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法德并举 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作者】 涂兆梅

【机构】 重庆市渝北区黄炎培中学校



【正文】  【摘 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大有裨益,它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促进学生成为懂法律、讲道德的优秀青年。本文基于法德并举理念,对《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达到优化教学课堂,以期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于学生进行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法律意识的养成是极为重要的,不但可以使学生懂得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遵纪守法的习惯,更能使学生懂法用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一、开展多元的课程设计
  所谓科学利用发展规律是从道德发展规律的角度提出的。开展多元课程设计首先要科学的利用道德与法治学习规律,理论上讲, 道德的发展经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阶段, 其中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志是保障,道德行为是关键,法治学习与其也有着类似的发展规律。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 则需要根据上述四个环节的特点与规律, 探究适宜的教学形式与策略。
  (一)借助研究型课程进行情感教育
  对于学生而言, 激发学习情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相当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热情。道德情感或者法律情感的激发与形成需要适宜的情景与媒介,当这些条件具备的时候, 学生的情感就会被自然的激发, 常见的方法包括“影视观赏, 现场报告, 事迹学习, 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教师在组织情感教育的活动过程, 则需要适时地借助上述方法。
  比如,教师在讲述“珍惜生命”“法不可违”“诚实守信”等内容时, 则可以选择合理的案例与主题, 组织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与整合, 并将具有典型代表的突出实例进行宣讲和介绍, 让同学们感受到法律的威严, 诚信的可贵, 生命的精彩, 从而对人生、世界和社会形成积极的情感, 树立高尚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
  (二)利用基础型课程进行认知教育
  道德与法治的认识需要系统、正确的教授与讲解。比如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中的“走进社会生活”“遵守社会规则”等模块的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社会,理解社会关系,掌握社会规则,了解基本法律的导入部分,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系统、准确的引导与讲解,区分是非标准,遵守社会规则。这种认知活动属于较为基础的教学活动, 可以通过基础型课程来完成,通过教师的引导,小组的研讨和总结,最后形成关于教学内容的深刻认识,建立稳定正确的思想认知和道德判断。
  二、创设多形式的教学情境
  在道德和法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一)教学要有艺术性,教师要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有趣的话题能让学生产生想说的欲望,加强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从而主动探索新知。创设这种教学情境的关键就是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它形象生动的展现形式唤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三)巧妙应用实际问题。道德与法治与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有着明显的滞后性,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老师空洞的说教脱离了学生是年龄实际,学生生活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学生的道德观念会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为了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营造一种浓烈的学习气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然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教材。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教师不仅仅应该在课堂上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还应该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爱,这是评判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积极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与同学们积极探讨学生们关心的新闻。教师应该通过与学生的探讨,将自己的想法与学生的想法进行交流,要做到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尊敬自己。在课外,教师也应该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努力地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相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老师更加信赖,从而在教师的课堂上专心听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
  四、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教学评价的功能。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只看重结果,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对学生健康发展很不利。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评价应全面、客观,把学习成绩和学习过程的评价结合起来。既要考评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的评价。要采取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善于激励和赏识学生,力求通过评价提高学生自信心,让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目的。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一项重点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尽可能创设条件提供实践平台,在亲身体验中让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不断深化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国强.初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7(33) 
  [2]陆雷.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学生之友.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