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基于问题意识培养的幼儿教育策略研究
【作者】 邓琼芳
【机构】 新疆石河子121团炮台镇幼儿园
【正文】 【摘 要】 幼儿的成长为世界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幼儿天性中充满了疑问与探索,幼儿教育应充分挖掘并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认识世界、成就自我。文章降重几个方面积极探讨幼儿问题意识培养教育策略,可为当前的幼儿教育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 问题意识;幼儿教育;教学策略
幼儿对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好奇,驱动着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若能够掌握这样的特征与规律,适当加以引导,将有助于幼儿的成长。当前,一些幼儿教学中不少幼儿并没有主动提问、合理思考,似乎习惯了听着老师的安排而活动。从中分析不难看出,一方面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存在不足,未调动幼儿主体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方法有缺陷,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掌握思考方法,这样幼儿也缺少了很多问题意识培养的机会。为了能够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培养要求,培养更具高素质的幼儿,有必要加强对幼儿问题意识培养的教育策略研究。
1、主动优化观念,善构环境
教师要习惯于在日常教学中启蒙和挖掘幼儿的问题意识。幼儿受限于年龄,无法准确用语言完成思想的表达。教师的教育重点就在于引导,在察言观色中掌握幼儿所面临的问题,并能灵活的联系到幼儿日常生活经历。教师不妨主动设计并实施游戏化教学,这样可在轻松的氛围中发现幼儿的问题。游戏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问题,能够紧紧抓住游戏兴趣浓厚的机会,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鼓励大家跟教师询问答疑。教师应经常向幼儿发问“你现在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你有什么问题想考考老师吗?”通过不断的询问,幼儿也会自然增加思考和询问的意识。
教师要习惯于构建利于幼儿发问、增进幼儿思考的环境。教师必须重视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此项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在有限的教师空间内,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一个现象或是一个小事件去观察、思考、讨论,或是针对一个小游戏或是小活动去探究、比赛、创新,将大大增进幼儿的能力培养与提升。一方面,要积极打造物质性环境。如可加工教室环境重新设计布置,可提出诸多创意主题,鼓励幼儿参与其中,与典型材料来装饰教室,在教室格局内饰的变化下,让幼儿产生更加积极的创新感,激励幼儿思考和发问。只要保持积极的环境改造,就能够让幼儿内心感到轻松和欢愉,才容易放下心中的胆怯与戒备,更好地发问。另一方面,优质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应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营造有利的心理环境,削弱自身的教师权威感,以同伴身份参与教学互动。幼儿自身拥有强烈的好奇探索天性,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充分调动现有的道具、材料等资源,让幼儿自由选择后保持浓厚的兴趣,在嬉戏的教学环境中增长见识,在欢愉的心理环境中探索求知。
2、尊重幼儿个性,因地制宜
教师要求要注重掌握幼儿的个体独特性,明晰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不要求幼儿在提问中要统一的表现,应注重从个体角度促进其进步和成长。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幼儿的问题给予不同的回应。如在绘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孩子不一样的疑惑,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抽出时间让孩子们各抒已见,提出自己觉得有问题的地方。教师应对幼儿的问题思考习惯进行总结。如小班喜欢问“是什么”,中班喜欢问“为什么”,大班喜欢问“怎么办”;男生更喜欢科学现象或者是运动性更强的互动,而女孩则对感性、艺术性的问题更感兴趣。只有教师积极掌握幼儿兴趣,尊重教育规律,认真揣摩幼儿个性,才能更好地释放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良好的问题意识。在引导幼儿释放个性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幼儿基于个性去探究摸索自己所感知的一切,帮助幼儿发现并思考问题,增长其质疑思维与探疑能力,进而在夯实基础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优异的学习品质。
3、实现家园同步,合力促行
第一,教师应主动担任家园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吸引更多幼儿家长参与到幼儿问题意识培养工作中。定期召开家长会,以问题意识培养作为主题,准备阶段先由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在家长会上重点阐述幼儿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激发家长的思考与参与热情。幼儿教师还应结合本班情况,制作专题展板,介绍幼儿问题意识,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与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达成共识。同时,家长应配合幼儿园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以问与答的形式与幼儿进行交流,确保幼儿的思维能够在问题意识培养中得到锻炼。
第二,教师应认真对所教班级的幼儿负责,建立并完善个人成长档案。档案中收录的资料及信息,代表着幼儿的进步,代表幼儿的成长足迹。教师要在档案中着重体现细节记录,如在学习或活动中的闪光点,或是对某个现象提出问题后的思考与解答,同时包括幼儿的思考问题过程。一次小小的探索试验、一次小小的同伴争论、一次小小的抢答表现,都能称得上是幼儿问题意识培养中的进步,是值得记录的时刻。
第三,教师应合理引导幼儿接触社会资源,从生活中感受问题的存在。鼓励幼儿由家长监护参加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无论是城市或社区的文艺活动,还是远涉山野的户外旅行,都能达到一定的教育幼儿的目的。不同的社会资源所体现的幼儿教育功能有所不同,如幼儿在参观博物馆中,可感受历史文化;在参观福利院、敬老院中,可培养爱心情怀等等。不同的场所情境与内容的转换中,幼儿的思维也会随着不断变化,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好奇心与探索欲,问题也会随之增多,问题意识的培养将大大增强。
幼儿在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其问题意识十分关键。拥有了问题意识这一基础,幼儿在融入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才能更加主动,思维与能力的提升也变得更加积极。教师应不断探索和验证更理想的培养策略,与时俱进地帮助幼儿构筑稳固可持续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恩芝. 培养幼儿问题意识的教育策略[J]. 学前教育研究, 2014(2):70-72.
[2]陈萍萍.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浅析[J]. 教育界, 2014(5):62-62.
[3]杨凤仙. 对幼儿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2(12):105-105.
【关键词】 问题意识;幼儿教育;教学策略
幼儿对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好奇,驱动着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若能够掌握这样的特征与规律,适当加以引导,将有助于幼儿的成长。当前,一些幼儿教学中不少幼儿并没有主动提问、合理思考,似乎习惯了听着老师的安排而活动。从中分析不难看出,一方面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存在不足,未调动幼儿主体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方法有缺陷,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掌握思考方法,这样幼儿也缺少了很多问题意识培养的机会。为了能够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培养要求,培养更具高素质的幼儿,有必要加强对幼儿问题意识培养的教育策略研究。
1、主动优化观念,善构环境
教师要习惯于在日常教学中启蒙和挖掘幼儿的问题意识。幼儿受限于年龄,无法准确用语言完成思想的表达。教师的教育重点就在于引导,在察言观色中掌握幼儿所面临的问题,并能灵活的联系到幼儿日常生活经历。教师不妨主动设计并实施游戏化教学,这样可在轻松的氛围中发现幼儿的问题。游戏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问题,能够紧紧抓住游戏兴趣浓厚的机会,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鼓励大家跟教师询问答疑。教师应经常向幼儿发问“你现在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你有什么问题想考考老师吗?”通过不断的询问,幼儿也会自然增加思考和询问的意识。
教师要习惯于构建利于幼儿发问、增进幼儿思考的环境。教师必须重视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此项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在有限的教师空间内,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一个现象或是一个小事件去观察、思考、讨论,或是针对一个小游戏或是小活动去探究、比赛、创新,将大大增进幼儿的能力培养与提升。一方面,要积极打造物质性环境。如可加工教室环境重新设计布置,可提出诸多创意主题,鼓励幼儿参与其中,与典型材料来装饰教室,在教室格局内饰的变化下,让幼儿产生更加积极的创新感,激励幼儿思考和发问。只要保持积极的环境改造,就能够让幼儿内心感到轻松和欢愉,才容易放下心中的胆怯与戒备,更好地发问。另一方面,优质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应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营造有利的心理环境,削弱自身的教师权威感,以同伴身份参与教学互动。幼儿自身拥有强烈的好奇探索天性,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充分调动现有的道具、材料等资源,让幼儿自由选择后保持浓厚的兴趣,在嬉戏的教学环境中增长见识,在欢愉的心理环境中探索求知。
2、尊重幼儿个性,因地制宜
教师要求要注重掌握幼儿的个体独特性,明晰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不要求幼儿在提问中要统一的表现,应注重从个体角度促进其进步和成长。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幼儿的问题给予不同的回应。如在绘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孩子不一样的疑惑,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抽出时间让孩子们各抒已见,提出自己觉得有问题的地方。教师应对幼儿的问题思考习惯进行总结。如小班喜欢问“是什么”,中班喜欢问“为什么”,大班喜欢问“怎么办”;男生更喜欢科学现象或者是运动性更强的互动,而女孩则对感性、艺术性的问题更感兴趣。只有教师积极掌握幼儿兴趣,尊重教育规律,认真揣摩幼儿个性,才能更好地释放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良好的问题意识。在引导幼儿释放个性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幼儿基于个性去探究摸索自己所感知的一切,帮助幼儿发现并思考问题,增长其质疑思维与探疑能力,进而在夯实基础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优异的学习品质。
3、实现家园同步,合力促行
第一,教师应主动担任家园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吸引更多幼儿家长参与到幼儿问题意识培养工作中。定期召开家长会,以问题意识培养作为主题,准备阶段先由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在家长会上重点阐述幼儿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激发家长的思考与参与热情。幼儿教师还应结合本班情况,制作专题展板,介绍幼儿问题意识,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与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达成共识。同时,家长应配合幼儿园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以问与答的形式与幼儿进行交流,确保幼儿的思维能够在问题意识培养中得到锻炼。
第二,教师应认真对所教班级的幼儿负责,建立并完善个人成长档案。档案中收录的资料及信息,代表着幼儿的进步,代表幼儿的成长足迹。教师要在档案中着重体现细节记录,如在学习或活动中的闪光点,或是对某个现象提出问题后的思考与解答,同时包括幼儿的思考问题过程。一次小小的探索试验、一次小小的同伴争论、一次小小的抢答表现,都能称得上是幼儿问题意识培养中的进步,是值得记录的时刻。
第三,教师应合理引导幼儿接触社会资源,从生活中感受问题的存在。鼓励幼儿由家长监护参加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无论是城市或社区的文艺活动,还是远涉山野的户外旅行,都能达到一定的教育幼儿的目的。不同的社会资源所体现的幼儿教育功能有所不同,如幼儿在参观博物馆中,可感受历史文化;在参观福利院、敬老院中,可培养爱心情怀等等。不同的场所情境与内容的转换中,幼儿的思维也会随着不断变化,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好奇心与探索欲,问题也会随之增多,问题意识的培养将大大增强。
幼儿在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其问题意识十分关键。拥有了问题意识这一基础,幼儿在融入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才能更加主动,思维与能力的提升也变得更加积极。教师应不断探索和验证更理想的培养策略,与时俱进地帮助幼儿构筑稳固可持续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恩芝. 培养幼儿问题意识的教育策略[J]. 学前教育研究, 2014(2):70-72.
[2]陈萍萍.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浅析[J]. 教育界, 2014(5):62-62.
[3]杨凤仙. 对幼儿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2(12):1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