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新课程改革

【作者】 王文忠 杨春华

【机构】 黑龙江省依安县阳春中学



【正文】  课程改革已推行很长时间了,我们始终在学习,在探讨,在研究。课改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改才会收到好的效果?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最后还是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同事间的相互学习、探讨和县进修校的同志帮助了我们,我们对课改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课改的道路上我们奋力前行,这里跟大家谈谈自己的新课程改革人一点领悟,谈一下体会。  
  一、我们来认识一下新课改的“新”在哪里 
  新课改广义是指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狭义上可以理解为本次课改模式有很大变化,在原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有较大的创新。
  1.突出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最大的特点就是课堂教学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即:课堂上完全打破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以往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或者说是老大,一切都按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走,老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甚至于提问哪个学生回答问题都确定好了的,就像古老教学法所说的备学生。而今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变成了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完全成了课堂的主人。
  2.教师备课教学环节注重了备学生。原有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备知识,却忽略了备学生。课堂上,学生是灵动的学习者,而不是没有思想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项因素,学生的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性格特点,甚至学生的自律等都要考虑进去,这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才能把学生正确的分组,才能因材施教,才能真正的在课堂上把学生都调动起来,把握好课堂和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学,有所得。
  二、我们要认识一下新课改的“改”在哪里
  1.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我们农村学校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高效课堂”模式。主要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探究学习为主要发展目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每学会一种技能,每学会一个知识点,不仅让学生知道果,更应该明白因。这个问题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答案形成的过程要清楚,学生不仅懂得这个知识点,而且还要会用个知识点去解决其它问题。
  2.教学形式进行了改革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座位发生好变化,学生几个人一组,面对面坐着,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讨论与探究,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促进,尤其有利于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学习形式也由已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先按教师的导学案进行预习,再通过小组进行探究,相互学习,最后是教师的点拨、答疑。
  3.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课程改革核心是提高课堂效率。旧的教学模式最大的弱点就是教师的教压抑了学生的学,认为老师讲好了,学生就学好了,这是大错而特错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事物发展的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果学生不主动学习,教师讲得再好也无济于事。课改正是顺应学生的发展要求,满足了学生的要求,让他们的潜能得以有效的发挥。这就是高效课堂之所以能高效的主要因素。
  4.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 
  过去我们教学的关键是看教师讲得怎么样,板书是否好,作业批得是否认真,教学用具也只是听录音,看幻灯片,死板得很。现在国家下大力气抓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设备设施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今采用的是“黑白板”,多媒体教室。学生想听什么就可以放什么,想做多少题就有多少题,课堂的容量非常大,学生练习的时间非常多,自然提高了课堂效率。
  5.学生活动面增大了 
  旧的教学模式只能是教师问,学生答,问的时间有限,学生答的机会更少,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有发言回答问题的可能。课改后小组学习,每组学生之间都可以相互问,相互答,学生的活动面非常大,尤其是英语这一科,对于我们国人来说,接触不多,一些抽象的字母给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了很大影响,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英语的平均成绩越来越低,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形成了恶性循环。艺体学科,学生更能直观的去感受外面的世界,更能更形象的体会动作技术的形成过程,开阔了学生和视野。
  6.新课改给学生壮了胆 
  通过课程改革,学生间的学习增多了,学生的压力减小了,学生的胆子增大了,学生从羞于开口——敢于开口——我要开口。这一改变是高效课堂成功的基石,也是课改取得显著成绩的根源。
  今后在课改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工作方法,真正把思想和行动都转变到新课改上来,让自己前进的脚步越来越稳,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