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作者】 舒显峰
【机构】 贵州省习水县寨坝镇中学
【正文】 有效性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既要注重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技能方法,又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展开教材知识讲授的主阵地,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旨在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效率。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来谈谈几点体会。
一、关注学生心理提高教学有效性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逐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阶段蔓延发展,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较之以往有显著提高。从这一方面来看,这些心理特征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抽象记忆。教师应紧紧把握住学生思维活跃、积极爱表现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运用合作学习、参与学习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和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发展。
二、引入生活案例提高教学有效性
初中地理既介绍祖国的美好江山,地球的丰富物产,又在展现地球现状的同时发现目前存在的严重问题。教师应联系学生平时所看、所听、所思,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认识自己所居住环境的同时做到懂得爱护环境、知道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重大责任和使命。我在讲授《水资源》这一节内容时,通过给学生展示我国水资源分布图,介绍我国水资源储备量,以及淡水可用资源人均占有量和在全世界的排名等数据,引发学生对珍惜水资源,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的地理现状,使学生认识到南水北调的意义,激起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这些生活性较强的案例体现在初中地理课本上本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但是只要教师重视,再通过课堂形式加以讲解引导,相信学生定能在生活点滴小事中体会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只有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心去学习才是活的学习,学习的才是活的知识,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三、重视新课导入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重在用得“巧、准、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运用不同的“技巧”吸引学生注意力,使课堂过程流畅、完美,形成良好的“吸引氛围”。比如,“设置悬念”导入,教师讲解《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时,上课伊始,可问:“同学们,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这究竟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从而引出地球的运动,让学生自觉地从课文中探寻出问题的答案;比如“诗歌”导入,教师在讲述我国四大高原之一的内蒙古高原时,首先朗诵《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窿……”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绪带到茫茫草原上;比如“引起注意”导入,教师从我国人民币(纸币)上的民族分布情况,导入《中国的民族》一课,(我国的纸币:壹角、贰角、伍角、壹元、贰元、伍元、拾元、伍拾元、壹佰元每张票子上都分布有两个不同的民族)。这种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导入新课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创造了一个“吸引氛围”。
四、精讲精练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师授课应以学生听懂为标准,不能贪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三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不讲,教师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课堂教学突出训练主线、有课必练,当堂完成;有练必评,有错必纠。作业布置做到“三布置三不布置”(“三布置”即布置巩固性作业、层次性作业、课内外研究性作业;“三不布置”即不布置机械重复性作业、无思维含量的作业、偏难的作业)。同时课堂教学要求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程度、教学运行的速度和训练的强度等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因此在每堂课教学中设计“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三类不同层次的课堂作业。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找到学习乐趣,提高自信力。这样,照顾了大部分学生,让学生都能接受、都容易接受。
五、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有效性
毋容置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能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根据科学分析,一个人对信息的储存,单纯朗读的能识记10%,单纯听到的能识记20%,单纯看到的能识记30%,而视听结合能识记50%。由此可见,使用两种以上的渠道就比单一渠道效率高得多。通过现代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及手脑等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以便学生多渠道接受信息,提高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地理是一门趣味性比较强的学科,很多知识跨越的时间和空间较大,很多地理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很多地理现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模拟,把教学难点简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多媒体方式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地理现象,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中的“口授”。
一、关注学生心理提高教学有效性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逐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阶段蔓延发展,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较之以往有显著提高。从这一方面来看,这些心理特征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抽象记忆。教师应紧紧把握住学生思维活跃、积极爱表现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运用合作学习、参与学习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和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发展。
二、引入生活案例提高教学有效性
初中地理既介绍祖国的美好江山,地球的丰富物产,又在展现地球现状的同时发现目前存在的严重问题。教师应联系学生平时所看、所听、所思,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认识自己所居住环境的同时做到懂得爱护环境、知道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重大责任和使命。我在讲授《水资源》这一节内容时,通过给学生展示我国水资源分布图,介绍我国水资源储备量,以及淡水可用资源人均占有量和在全世界的排名等数据,引发学生对珍惜水资源,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的地理现状,使学生认识到南水北调的意义,激起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这些生活性较强的案例体现在初中地理课本上本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但是只要教师重视,再通过课堂形式加以讲解引导,相信学生定能在生活点滴小事中体会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只有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心去学习才是活的学习,学习的才是活的知识,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三、重视新课导入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重在用得“巧、准、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运用不同的“技巧”吸引学生注意力,使课堂过程流畅、完美,形成良好的“吸引氛围”。比如,“设置悬念”导入,教师讲解《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时,上课伊始,可问:“同学们,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这究竟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从而引出地球的运动,让学生自觉地从课文中探寻出问题的答案;比如“诗歌”导入,教师在讲述我国四大高原之一的内蒙古高原时,首先朗诵《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窿……”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绪带到茫茫草原上;比如“引起注意”导入,教师从我国人民币(纸币)上的民族分布情况,导入《中国的民族》一课,(我国的纸币:壹角、贰角、伍角、壹元、贰元、伍元、拾元、伍拾元、壹佰元每张票子上都分布有两个不同的民族)。这种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导入新课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创造了一个“吸引氛围”。
四、精讲精练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师授课应以学生听懂为标准,不能贪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三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不讲,教师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课堂教学突出训练主线、有课必练,当堂完成;有练必评,有错必纠。作业布置做到“三布置三不布置”(“三布置”即布置巩固性作业、层次性作业、课内外研究性作业;“三不布置”即不布置机械重复性作业、无思维含量的作业、偏难的作业)。同时课堂教学要求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程度、教学运行的速度和训练的强度等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因此在每堂课教学中设计“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三类不同层次的课堂作业。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找到学习乐趣,提高自信力。这样,照顾了大部分学生,让学生都能接受、都容易接受。
五、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有效性
毋容置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能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根据科学分析,一个人对信息的储存,单纯朗读的能识记10%,单纯听到的能识记20%,单纯看到的能识记30%,而视听结合能识记50%。由此可见,使用两种以上的渠道就比单一渠道效率高得多。通过现代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及手脑等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以便学生多渠道接受信息,提高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地理是一门趣味性比较强的学科,很多知识跨越的时间和空间较大,很多地理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很多地理现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模拟,把教学难点简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多媒体方式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地理现象,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中的“口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