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激发学习历史兴趣 增强历史教学效率
【作者】 戴芳敏
【机构】 新疆库车县实验中学
【正文】【摘 要】 “历史修订课标”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笔者探索总结的基本策略是:提升专业素养,以身示范激趣;创新教学语言,以情感染激趣;运用现代技术,以境诱发激趣;创设问题情境,以问引发激趣。
【关键词】 激发兴趣;以身示范;以情感染;以境诱发;以问引发
2011年教育部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历史修订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为什么“历史修订课标”突出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一方面是基于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有智力方法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等普遍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思考;另一方面是基于对历史教材基本特点的认识与把握,初中历史教材中如政治、土地、赋税制度等等,名目繁多,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远,他们不易理解,难以产生直接学习兴趣,因而影响到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此,近年来笔者以“激发学习历史兴趣,增强历史教学效率”为专题,大胆探索且取得实效。
一、提升专业素养,以身示范激趣
教师自身是重要而首要的历史教学资源,教师有较强的历史专业素养,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最重要因素。学习兴趣不足是与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些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浓厚。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强化主题性而淡化体系性。如果教师教学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仅仅拘泥于书本知识,学生就不会对这一学科有主题性、深刻性的认识,自然,学习历史这门学科的兴趣就无法被激发起来。所以,作为历史教师,我相信自己的学生,注重给他们充足的时空自主学习。一般来说,书本上的知识学生通过预习、自学或合作探究就会消化大部分,而老师精讲、提升时对这部分知识就不用重复啰嗦了,而是主要围绕学习主题(专题)进行适度拓展与深化教学。因此,笔者十分注重储备历史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平时教学做足准备,教学时顺手拈来、效果倍增。
【教学案例】在教学关于岳飞的历史知识时,根据这个人物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我专门用了近一个课时来讲解这一历史人物。由于学生在大量的影视作品及武侠小说中对这个人物有所认识,所以我提前安排学生在课下广泛搜集有关资料,上课时我再指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弄清哪些是历史真实的面貌,哪些是后人杜撰的,最后给这一历史人物一个客观准确地评价。这时,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就会发挥突出作用,既指导学生在拓展知识面的基础上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激发起浓厚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创新教学语言,以情感染激趣
历史教学内容枯燥单调,学生容易产生索然无味之感。因此,我注重创新教学语言、调动自身情感来感染学生、激发兴趣。我常常尝试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用自身充满激情的教学、对历史的无比热爱来感染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案例】首先我注重增强自身的历史正义感,即对于历史的是非曲直都有一个客观公正评价,对历史上的丑恶现象给予无情抨击,对正义的行为则大加赞扬。这对于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十分重要。其次我注重锻炼自己的表演能力,在讲台上我将自己扮演成一个演员,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之中,学生很受感染。比如,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时,我注意语言上的抑扬顿挫,尽可能把慈禧对大臣说话时的丑恶神态充分表现出来;讲到近代历史上清政府签订的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时候,我表现出对清政府的愤怒,对国家不幸的惋惜;讲到“五.四”运动时,我用激昂的语言表达对青年爱国行为的崇敬。除了慷慨激昂的语言外,我也注重发挥姿体语言的作用。比如,讲述历史人物时我模仿他们的动作,当讲到精彩处我挥动双手或者紧攥拳头等等,使学生很受感染、兴趣倍增。
三、运用现代技术,以境诱发激趣
伴随农村初中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初中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中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实践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成功。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制的教学图片、动画等能有效再现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过程和精彩瞬间,有利于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为初中学生,特别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多数仍处于感性形象思维为主的状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呈现的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图片、历史影片的剪辑等等,都能有效吸引学生动眼、动耳、动手、动脑的兴奋点,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案例】如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呢?笔者的做法和体会是:首先要根据课文特点来谋划。在中国近代史中,五四运动、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等,由于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学生自读或教师单一讲解,他们都很难把握,这时我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效果明显。比如,讲述红军长征时,我运用动画将长征路线生动形象展现出来,运用图片和影视剪辑展示红军长征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故事,并指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长征精神,远比老师直接讲解的效果好。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比如,影片的剪辑、制作动画都精益求精,一个精美课件的展示往往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课件的选材也非常重要,一个内容精彩的课件往往最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讲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这些长征故事的时候,我就选择最能展现长征精神的画面和影片制作成教学课件。再如,教学“九?一八”事件时我让学生听看《松花江上》歌曲画面,教学长征时我要求学生边朗诵边观看在小学学过的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画面等等,这些现代、综合手段的运用,突破了时空限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创设问题情境,以问引发激趣
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就是一条充满了问题与回答的河流”。引领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其实质就是教师充分运用历史材料,将学生与探索历史规律联系起来进行历史思维的过程,或者是由“是什么”到“为什么”的理解、感悟过程。初中生好奇心强,对历史事件的结果,历史人物的命运很关心,有时甚至替古人担忧。因此,我注重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适时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观点;有时注重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适时提出一些问题,提供一些小资料,引导他们进行初步的历史问题探究,以帮助他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体会到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乐趣;我注重寻找教学内容疑点,并精心设计成探究问题,使学生总是面临历史学习问题,不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作为教师的我则适时启发引导,帮助探究学习顺利推进。当然,“创设问题情境,以问引发激趣”,其关键是设置问题疑点的难度要适度,也就是要使学生感到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不能轻易解决问题,需要自身较大的努力或同伴合作探究,经过“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这就是说,问题的设计要有科学性,首先要有“问”的价值,书本上已经有的、一看就会的,就不要作为问题去设计;太难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可以把问题分散开变成几个小问题来解决,或者老师给出背景材料加以引导,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解决。一旦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并经过自身努力或合作探究解决了疑难问题,他们就会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学案例】在教学“西安事变”时,我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知识,还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中华民族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只有和平解决内部问题,才有可能形成一致对外的局面。
开展“激发学习历史兴趣,增强历史教学效率”的专题研究才刚刚起步,取得的成效和经验还有限。笔者将继续探索前行,力争取得更突出的成效与经验。
【关键词】 激发兴趣;以身示范;以情感染;以境诱发;以问引发
2011年教育部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历史修订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为什么“历史修订课标”突出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一方面是基于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有智力方法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等普遍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思考;另一方面是基于对历史教材基本特点的认识与把握,初中历史教材中如政治、土地、赋税制度等等,名目繁多,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远,他们不易理解,难以产生直接学习兴趣,因而影响到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此,近年来笔者以“激发学习历史兴趣,增强历史教学效率”为专题,大胆探索且取得实效。
一、提升专业素养,以身示范激趣
教师自身是重要而首要的历史教学资源,教师有较强的历史专业素养,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最重要因素。学习兴趣不足是与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些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浓厚。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强化主题性而淡化体系性。如果教师教学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仅仅拘泥于书本知识,学生就不会对这一学科有主题性、深刻性的认识,自然,学习历史这门学科的兴趣就无法被激发起来。所以,作为历史教师,我相信自己的学生,注重给他们充足的时空自主学习。一般来说,书本上的知识学生通过预习、自学或合作探究就会消化大部分,而老师精讲、提升时对这部分知识就不用重复啰嗦了,而是主要围绕学习主题(专题)进行适度拓展与深化教学。因此,笔者十分注重储备历史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平时教学做足准备,教学时顺手拈来、效果倍增。
【教学案例】在教学关于岳飞的历史知识时,根据这个人物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我专门用了近一个课时来讲解这一历史人物。由于学生在大量的影视作品及武侠小说中对这个人物有所认识,所以我提前安排学生在课下广泛搜集有关资料,上课时我再指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弄清哪些是历史真实的面貌,哪些是后人杜撰的,最后给这一历史人物一个客观准确地评价。这时,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就会发挥突出作用,既指导学生在拓展知识面的基础上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激发起浓厚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创新教学语言,以情感染激趣
历史教学内容枯燥单调,学生容易产生索然无味之感。因此,我注重创新教学语言、调动自身情感来感染学生、激发兴趣。我常常尝试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用自身充满激情的教学、对历史的无比热爱来感染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案例】首先我注重增强自身的历史正义感,即对于历史的是非曲直都有一个客观公正评价,对历史上的丑恶现象给予无情抨击,对正义的行为则大加赞扬。这对于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十分重要。其次我注重锻炼自己的表演能力,在讲台上我将自己扮演成一个演员,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之中,学生很受感染。比如,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时,我注意语言上的抑扬顿挫,尽可能把慈禧对大臣说话时的丑恶神态充分表现出来;讲到近代历史上清政府签订的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时候,我表现出对清政府的愤怒,对国家不幸的惋惜;讲到“五.四”运动时,我用激昂的语言表达对青年爱国行为的崇敬。除了慷慨激昂的语言外,我也注重发挥姿体语言的作用。比如,讲述历史人物时我模仿他们的动作,当讲到精彩处我挥动双手或者紧攥拳头等等,使学生很受感染、兴趣倍增。
三、运用现代技术,以境诱发激趣
伴随农村初中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初中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中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实践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成功。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制的教学图片、动画等能有效再现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过程和精彩瞬间,有利于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为初中学生,特别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多数仍处于感性形象思维为主的状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呈现的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图片、历史影片的剪辑等等,都能有效吸引学生动眼、动耳、动手、动脑的兴奋点,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案例】如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呢?笔者的做法和体会是:首先要根据课文特点来谋划。在中国近代史中,五四运动、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等,由于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学生自读或教师单一讲解,他们都很难把握,这时我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效果明显。比如,讲述红军长征时,我运用动画将长征路线生动形象展现出来,运用图片和影视剪辑展示红军长征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故事,并指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长征精神,远比老师直接讲解的效果好。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比如,影片的剪辑、制作动画都精益求精,一个精美课件的展示往往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课件的选材也非常重要,一个内容精彩的课件往往最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讲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这些长征故事的时候,我就选择最能展现长征精神的画面和影片制作成教学课件。再如,教学“九?一八”事件时我让学生听看《松花江上》歌曲画面,教学长征时我要求学生边朗诵边观看在小学学过的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画面等等,这些现代、综合手段的运用,突破了时空限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创设问题情境,以问引发激趣
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就是一条充满了问题与回答的河流”。引领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其实质就是教师充分运用历史材料,将学生与探索历史规律联系起来进行历史思维的过程,或者是由“是什么”到“为什么”的理解、感悟过程。初中生好奇心强,对历史事件的结果,历史人物的命运很关心,有时甚至替古人担忧。因此,我注重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适时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观点;有时注重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适时提出一些问题,提供一些小资料,引导他们进行初步的历史问题探究,以帮助他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体会到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乐趣;我注重寻找教学内容疑点,并精心设计成探究问题,使学生总是面临历史学习问题,不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作为教师的我则适时启发引导,帮助探究学习顺利推进。当然,“创设问题情境,以问引发激趣”,其关键是设置问题疑点的难度要适度,也就是要使学生感到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不能轻易解决问题,需要自身较大的努力或同伴合作探究,经过“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这就是说,问题的设计要有科学性,首先要有“问”的价值,书本上已经有的、一看就会的,就不要作为问题去设计;太难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可以把问题分散开变成几个小问题来解决,或者老师给出背景材料加以引导,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解决。一旦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并经过自身努力或合作探究解决了疑难问题,他们就会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学案例】在教学“西安事变”时,我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知识,还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中华民族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只有和平解决内部问题,才有可能形成一致对外的局面。
开展“激发学习历史兴趣,增强历史教学效率”的专题研究才刚刚起步,取得的成效和经验还有限。笔者将继续探索前行,力争取得更突出的成效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