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与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丛书主编张德伟先生

【作者】 韩毓平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实验小学



【正文】  认真拜读了《当代教育新理念》一书的有关内容,受益匪浅。正如该书的《前言》中所述,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为自己反思教育教学实践、改善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但对该书中“过去只把学生作为主体,把教师作为主导,造成了教师主体的闲置,忽略了教师的主体性,也忽略了教师的能动性,这是一种观念的误区。”(48页,第二章主体性教育)有点儿不成熟的看法。
  此话读来令人费解。我搞不懂的是,既然承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就应该承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育主体地位,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怎么可能会只承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不承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育主体地位呢?我们怎么会犯下如此不可思议的、甚至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呢?
  在我个人看来,领导有个领导主体,群众有个群众主体,农民有个农民主体,工人有个工人主体,学生有个学生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而,学生主体即学习主体;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处于“主导”地位,就是教育主体。如果因为“把教师作为主导”,“忽略了教师的主体性,也忽略了教师的能动性”,“造成了教师主体的闲置”,那教师何必备课?还备教材、备教参、备学生?……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何必还因势利导?
  在本书的第二章主体性教育的第四十六页中,还有这么一段精彩的论述:“只有承认教师与学生分别是教育过程中不同方面活动的主体,才能既明确教师的责任,又把教师和学生放在真正平等的地位,使双方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在双主体的协同活动中,教师负责整个教育活动情景、内容、方式、条件等的设计与安排,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对教育活动的参与不是通常所见的对教师提问的一种简单的应答,而是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教师不再一味的要求学生如何如何,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教育活动的情景、内容、方式以及教育活动的进程,而不是完全按照教案的即定设计,一竿子插到底。”
  此段话深入浅出的论述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同活动的方面应如何彰显,读来心悦诚服。但转过头来又一想:教师在此教育活动过程中到底起到的是什么作用呢?教师为什么“负责整个教育活动情景、内容、方式、条件等的设计和安排”?为什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为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教育活动情景、内容、方式及教育活动的进程”?……从这一个个为什么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起到的就是“主导”作用。
  请欣赏下面一个小片段:
  学习《草船借箭》一文后,老师在课文结束之时,让同学们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想法,没想到出现了下一幕:
  生:我觉得与其说诸葛亮是“借”箭,倒不如说是“骗”箭。
  师:哦,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很好!还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生:我觉得用“借”是可以的,人家不是说“谢谢曹丞相的箭”吗,只有借才会说谢呀!
  生:借东西必须征得对方同意!
  师:大家可以从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方面来考虑。
  生:通过借箭这件事,赞扬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生:……赞扬诸葛亮神机妙算。生:既然是赞扬,就不能用“骗”。
  生:用“骗”感情色彩就变了。
  从这个小小的片段中,在“教育主体”——教师的“主导”(鼓励、引导)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比较好的彰显。正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这么相互对话,这么互动,在课文结束之时,方才可能又掀起一个不小的波澜,激起了学生一串串思维的涟漪,迸发出思维的“灵光”。也许有同学对获得的这个结果并不怎么满意,课外向他人请教,或搜集、查阅有关资料,以证实自己的观点正确与否(用骗是否可以),对老师而言,那可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何等的重要!“教育主体”——教师,不仅没有因为“主导”而“闲置”,反而因为适时适度的“主导”,让学习主体大放光彩!
  是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很长时间,我们的不少教师(教育主体),往往是发挥有余(教师一不小心,就讲得太多,越位了),怎么可能被“闲置”呢?
  综上所述,在我个人看来,是主导,就是主体。这不是“一种观念的误区”,而是认识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