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挥想象提高创新能力
【作者】 潘兴武
【机构】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燕高小学
【正文】 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教学变成教师一方的活动。教师是课堂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教学基本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是基础教育的创新主渠道,它要求每一位教师把“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角色转换,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植于课堂教学之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其创新潜能,训练其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有民主意识,要为学生创造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当成平等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发展,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为他们提供“火花”进出的机会。与此同时,要及时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即要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并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真切体验到创新的快乐。此外,创新是一种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片面性或错误是在所难免。为此,教师要宽容地对待学生合理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并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所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以保护学生创造的积极。
二、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努力地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在各种数学题目中,通过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想到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想出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解题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首先,要民主。教师要真正摆正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明确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处于主体地位。不搞师道尊严,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完全自由,放松的情况下,学生才愿意动脑筋,才有标新立异的勇气和信心,才会有创新。其次,要鼓励。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这是思维创新的表现,它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不能挖苦、讽刺,先要充分肯定其敢想敢说的精神,再指出其不足。这样,大大地鼓舞了学生求新变异的勇气,培养了创新的兴趣
三、自主探究,开发创新潜能
数学教学永远具有探索性,而“探索和研究是最有效、最主动、最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学习”。因而,在教学中要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针对学习内容,确定探索目标,并围绕探索目标进行自主探索,与此同时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相应程度的开发。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先设计激趣环节,让学生出题考考教师,任意说出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很快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由此,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从而确定探索目标……三角形的内角和。”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各种三角形、长方形、量角器等学具进行自主探究,结果出现各种各样的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有的同学用量角器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求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有的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因为长方形四个内角和是3600,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有的学生把三角形三个内角分别剪下平,拼成一个平角,说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有的同学把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折拼成直角,加上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还有的同学沿着一个长方形对角连线剪开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因为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0,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最后,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中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交流,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完善。这样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的流获取知识,不仅充分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展开想象,萌发创新灵感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突出因素。”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新想象的心理过程具有形象性、概括性、自由性、整体性、灵活性。可见,创造性想象对于创造力的产生和平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力是衡量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如教学“把两个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多少平方分米?”这是一道开放题,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扩展奇思妙想的空间,让他们尽情想象锐惫创新,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这样,学生凭借想象得到三种不同答案,获得数学思维的训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创设萌发创新灵感的情景,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大胆想象,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自由的想象中求创新。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留给学生一个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创造性地学,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有民主意识,要为学生创造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当成平等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发展,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为他们提供“火花”进出的机会。与此同时,要及时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即要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并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真切体验到创新的快乐。此外,创新是一种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片面性或错误是在所难免。为此,教师要宽容地对待学生合理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并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所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以保护学生创造的积极。
二、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努力地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在各种数学题目中,通过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想到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想出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解题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首先,要民主。教师要真正摆正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明确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处于主体地位。不搞师道尊严,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完全自由,放松的情况下,学生才愿意动脑筋,才有标新立异的勇气和信心,才会有创新。其次,要鼓励。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这是思维创新的表现,它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不能挖苦、讽刺,先要充分肯定其敢想敢说的精神,再指出其不足。这样,大大地鼓舞了学生求新变异的勇气,培养了创新的兴趣
三、自主探究,开发创新潜能
数学教学永远具有探索性,而“探索和研究是最有效、最主动、最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学习”。因而,在教学中要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针对学习内容,确定探索目标,并围绕探索目标进行自主探索,与此同时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相应程度的开发。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先设计激趣环节,让学生出题考考教师,任意说出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很快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由此,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从而确定探索目标……三角形的内角和。”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各种三角形、长方形、量角器等学具进行自主探究,结果出现各种各样的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有的同学用量角器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求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有的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因为长方形四个内角和是3600,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有的学生把三角形三个内角分别剪下平,拼成一个平角,说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有的同学把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折拼成直角,加上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还有的同学沿着一个长方形对角连线剪开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因为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0,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最后,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中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交流,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完善。这样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的流获取知识,不仅充分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展开想象,萌发创新灵感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突出因素。”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新想象的心理过程具有形象性、概括性、自由性、整体性、灵活性。可见,创造性想象对于创造力的产生和平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力是衡量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如教学“把两个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多少平方分米?”这是一道开放题,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扩展奇思妙想的空间,让他们尽情想象锐惫创新,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这样,学生凭借想象得到三种不同答案,获得数学思维的训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创设萌发创新灵感的情景,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大胆想象,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自由的想象中求创新。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留给学生一个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创造性地学,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