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 明水学
【机构】 陕西省商南县赵川镇初级中学
【正文】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压抑与自卑。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在人际交往,家庭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有些学生会产生压抑、自卑,精神上萎靡不振,情绪上消极低落,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性格孤僻,不合群。适应能力差,合群意识弱,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对同学不愿深交,对待学习不够主动,不愿意和同学过多的交流。
3、嫉妒心理严重。当别人成功的时,内心失去平衡,为别人的成功而懊恼,为别人的失败而庆幸,为自己的不努力而不自省。
4、冷酷与自私心理。少数学生存在有这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从来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懂得尊重别人,甚至以残忍的方式虐待动物,欺负弱小的同学,有一种恃强凌弱的感觉。
5、破罐子破摔心理。在特别是后进生往往由于成绩、操行方面弱于其他学生,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行为上也常常表现为孤独、羞怯。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或是基础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因为环境不佳,经过努力后仍然得不到改善,于是责怪自己,怨恨自己,最后破罐子破摔以求心理压力的释放。
6、耐挫能力差。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的过分宠爱、激烈地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当代农村中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面对挫折的能力比较差,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经受不住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甚至遇到挫折后感到压抑、想不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7、情绪起伏变化大,调控能力差。初中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情绪起伏变化大,很不稳定,容易冲动。初中学生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8、人际交往能力差。现在农村初中学生有少部分是独生子女(约占5%左右),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
二、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针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解决;二要采取措施,积极做好预防工作,这样才能争取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营造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
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心理档案即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或现状记录下来,存入档案中,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应将特殊的案例整理出来,以便对全体学生进行个案教育。
3、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学校、年级应建立心理辅导站。主要是对一些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针对她们的认识、情绪、意志行为、人格、性心理障碍进行疏导、调整和矫正,对学生常见的心理疾患进行必要的治疗,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她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例如,对于个别表现差的同学,要耐心教育,尊重和信任她们,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战胜困扰,提高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
4、加强心理辅导和专题讲座。可结合形势,针对学生普遍性的问题而进行辅导。心理辅导应系列化,形成制度。讲座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即既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心理卫生方面的专题教育,又对个别学生进行自我解脱教育,帮助他们消除焦虑、压抑、苦闷、烦躁的心理。
5、组织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可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手抄报、宣传栏、校内广播、电视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结合中学生学生好动的特点,通过文艺、体育活动,好人好事活动,郊游,社会调查活动等形式,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1、压抑与自卑。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在人际交往,家庭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有些学生会产生压抑、自卑,精神上萎靡不振,情绪上消极低落,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性格孤僻,不合群。适应能力差,合群意识弱,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对同学不愿深交,对待学习不够主动,不愿意和同学过多的交流。
3、嫉妒心理严重。当别人成功的时,内心失去平衡,为别人的成功而懊恼,为别人的失败而庆幸,为自己的不努力而不自省。
4、冷酷与自私心理。少数学生存在有这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从来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懂得尊重别人,甚至以残忍的方式虐待动物,欺负弱小的同学,有一种恃强凌弱的感觉。
5、破罐子破摔心理。在特别是后进生往往由于成绩、操行方面弱于其他学生,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行为上也常常表现为孤独、羞怯。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或是基础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因为环境不佳,经过努力后仍然得不到改善,于是责怪自己,怨恨自己,最后破罐子破摔以求心理压力的释放。
6、耐挫能力差。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的过分宠爱、激烈地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当代农村中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面对挫折的能力比较差,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经受不住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甚至遇到挫折后感到压抑、想不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7、情绪起伏变化大,调控能力差。初中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情绪起伏变化大,很不稳定,容易冲动。初中学生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8、人际交往能力差。现在农村初中学生有少部分是独生子女(约占5%左右),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
二、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针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解决;二要采取措施,积极做好预防工作,这样才能争取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营造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
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心理档案即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或现状记录下来,存入档案中,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应将特殊的案例整理出来,以便对全体学生进行个案教育。
3、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学校、年级应建立心理辅导站。主要是对一些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针对她们的认识、情绪、意志行为、人格、性心理障碍进行疏导、调整和矫正,对学生常见的心理疾患进行必要的治疗,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她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例如,对于个别表现差的同学,要耐心教育,尊重和信任她们,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战胜困扰,提高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
4、加强心理辅导和专题讲座。可结合形势,针对学生普遍性的问题而进行辅导。心理辅导应系列化,形成制度。讲座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即既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心理卫生方面的专题教育,又对个别学生进行自我解脱教育,帮助他们消除焦虑、压抑、苦闷、烦躁的心理。
5、组织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可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手抄报、宣传栏、校内广播、电视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结合中学生学生好动的特点,通过文艺、体育活动,好人好事活动,郊游,社会调查活动等形式,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