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语文应加强朗读教学
【作者】 王正君
【机构】 山东省莱芜市方下镇鲁西中学
【正文】 【摘 要】 以读为径的初中语文教学,我们应创新朗读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有趣味、有探索的朗读过程中获得兴趣培养,提升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形成良好语感。
【关键词】 初中语文;朗读;加强
所谓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文字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语文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领会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年实践也告诉我们,书是读懂的,也是能读懂的。但在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担心学生读书费时,读不懂书,于是采取深挖细掘,把自己或他人的读书感受一股脑儿和盘托出,“灌”给学生,结果学生昭少昏多,浪费了大量时间,这样的教学效率是非常低下的。新课标要求加强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实践能力,能达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要实现这个预期,非一蹴而就之功,必须加强系统化的朗读训练,做到坚持不懈、狠抓不松劲。下面,我结合自身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朗读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朗读教学,能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动力源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常用手段就是朗读,一节课往往要读好几次。但这样的读,也往往是教师要求学生自由读,甚至连一个问题都不带的读。这样的读不能引发学生质疑思考,效果是不明显的。同时,还会伤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因为反复的读会产生枯燥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重视读,更要创新读的方式,提高学生朗读热情,从而达到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乐意读,喜欢读。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运用多媒体、挂图、录像和教师教态语言等创设教学情境,搭建朗读平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除了采用辅助手段外,我们还可以丰富朗读形式,在语文课堂中开展分角色读、同桌读、接力读、朗读比赛、经典诵读等方式,都能促进学生提高朗读热情的。
二、加强朗读教学,能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追求。加强朗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把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中,把潜在于语言文字之中的作者情感通过语言技巧处理和声音的多种变化再现出来,读者自身在获得一定信息的同时,也向外界传出一种信息。是呀,朗读不仅让读者能理解其义,也向听者传达了一种信号,这是朗读的作用。人们通过朗读,明白了字里行间蕴藏的含义,也透过纸背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这就是所谓“其义自见”、“其情自现”。而这种“自现”会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加不断加快速度,换句话说就是学生朗读能力提高了,理解能力增强了。值得注意的就是在朗读中理解,我们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得出各不相同的感受。所以,作为教师,很多时候都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判断”学生的朗读效果,相反还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
三、加强朗读教学,能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宋代学者朱熹曾说过:“大抵观书,务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就是说,朗读的遍数多了,熟了,文章中的话语、词汇就变成自己的了,好像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的一样。试想,写文章时用的哪一个词语,哪一个名句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呢?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到别人的成果。我们朗读那些名篇佳作,文章的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无不是经过千锤百炼得到的。通过朗读,把积累的字、词、句加以消化、吸收,久而久之也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进而转化为自己写作的能力了。目前,不少学生怕写作文,一些家长也想投机取巧,想让孩子通过参加作文速成辅导班和阅读一些作夸大其功效的写作辅导书籍来提高写作能力,结果往往只能是一厢情愿罢了,很少有学生会真正获得最终的成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通过朗读大量的名篇佳作,从它们中间汲取营养,才会真正成为写作的行家里手。这点可以从解放战争时期的出现的那一批伟大作家得到证实。他们除受到识字教学外,可能没有时间、空间来接受系统的课文讲解、如何写作等教学了,只有忙里偷闲中的自主阅读,读名著佳作,背唐诗宋词,从中汲取营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成诵,便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久而久之就掌握了不同作品的写作特点,为日后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朗读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语感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力的好坏与语感的强弱有直接关系。多年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养高的人,往往是语感特别强的人。因而,加强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我们知道,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就是以读为径,加强朗读训练是提升语感的便捷通道。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说过“作为培养语感的具体方法,可能只有‘诵读’这华山一条路而已。”由此可见,加强发声的朗读或通读,在培养学生语感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叶老的“潜心会本文”也可理解为让学生读出感受、读出理解、读出精彩、读出味道。如果能读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的境界时,其语感自然就提高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所以“熟读成诵”、“背熟记牢”正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合理地、有重点地加强朗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其更更好更快地了解、熟悉作品内容,更准确地理解作者感情,提升自我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赵丽媛,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意义[J].读书文摘,2016年。
[2]李琼,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J].考试周刊,2015年。
[3]谢林芳,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J].新校园,2012年。
【关键词】 初中语文;朗读;加强
所谓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文字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语文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领会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年实践也告诉我们,书是读懂的,也是能读懂的。但在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担心学生读书费时,读不懂书,于是采取深挖细掘,把自己或他人的读书感受一股脑儿和盘托出,“灌”给学生,结果学生昭少昏多,浪费了大量时间,这样的教学效率是非常低下的。新课标要求加强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实践能力,能达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要实现这个预期,非一蹴而就之功,必须加强系统化的朗读训练,做到坚持不懈、狠抓不松劲。下面,我结合自身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朗读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朗读教学,能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动力源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常用手段就是朗读,一节课往往要读好几次。但这样的读,也往往是教师要求学生自由读,甚至连一个问题都不带的读。这样的读不能引发学生质疑思考,效果是不明显的。同时,还会伤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因为反复的读会产生枯燥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重视读,更要创新读的方式,提高学生朗读热情,从而达到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乐意读,喜欢读。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运用多媒体、挂图、录像和教师教态语言等创设教学情境,搭建朗读平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除了采用辅助手段外,我们还可以丰富朗读形式,在语文课堂中开展分角色读、同桌读、接力读、朗读比赛、经典诵读等方式,都能促进学生提高朗读热情的。
二、加强朗读教学,能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追求。加强朗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把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中,把潜在于语言文字之中的作者情感通过语言技巧处理和声音的多种变化再现出来,读者自身在获得一定信息的同时,也向外界传出一种信息。是呀,朗读不仅让读者能理解其义,也向听者传达了一种信号,这是朗读的作用。人们通过朗读,明白了字里行间蕴藏的含义,也透过纸背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这就是所谓“其义自见”、“其情自现”。而这种“自现”会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加不断加快速度,换句话说就是学生朗读能力提高了,理解能力增强了。值得注意的就是在朗读中理解,我们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得出各不相同的感受。所以,作为教师,很多时候都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判断”学生的朗读效果,相反还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
三、加强朗读教学,能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宋代学者朱熹曾说过:“大抵观书,务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就是说,朗读的遍数多了,熟了,文章中的话语、词汇就变成自己的了,好像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的一样。试想,写文章时用的哪一个词语,哪一个名句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呢?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到别人的成果。我们朗读那些名篇佳作,文章的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无不是经过千锤百炼得到的。通过朗读,把积累的字、词、句加以消化、吸收,久而久之也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进而转化为自己写作的能力了。目前,不少学生怕写作文,一些家长也想投机取巧,想让孩子通过参加作文速成辅导班和阅读一些作夸大其功效的写作辅导书籍来提高写作能力,结果往往只能是一厢情愿罢了,很少有学生会真正获得最终的成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通过朗读大量的名篇佳作,从它们中间汲取营养,才会真正成为写作的行家里手。这点可以从解放战争时期的出现的那一批伟大作家得到证实。他们除受到识字教学外,可能没有时间、空间来接受系统的课文讲解、如何写作等教学了,只有忙里偷闲中的自主阅读,读名著佳作,背唐诗宋词,从中汲取营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成诵,便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久而久之就掌握了不同作品的写作特点,为日后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朗读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语感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力的好坏与语感的强弱有直接关系。多年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养高的人,往往是语感特别强的人。因而,加强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我们知道,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就是以读为径,加强朗读训练是提升语感的便捷通道。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说过“作为培养语感的具体方法,可能只有‘诵读’这华山一条路而已。”由此可见,加强发声的朗读或通读,在培养学生语感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叶老的“潜心会本文”也可理解为让学生读出感受、读出理解、读出精彩、读出味道。如果能读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的境界时,其语感自然就提高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所以“熟读成诵”、“背熟记牢”正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合理地、有重点地加强朗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其更更好更快地了解、熟悉作品内容,更准确地理解作者感情,提升自我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赵丽媛,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意义[J].读书文摘,2016年。
[2]李琼,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J].考试周刊,2015年。
[3]谢林芳,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J].新校园,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