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数学开课导入的策略探究
【作者】 潘荫庆
【机构】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白沙镇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开课导入是成功教学的基础,而加强导入策略创新,让学生在开课短短几分钟内集中注意力,与教师共同探究新知,才是我们开课应着力实现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初中数学;开课导入;实践策略
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开课导入作为新课教学的第一环节,如何发挥序幕应用的作用,就成为数学老师应着力探究的现实课题,特别是在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优化设计开课导入,就成为我们教师每天数学课都必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传统数学,大多是以先复习,后新授的模式开课,一些更简单的就是直奔主题,凡此种种,时间一久,其就会让学生生腻,效果越来越差。多年的新课改实践,让我感受到新颖有趣的导入方法,才能为高效课堂的创建奠定坚实基础。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开课导入的实践策略。
一、悬念激趣导入法
激趣是开课的重要任务,是调动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教学中,我们通常在这短短几分钟内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甚至处于“愤悱”状态。我们知道,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即“疑中生奇”,从而达到“疑中生趣”,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的运用,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比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运用信息技术提出问题:“方程3x2-x-4=0的一个根为x=-l,不解方程求出另一根x2”,解决这一问题学生感到困难,教师可点击出判断:“由于c/a=-4/3,所以x2=-4/3÷(-1)=4/3,请同学们验算。”当学生确信答案是正确时,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之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不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进取状态:学生都急于想弄清“为什么?”此时教师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我是据此求X2的,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短短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尤其运用信息技术,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归纳导入法
通过一类数学对象进行不完全归纳来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开课,大多是在一章新知识的教学中,通过对大量的数学现象,归纳出一个共性问题,得到所谓的结论。便是我们要探求的对象。教学时,常运用信息技术的大屏来呈现有着共性特点的相关题目,让学生来观察,找到结论。这样的教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我们会感到省时,省力,增加容量。也便于学生比较观察。比如引入平方差公式时,可利用信息技术出示一组多项式乘法练习。
(1)(a+1)(x-1)=?
(2)(x+3)(x-3)=?
(3)(n+1)(n-1)=?
(4)(2a+b)(2a-b)=?
(5)(4+a)(4-a)=?
然点击出答案,并用不同色彩引导学生比较等号左右的特点,通过归纳猜想的方式导出平方差公式。这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导入省去了教师无用的劳动时间,紧凑了教学结构,也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发现的能力。
三、以旧引新法
这是数学开课教学的常用方法,原因是因为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难又不十分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我们就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复习旧课,设计问题启发思考,在学生产生“意犹未尽时”导入新课,此法也是常用手段。如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我们就可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作图、动画、变色等功能,首先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引发学生思维,为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奠定理论基础,使学生围绕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进行思考,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通过这样的引入,最后定理的证明这一难点辅助线也是不功自破,从而取得了一石二鸟的效用。
四、生活实例导入法
由于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而生活实例又生动又具体,因此教者可通过在实际需要中的应用引入新课,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可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感知,如讲直角三角形时,可借助信息技术,播放一些片断并给出字幕问题“能否不上树就测出树高,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接近敌人阵地就能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等实际问题,要想能,就得认真学习今天所要讲的课——解直角三角形。教师短短几名话,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符合学生心理,能点燃其对数学爱的火花。
五、数学故事导入法
讲点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历史或故事或利用信息技术播放数学家的事迹,往往可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讲反证法时,可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一个小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贤臣被奸臣坑害,判了死罪,皇上念他过去对国有功,采用了一个由命运来最后裁定的办法,用两张纸片,一张上写活字,一张上写死字,处决前由它来抽,抽到活字可赦免,而奸臣阴险歹毒,命人用两张纸片上都写上死字,凑巧这个诡计被贤臣的朋友知道了,悲痛地告诉了他,并表示要和他一起揭露奸臣的阴谋,这个贤臣想了想,高兴地说:“我有救了!”他叫这个朋友不要声张,处决前抽纸片时,只见他抽出一张纸片谁也不让看就吞了下去,监斩官只好看剩下的纸片是什么字了。剩下的字无疑是个“死”字,于是这个贤臣就被赦免了。他为什么能死里逃生?当学生正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引入反证法,这种利用信息技术讲故事的方法,不但图文并茂,生动,而且表演力更强,使学生印象更深,同时更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爱数学的热情。
总之,数学课的导入方法可谓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通过创设情境,激起愤悱,去寻求知识,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其特有的功能,更能优化数学课的导入,使导入更自然,更形象,更具体,使学生更有所思,有所求,有所得。
参考文献:
[1]顾丽琰,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策略探究[J].科普童话,2016年。
[2]王海云,数学导入教学策略探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
【关键词】 初中数学;开课导入;实践策略
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开课导入作为新课教学的第一环节,如何发挥序幕应用的作用,就成为数学老师应着力探究的现实课题,特别是在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优化设计开课导入,就成为我们教师每天数学课都必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传统数学,大多是以先复习,后新授的模式开课,一些更简单的就是直奔主题,凡此种种,时间一久,其就会让学生生腻,效果越来越差。多年的新课改实践,让我感受到新颖有趣的导入方法,才能为高效课堂的创建奠定坚实基础。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开课导入的实践策略。
一、悬念激趣导入法
激趣是开课的重要任务,是调动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教学中,我们通常在这短短几分钟内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甚至处于“愤悱”状态。我们知道,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即“疑中生奇”,从而达到“疑中生趣”,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的运用,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比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运用信息技术提出问题:“方程3x2-x-4=0的一个根为x=-l,不解方程求出另一根x2”,解决这一问题学生感到困难,教师可点击出判断:“由于c/a=-4/3,所以x2=-4/3÷(-1)=4/3,请同学们验算。”当学生确信答案是正确时,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之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不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进取状态:学生都急于想弄清“为什么?”此时教师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我是据此求X2的,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短短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尤其运用信息技术,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归纳导入法
通过一类数学对象进行不完全归纳来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开课,大多是在一章新知识的教学中,通过对大量的数学现象,归纳出一个共性问题,得到所谓的结论。便是我们要探求的对象。教学时,常运用信息技术的大屏来呈现有着共性特点的相关题目,让学生来观察,找到结论。这样的教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我们会感到省时,省力,增加容量。也便于学生比较观察。比如引入平方差公式时,可利用信息技术出示一组多项式乘法练习。
(1)(a+1)(x-1)=?
(2)(x+3)(x-3)=?
(3)(n+1)(n-1)=?
(4)(2a+b)(2a-b)=?
(5)(4+a)(4-a)=?
然点击出答案,并用不同色彩引导学生比较等号左右的特点,通过归纳猜想的方式导出平方差公式。这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导入省去了教师无用的劳动时间,紧凑了教学结构,也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发现的能力。
三、以旧引新法
这是数学开课教学的常用方法,原因是因为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难又不十分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我们就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复习旧课,设计问题启发思考,在学生产生“意犹未尽时”导入新课,此法也是常用手段。如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我们就可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作图、动画、变色等功能,首先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引发学生思维,为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奠定理论基础,使学生围绕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进行思考,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通过这样的引入,最后定理的证明这一难点辅助线也是不功自破,从而取得了一石二鸟的效用。
四、生活实例导入法
由于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而生活实例又生动又具体,因此教者可通过在实际需要中的应用引入新课,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可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感知,如讲直角三角形时,可借助信息技术,播放一些片断并给出字幕问题“能否不上树就测出树高,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接近敌人阵地就能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等实际问题,要想能,就得认真学习今天所要讲的课——解直角三角形。教师短短几名话,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符合学生心理,能点燃其对数学爱的火花。
五、数学故事导入法
讲点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历史或故事或利用信息技术播放数学家的事迹,往往可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讲反证法时,可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一个小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贤臣被奸臣坑害,判了死罪,皇上念他过去对国有功,采用了一个由命运来最后裁定的办法,用两张纸片,一张上写活字,一张上写死字,处决前由它来抽,抽到活字可赦免,而奸臣阴险歹毒,命人用两张纸片上都写上死字,凑巧这个诡计被贤臣的朋友知道了,悲痛地告诉了他,并表示要和他一起揭露奸臣的阴谋,这个贤臣想了想,高兴地说:“我有救了!”他叫这个朋友不要声张,处决前抽纸片时,只见他抽出一张纸片谁也不让看就吞了下去,监斩官只好看剩下的纸片是什么字了。剩下的字无疑是个“死”字,于是这个贤臣就被赦免了。他为什么能死里逃生?当学生正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引入反证法,这种利用信息技术讲故事的方法,不但图文并茂,生动,而且表演力更强,使学生印象更深,同时更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爱数学的热情。
总之,数学课的导入方法可谓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通过创设情境,激起愤悱,去寻求知识,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其特有的功能,更能优化数学课的导入,使导入更自然,更形象,更具体,使学生更有所思,有所求,有所得。
参考文献:
[1]顾丽琰,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策略探究[J].科普童话,2016年。
[2]王海云,数学导入教学策略探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