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实现核心素养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结合
【作者】 李莲莲
【机构】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沙沟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在我国的深入展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学界的关注,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在该学科学习过程中培养的道德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才培养的标准在不断提升,而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通过学习养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形成历史学科的思维特征和意志品质。
【关键词】 初中历史;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方法;措施
2016年9月国家教育部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确定为历史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说明了国家将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标准也将会大幅度提升,对此笔者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分析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更好的实现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的结合。
一、唯物史观
随着素质教育的在我国的深入展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学界的关注,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由于唯物史观理论性较强,而初中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较少,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去刻意讲授唯物史观内容,而是应当在具体的历史史实中,以典型事件来展示独特的历史视角。
如初二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抗美援朝》,在一节课内容讲授的过程中,要通过图片、视频、历史事实的展现,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在抗美援朝作出的重大贡献,同时站在中国、美国和朝鲜三个角度去分析抗美援朝战争给各个国家带来的影响与结果是什么,只有这样全局的观念才能使学生正确对待任何一个历史事实,而非只站在本国的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的利弊。
二、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线索,它通过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来联系,时空观念包括自然时空和历史时空,对时空观念的掌握可以将历史事件有机的串联起来,使历史学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的演变与发展规律,比如,天干地支纪年、公元纪年等,这些时间节点能够使时空框架下的历史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今的人再去回顾历史,可以全局性的观念去对待各国的历史与文化,承认文化的多样性,以包容的心态去学习各国的文化,实现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如在学习第三课《三大改造》中,了解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本改造,对于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实现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对于当时中国的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思考三大改造遗留的问题对今后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站在现今这一时代去考虑三大改造对于今天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果在当今推行三大改造的政策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三大改造的意义与作用。
三、史料实证
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提升综合素养,因此,在史料的呈现方式上一定要有所甄别,让学生学会从史料中获取信息,从而将史料转化为历史信息。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史料的意义,教师要给学生展现多种形式的史料,比如文献、实物和口述史料等,通过展示甲骨文、各类遗址遗物,直接展现历史的真实性与直观性,让学生沉浸其中,了解历史的博大精深,同时能够对第一手资料进行解读,比如,洋务运动中对外国但学习以及中国兴办的实业,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来展现,最有能力的同学教师也可以让他们用统计图的方式去展现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历程,体会救亡图存的中国人爱国的决心。
四、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史料的解读,通过客观的分析来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所有的历史解释都是以史料为依据的,应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是需要。由浅入深展现一个完整的历史,使学生对历史史实进行解读和分析。
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历史解释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展开的,必须全面辩证正确的看待问题,仍以三大改造为例, 它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中存在的操之过急的问题,给后来的一系列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只有全面客观的对待这些历史事件,才能充分认识到以史为鉴的重要性,同样我国土地政策的调整、两次世界大战、三次科技革命等问题,都对人类生活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凡事皆有利弊,只有用正确的观点去对待这些事实,科学的解释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存在的意义,才能够为今后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借鉴。
五、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对历史事件认识的思想、情感、态度等,是实现教育育人的重要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历史意义,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塑造健康的人格。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必须要重视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只有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学会以史为鉴,用历史推动现代化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文.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57.
[2]成玉丹.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名师在线,2018(20):26-27.
[3]李新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3(02):71-73.
【关键词】 初中历史;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方法;措施
2016年9月国家教育部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确定为历史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说明了国家将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标准也将会大幅度提升,对此笔者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分析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更好的实现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的结合。
一、唯物史观
随着素质教育的在我国的深入展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学界的关注,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由于唯物史观理论性较强,而初中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较少,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去刻意讲授唯物史观内容,而是应当在具体的历史史实中,以典型事件来展示独特的历史视角。
如初二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抗美援朝》,在一节课内容讲授的过程中,要通过图片、视频、历史事实的展现,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在抗美援朝作出的重大贡献,同时站在中国、美国和朝鲜三个角度去分析抗美援朝战争给各个国家带来的影响与结果是什么,只有这样全局的观念才能使学生正确对待任何一个历史事实,而非只站在本国的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的利弊。
二、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线索,它通过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来联系,时空观念包括自然时空和历史时空,对时空观念的掌握可以将历史事件有机的串联起来,使历史学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的演变与发展规律,比如,天干地支纪年、公元纪年等,这些时间节点能够使时空框架下的历史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今的人再去回顾历史,可以全局性的观念去对待各国的历史与文化,承认文化的多样性,以包容的心态去学习各国的文化,实现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如在学习第三课《三大改造》中,了解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本改造,对于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实现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对于当时中国的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思考三大改造遗留的问题对今后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站在现今这一时代去考虑三大改造对于今天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果在当今推行三大改造的政策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三大改造的意义与作用。
三、史料实证
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提升综合素养,因此,在史料的呈现方式上一定要有所甄别,让学生学会从史料中获取信息,从而将史料转化为历史信息。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史料的意义,教师要给学生展现多种形式的史料,比如文献、实物和口述史料等,通过展示甲骨文、各类遗址遗物,直接展现历史的真实性与直观性,让学生沉浸其中,了解历史的博大精深,同时能够对第一手资料进行解读,比如,洋务运动中对外国但学习以及中国兴办的实业,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来展现,最有能力的同学教师也可以让他们用统计图的方式去展现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历程,体会救亡图存的中国人爱国的决心。
四、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史料的解读,通过客观的分析来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所有的历史解释都是以史料为依据的,应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是需要。由浅入深展现一个完整的历史,使学生对历史史实进行解读和分析。
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历史解释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展开的,必须全面辩证正确的看待问题,仍以三大改造为例, 它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中存在的操之过急的问题,给后来的一系列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只有全面客观的对待这些历史事件,才能充分认识到以史为鉴的重要性,同样我国土地政策的调整、两次世界大战、三次科技革命等问题,都对人类生活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凡事皆有利弊,只有用正确的观点去对待这些事实,科学的解释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存在的意义,才能够为今后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借鉴。
五、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对历史事件认识的思想、情感、态度等,是实现教育育人的重要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历史意义,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塑造健康的人格。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必须要重视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只有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学会以史为鉴,用历史推动现代化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文.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57.
[2]成玉丹.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名师在线,2018(20):26-27.
[3]李新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3(0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