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之我见
【作者】 覃海燕
【机构】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马坡镇第三初级中学
【正文】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数学教学深受旧的教育观念长期束缚,基础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评价体系失效。学生问题意识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相当多的学生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加,提问的欲望和次数反而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两者呈现一种反比的关系,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思考。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初中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置于学生平等的地位,倾听学生意见。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除了应具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还必须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如有学生提问时,可鼓励道:“问得好!”或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要笑容满面地向全体学生说:“这么好的问题,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总之,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学双方思维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积极创设良好数学问题情境
有位教育专家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更重要的是要‘学问’。”可见,教会学生会问比教会学生能答更为重要。
如教学“三角形认识(1)”这课时,教师可在电脑画面中展现许多生活中利用三角形的实例图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这些三角形之后,教师就创设启迪质疑情境:看到这些图,你有什么想说或想问?学生思考后,争着提出如下问题:房子的屋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难道不可以做成四边形或其他形状吗?三角形的特点是什么?房子的面积该怎么求?体积呢?虽然有些问题在本节课中可能解决不了,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自己提出来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对这些知识特别注意听,学起来也感到特别亲切。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质疑要点,往往会提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好问题。学生的质疑水平一般都要经历自发质疑—优化质疑—创新质疑这样的一个过程。一次次体验成功喜悦之后,学生质疑积极性自然会提高,甚至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需求不断上升过程中,质疑水平无疑会一点一滴地提高,最后提出创新型问题。
三、让学生产生问题,激发学生提问欲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和活动的目的性越明确,行为的效率就越高,也就是说,当人们明确意识到自己行为和目的时,就会为实现这一目的而积极探究,积极提问。如提问老师提出:“请同学们联想一下长方形剪去一个角会出现几种情况?”这时同学们有的拿出纸,有的拿出笔,有的拿出剪刀,他们积极思考,动手动脑,很快得出了结论:长方形剪去一个角会出现三种情况,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是五边形。如此,学生的问题意识被调动起来,思维习惯也就慢慢形成。
四、设计具有创新性问题,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行创新性学习的可能,所以问题是创造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效开发创新学习潜能的开端。例如八年级数学下册“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中,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是:D、E分别是△ABC边AB、AC上的点,DE∥BC。(1)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2)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3)写出三组成比例线段。有位教师把以上问题设计成问题串:D、E分别是△ABC边AB、AC上的点,DE∥BC。由此题给出的条件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解决?可见,教师的教学思维和问题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问题”设计将科学发现过程简洁地重演于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探索猜想和发现,这样才会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提升。
五、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必备的一种心理素质。对初中生来说,他们的世界观已初步形成,他们不但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而且还会用理性的眼光和思维去观察和思索这些现象。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其实就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保护和呼唤。曾听过的一节数学观摩课给我很深的感触,学生神情专注参与场面热烈,所有听课教师都被深深吸引注了。授课教师正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他将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通过电脑动画绕第三边缓慢旋转,两边及其上的中位线也随之运动,让学生在运动的图形中猜测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与数量关系,教师用微笑鼓励学生的思考,用点头和摇头来指引学生的参与,不急于给明答案、不限定思考范围,让学生自由的探究论证自己的结论。学生的神情如此专注,参与如此热烈,这正是利用电脑的动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的结果。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教师的一个职责,教师首先要转变观点,放下架子,学会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的、愉悦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初中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置于学生平等的地位,倾听学生意见。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除了应具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还必须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如有学生提问时,可鼓励道:“问得好!”或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要笑容满面地向全体学生说:“这么好的问题,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总之,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学双方思维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积极创设良好数学问题情境
有位教育专家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更重要的是要‘学问’。”可见,教会学生会问比教会学生能答更为重要。
如教学“三角形认识(1)”这课时,教师可在电脑画面中展现许多生活中利用三角形的实例图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这些三角形之后,教师就创设启迪质疑情境:看到这些图,你有什么想说或想问?学生思考后,争着提出如下问题:房子的屋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难道不可以做成四边形或其他形状吗?三角形的特点是什么?房子的面积该怎么求?体积呢?虽然有些问题在本节课中可能解决不了,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自己提出来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对这些知识特别注意听,学起来也感到特别亲切。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质疑要点,往往会提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好问题。学生的质疑水平一般都要经历自发质疑—优化质疑—创新质疑这样的一个过程。一次次体验成功喜悦之后,学生质疑积极性自然会提高,甚至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需求不断上升过程中,质疑水平无疑会一点一滴地提高,最后提出创新型问题。
三、让学生产生问题,激发学生提问欲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和活动的目的性越明确,行为的效率就越高,也就是说,当人们明确意识到自己行为和目的时,就会为实现这一目的而积极探究,积极提问。如提问老师提出:“请同学们联想一下长方形剪去一个角会出现几种情况?”这时同学们有的拿出纸,有的拿出笔,有的拿出剪刀,他们积极思考,动手动脑,很快得出了结论:长方形剪去一个角会出现三种情况,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是五边形。如此,学生的问题意识被调动起来,思维习惯也就慢慢形成。
四、设计具有创新性问题,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行创新性学习的可能,所以问题是创造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效开发创新学习潜能的开端。例如八年级数学下册“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中,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是:D、E分别是△ABC边AB、AC上的点,DE∥BC。(1)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2)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3)写出三组成比例线段。有位教师把以上问题设计成问题串:D、E分别是△ABC边AB、AC上的点,DE∥BC。由此题给出的条件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解决?可见,教师的教学思维和问题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问题”设计将科学发现过程简洁地重演于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探索猜想和发现,这样才会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提升。
五、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必备的一种心理素质。对初中生来说,他们的世界观已初步形成,他们不但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而且还会用理性的眼光和思维去观察和思索这些现象。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其实就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保护和呼唤。曾听过的一节数学观摩课给我很深的感触,学生神情专注参与场面热烈,所有听课教师都被深深吸引注了。授课教师正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他将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通过电脑动画绕第三边缓慢旋转,两边及其上的中位线也随之运动,让学生在运动的图形中猜测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与数量关系,教师用微笑鼓励学生的思考,用点头和摇头来指引学生的参与,不急于给明答案、不限定思考范围,让学生自由的探究论证自己的结论。学生的神情如此专注,参与如此热烈,这正是利用电脑的动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的结果。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教师的一个职责,教师首先要转变观点,放下架子,学会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的、愉悦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