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讨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作者】 于建江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店子镇青杨小学



【正文】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到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融入信息技术成为当今教学研究的重要话题。本文分析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激活思维;课堂容量;课堂效率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立足教学所需、教学目标及学生学习实际,结合教学各个环节,灵活运用。我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尝试利用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度体验;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学生深度认知;促进学生深度互动,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提高机教学率,实现深度学习。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度体验
  阅读教学的开展需要学生对一篇篇文章进行阅读、理解。这里的阅读和理解,不单单包括文本中的字词句,还包括文章的表达方式以及蕴含其中的情感。情境作为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文本的桥梁,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深度学习文本,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以文本为切入点,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创设直观而形象的情境,从而为其提供相关的素材和背景,调动其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内容,获得情感的熏陶。以《难忘的泼水节》为例,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大部分学生无法理解这次泼水节为什么“难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傣族泼水节的画面,以此为学生呈现一个直观的情境。在此情境观察中,学生会看到傣族人民,拿着盆子、水桶等相泼水,有说有笑,好不欢乐,为其氛围所感染,感同身受。此时,画面中出现了周总理的身影,周总理与人民群众一起跳舞……在此场景中,不少学生流露出了笑容,甚至不禁大呼,周总理好平易近人啊。在学生积极情感被调动起来之际,我鼓励其阅读文本内容,结合语言文字和情境,看看自己有何感受。在这样的情境辅助下,学生自然而然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节热闹的场面,感受到傣族人民的幸福,从而理解这次泼水节的“难忘”。
  2.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学生深度认知
  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之际,其会自主地将所看到所听到的事物在大脑中建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升记忆水平。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同样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在感官的作用下,自主认知、自主理解。为实现这一点,我在组织阅读教学的时候,会根据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将静止的场景动态地展示出来,将抽象的语言直观地呈现出来,以此使学生在由静到动、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为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画面所吸引,同时在画面的体验过程中发挥视觉、听觉等左右,强化感知,实现对知识内容深层次的理解。以《田忌赛马》为例,在阅读过程中,不少学生无法深刻地理解为什么田忌如此安排赛马。针对该情况,我利用电子白板将先按照一般的方式,在优对优、中对中、下对下的比赛中,引导学生直观地观察结果。接着,根据田忌的方法,重新调整赛马的位置,实现下对上,优对中,中对下。在观察中学生发现,按照此种方法,齐威王很容易获得胜利。如此在信息技术辅助下,学生会在视觉作用下,进行自主思考,观察、思考结合,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的转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实现深度认知的不断发展。
  3.利用信息技术虚拟探究,促进学生深度互动
  新课改要求教师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其传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为学生呈现了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积极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在教学活动之后,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作用,向虚拟班级社区发布了自主学习任务。学生在家里自主利用电脑下载该任务单,并结合任务单中的内容,阅读文本、解决问题。同时,将问题答案写下来上传到小组群里,在小组中与其他成员就任务展开讨论。如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使其在任务驱使下,实现自主、合作探究。
  4.更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课堂成为一个趋势,它所带来的教学手段可以直接应用于课堂,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信息技术与语文结合,教学内容图文兼备、声形并茂。这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感官影响较大,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当学生能全方位的感知信息时,也就能极大刺激他们学习欲望。信息技术在变化教学形式的同时,也节约了教师用来在黑板板书的时间,这样教师就有了更多与学生互动的契机,同时也增多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便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促进学生学习欲望,加强师生间沟通的频率,课堂效率就会更高。以《匆匆》这篇课文教学为例,教师在讲授这类散文时,可能不太容易用语言把控,这时融入信息技术教学就容易了许多。我们可以在课上播放这篇散文的音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静静感受比喻的巧妙运用,以及作者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叹。或者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提前下载古代文人志士写过的珍惜时间的佳句。通过这些方式辅助课文讲解,更新了课堂教学方式,改变固化的教学思路,又从感官刺激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以一种积极心态去学习,课堂效率随之提高。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时代发展特点,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扩大课堂容量,创设教学情境,更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动性,提高课堂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小苗,寇大波.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J].小学教学研究,2017(29):20-21.
  [2]陳惠.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