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关于“问题引领”走进初中数学课堂的尝试与思考

【作者】 李冰峰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如何优化,是大多初中数学老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学习数学,除了本身的知识外,还重点在于帮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较于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模式,让“问题引领”数学课堂似乎显得更加高明,课堂效率更高,学生积极性更高。下面,是笔者根据自身体验,总结的一些关于问题引领走进中学数学课堂的几点尝试和思考。
  【关键词】 问题引领;初中数学;教学尝试

  中学数学,真的难坏了很多的中学生,也让教师的教学雪上加霜。如何提高中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一直困扰着大多中学数学老师。笔者针对该问题,针对中学生具体情况,做出了有关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几点尝试。首先是让老师和学生都是引导课堂的主体,教师为学生设置问题时为主体,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时,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对学生起到启发的作用,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发散思维。那么,教师该如何设置问题呢?教师该如何通过“问题”来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思考呢?
  一、“问题引领“式课堂”
  1、“问题引领”见解
  所谓问题引领课堂,即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许多与教学有关、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围绕着问题展开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升华问题的乐趣,帮助学生数学,同时我们老师的教学也轻松了。
  2、设置“问题”的原则
  合适的“问题”能够启发中学生的思考,不适的问题设置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的效果。那么,该如何设置问题呢?问题设置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2.1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问题”只是教学的方式,并不是教学的目的。我们老师通过自己设置的的一系列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才是我们的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围绕教学大纲展开,紧扣教学目标。
  2.2优化问题的表达方式
  中学学习数学觉得枯燥,往往是因为在教学时,数学脱离了人们的实际生活,学生无法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结合,对“一元二次方程”对实际生活有什么作用理解不是很到位。那么,我们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一下问题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把生活实际情况植入中学数学中,学生通过解答数学问题,来解释生活现象。在设置问题时,可以把生活中的“口语”数学化,如“灯光照射到三角形上,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形状”,教师可以说成“灯光从不同角度投影到三角形上,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会发生改变”,这样,帮助学生加深对“投影”概念的理解和认知。再如,教师可以把“1.5x+3.9”这个式子说成“多项式1.5x+3.9”。简单的说,有关问题的表达方式,就是问题贴近生活,表述书面化,且多次强调,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3问题难度设置
  合适的问题难度系数,在问题设置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太过简单,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问题太难,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简单和难,都不适于教学。合适的问题难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并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时时对问题加以修改。
  2.4问题的数量设置要适中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能以“量”为目标,须知“问题在精而不在于多”。适当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很快的学习教学知识。一旦过度,学生会有“疲倦感”,起到反作用的效果。
  2.5问题设置要“留白”
  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不能过度单一和呆板。设置经典问题,并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发散自己的脑洞,打开思维的大门。要尽可能让题目变得多样化,即让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式,但结果都正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方法,简易程度不一样,学生通过比较寻找出最简单的解题思路。这样,对学生发散思维非常有利。
  2.6问题难度层层递进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循序渐进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在问题设置上,也需要层层递进,从而体验出教学由浅入深的特点,这样,也更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二、问题引领中学课堂举例
  案例1 我们以“一元二次方程举例”。
  2006年夏黑龙江干流萝北县肇兴段堤坝出现了多处管涌,极易发生决口,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灾区急需大量的沙袋堵管涌。县抗洪指挥部要求全县党员积极投入到抗洪救灾中。县第一中学党支部数学党小组接到组织任务,要求3个小时装好1000个沙袋。数学党小组共有4名男党员和5名女党员,1名男党员和2名女党员合作,一小时可以装105个沙袋;2名男党员和3名女党员一小时可以装178个沙袋。问:(1)每名男党员和每名女党员1小时各装几个沙袋?(2)数学党小组全员满负荷工作,是否可以按时完成任务?如果你是党小组组长,你会怎样体现你的社会责任感?
  该题目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还可以比较不同解决方案的难易程度。且该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数学解答出答案,思考该如何制定最好的生产计划,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教学知识,还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案例2 以“因式分解”为例。
  教师可以设置两组问题:
  第一组:
  (1)3x4+5x2-8x3;(2)5y6-15y3+25y2
  第二组:
  (1)xy3+x2y2-3xy;(2)2x2y-6xy2-12xyz
  两组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在完成第一组时,可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进行第二组练习的时候,发现多项式的项数没增加,字母多了,方法和第一组一样。也可以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分解试试,达到了训练学生的目的。
  三、结论
  问题引领在中学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帮助中学生培样从问题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深化问题的能力。问题引领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发散的思维力。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应多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当然,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该遵循上述的原则,以更好的完成中学数学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鞠冬霞.用问题引领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8(05):62-63.
  [2]钱建芬.问题引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苏科版初中数学“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16(29):38-39.
  [3]管春霞.初中数学“问题引领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8(24):34-35+21.
  [4]邵美琴.问题引领 分层推进 关注能力 科学设置——以“多项式的因式分解(1)”为例谈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置[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