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模仿的误区
【作者】 俞建科 王承慧 王国玉
【机构】 甘肃省古浪六中
【正文】 【摘 要】 学生的习作始于模仿,模仿是习作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的模仿作文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即模仿的目的和指向不明确、模仿仅仅局限于某一篇范文、盲目模仿和胡乱模仿;以及在学生模仿习作时,教师忽视了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思考生活。
【关键词】 模仿;范文;范例;感悟;思考
张志公先生说过:“模仿是习作的必由之路。”在中学生所写的全部作文中,仿写作文占有很大的比例。一线的语文老师们也往往在上完一篇或者一单元的课文后,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来写,要求仿照这篇课文或这一单元来写,带有明显的模仿性质。然而,细细深究被模仿的课文和学生写作时遇到的具体而实际的问题,发现这样的模仿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一、课文不能全部模仿。选入教材的课文虽然经过了时代的检验,是文质兼美、可作为范文学习的文本,学生在模仿这些范文写作文的时候,只能局部模仿而不能全部模仿,只能模仿其写作技巧和方法而不能模仿其内容和思想情感。“不是模仿内容,而是模仿作文的基本技法。换言之,不是模仿“写什么”,而是模仿“怎么写”。就拿宗璞《紫藤萝瀑布》来说,模仿这篇文章写一篇作文,到底要模仿什么?作者的“文革”经历和“压在我心底上的焦虑和悲痛”显然是不能模仿的,生活的经历岂能模仿?也无法模仿;作者的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只能作为启发学生思考生活的引子,也是不能模仿的。剩下可模仿的就只有写法——托物言志的模仿、语言技巧的模仿和对紫藤萝描写的模仿。如果笼统地要求学生仿照某一篇课文写作文,模仿的目的不明确指向不清楚,学生有可能照着范文,该模仿的模仿了不该模仿的也模仿了,甚至不该模仿的倒是模仿了应该模仿的却没有模仿,达不到训练的目的,日常教学中这样的作文大量存在,“佳作”不多。
再者,针对选入课本的范文,由于教师没能准确理解编者的意图,就要求学生写模仿作文,导致盲目模仿、胡乱模仿。一些课文,编者将其选入课本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保护环境教育等,这些课文的“模仿价值”并不高,或者根本不能用来模仿,如果要学生模仿这些课文来写作文,结果肯定是劳神费力收效甚微。这样的课文不少,例如杨振宁《邓稼先》、茨威格《伟大的悲剧》、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等等。
二、一篇范文不能提供给学生写一篇作文所需要的全部模仿范例,在具体的写作中,学生需要多个范例来模仿。以学生模仿《紫藤萝瀑布》写作文为例,《紫藤萝瀑布》为我们提供的范例仅仅只有托物言志的写法、语言技巧和对紫藤萝的描写。而学生在写作中,或叙事、或描写、或对话、或议论……这些都需要具体的范例来学习和模仿,因此,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范例,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这方面的范例。仍然以宗璞《紫藤萝瀑布》的模仿作文为例,我们就要为学生提供托物言志的范文以备学习借鉴,如贾平凹《丑石》、从维熙《大山与小溪的对话》、许地山《落花生》,以及一些托物言志的古诗文;还有,学生在作文中如果有对话描写,还要准备对话描写的范例以备模仿,例如鲁迅《故乡》中闰土和“我”的对话等。
鲁迅说他在人物塑造上采取“杂取种种,合为一个”的方法,“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今天学生的模仿作文也有类似之处——模仿多篇范文,合为一篇作文,开头模仿A文,结尾模仿B文,叙事模仿C文,描写模仿D文……
三、引导学生在模仿作文的过程中,“模仿”课文作者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并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出来。当前学生的模仿作文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写出自己的思考感悟,在思想内容上也在模仿范文。不少老师对此问题视而不见就此止步,没有在作文内容上也来引导学生,没有启发学生思考生活。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笔者认为,学生缺少的是对生活的感悟、思考和发现。“学生最重要的写作资源来自他的个人生活,来自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今天学生的生活,虽然稍嫌单调,但绝对是充实而丰富多彩的,单单缺少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感悟、思考和发现,导致学生在作文的内容上无病呻吟、空洞无物、矫揉造作。作家们的文章是学生模仿的范文,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更能启发学生,例如冯骥才和珍珠鸟的交往相处中萌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悟,丰子恺和白鹅诀别后产生“原来一切众生,本是同根,凡属血气,皆有共感。”的微妙情愫,张爱玲对生命“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9]的忧郁体验……凡此种种,都是启发学生对生活感悟、思考和发现的一把把引子和钥匙,而且有些相似事儿学生们还曾亲身经历过,就是没有观察过体验过思考过,没有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利用作家们对生活的感悟思考来启发学生感悟思考自己的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积累素材,积累感悟,并能下笔成文。
以上拙见,有无不妥,恳请方家批评赐
参考文献:
[1]陈胜全.贴近学生实际,回归作文教学的本色[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7—8)
[2]宗璞.紫藤萝瀑布
[3]宗璞.紫藤萝瀑布
[4]鲁迅.<出关>的“关” [M].且介亭杂文末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5]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M].南腔北调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6]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7]冯骥才.珍珠鸟
[8]丰子恺.白鹅
[9]张爱玲.我的天才梦
【关键词】 模仿;范文;范例;感悟;思考
张志公先生说过:“模仿是习作的必由之路。”在中学生所写的全部作文中,仿写作文占有很大的比例。一线的语文老师们也往往在上完一篇或者一单元的课文后,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来写,要求仿照这篇课文或这一单元来写,带有明显的模仿性质。然而,细细深究被模仿的课文和学生写作时遇到的具体而实际的问题,发现这样的模仿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一、课文不能全部模仿。选入教材的课文虽然经过了时代的检验,是文质兼美、可作为范文学习的文本,学生在模仿这些范文写作文的时候,只能局部模仿而不能全部模仿,只能模仿其写作技巧和方法而不能模仿其内容和思想情感。“不是模仿内容,而是模仿作文的基本技法。换言之,不是模仿“写什么”,而是模仿“怎么写”。就拿宗璞《紫藤萝瀑布》来说,模仿这篇文章写一篇作文,到底要模仿什么?作者的“文革”经历和“压在我心底上的焦虑和悲痛”显然是不能模仿的,生活的经历岂能模仿?也无法模仿;作者的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只能作为启发学生思考生活的引子,也是不能模仿的。剩下可模仿的就只有写法——托物言志的模仿、语言技巧的模仿和对紫藤萝描写的模仿。如果笼统地要求学生仿照某一篇课文写作文,模仿的目的不明确指向不清楚,学生有可能照着范文,该模仿的模仿了不该模仿的也模仿了,甚至不该模仿的倒是模仿了应该模仿的却没有模仿,达不到训练的目的,日常教学中这样的作文大量存在,“佳作”不多。
再者,针对选入课本的范文,由于教师没能准确理解编者的意图,就要求学生写模仿作文,导致盲目模仿、胡乱模仿。一些课文,编者将其选入课本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保护环境教育等,这些课文的“模仿价值”并不高,或者根本不能用来模仿,如果要学生模仿这些课文来写作文,结果肯定是劳神费力收效甚微。这样的课文不少,例如杨振宁《邓稼先》、茨威格《伟大的悲剧》、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等等。
二、一篇范文不能提供给学生写一篇作文所需要的全部模仿范例,在具体的写作中,学生需要多个范例来模仿。以学生模仿《紫藤萝瀑布》写作文为例,《紫藤萝瀑布》为我们提供的范例仅仅只有托物言志的写法、语言技巧和对紫藤萝的描写。而学生在写作中,或叙事、或描写、或对话、或议论……这些都需要具体的范例来学习和模仿,因此,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范例,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这方面的范例。仍然以宗璞《紫藤萝瀑布》的模仿作文为例,我们就要为学生提供托物言志的范文以备学习借鉴,如贾平凹《丑石》、从维熙《大山与小溪的对话》、许地山《落花生》,以及一些托物言志的古诗文;还有,学生在作文中如果有对话描写,还要准备对话描写的范例以备模仿,例如鲁迅《故乡》中闰土和“我”的对话等。
鲁迅说他在人物塑造上采取“杂取种种,合为一个”的方法,“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今天学生的模仿作文也有类似之处——模仿多篇范文,合为一篇作文,开头模仿A文,结尾模仿B文,叙事模仿C文,描写模仿D文……
三、引导学生在模仿作文的过程中,“模仿”课文作者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并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出来。当前学生的模仿作文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写出自己的思考感悟,在思想内容上也在模仿范文。不少老师对此问题视而不见就此止步,没有在作文内容上也来引导学生,没有启发学生思考生活。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笔者认为,学生缺少的是对生活的感悟、思考和发现。“学生最重要的写作资源来自他的个人生活,来自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今天学生的生活,虽然稍嫌单调,但绝对是充实而丰富多彩的,单单缺少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感悟、思考和发现,导致学生在作文的内容上无病呻吟、空洞无物、矫揉造作。作家们的文章是学生模仿的范文,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更能启发学生,例如冯骥才和珍珠鸟的交往相处中萌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悟,丰子恺和白鹅诀别后产生“原来一切众生,本是同根,凡属血气,皆有共感。”的微妙情愫,张爱玲对生命“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9]的忧郁体验……凡此种种,都是启发学生对生活感悟、思考和发现的一把把引子和钥匙,而且有些相似事儿学生们还曾亲身经历过,就是没有观察过体验过思考过,没有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利用作家们对生活的感悟思考来启发学生感悟思考自己的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积累素材,积累感悟,并能下笔成文。
以上拙见,有无不妥,恳请方家批评赐
参考文献:
[1]陈胜全.贴近学生实际,回归作文教学的本色[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7—8)
[2]宗璞.紫藤萝瀑布
[3]宗璞.紫藤萝瀑布
[4]鲁迅.<出关>的“关” [M].且介亭杂文末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5]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M].南腔北调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6]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7]冯骥才.珍珠鸟
[8]丰子恺.白鹅
[9]张爱玲.我的天才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