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 周万里
【机构】 新疆伊宁市教育局
【正文】 【摘 要】 学生作品创作能力是指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运用课堂所学教学技能进行独立创作的能力,它是衡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使学生能在课堂中对知识点有深度的内化和吸收,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核心素养,笔者结合微课导学助力,独立教学知识点,巧设课堂教学主题和进行多方位评价等几方面展开具体阐述,谈谈有效提升学生作品创作能力的一些技巧。
【关键词】 创新思维;创作能力;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努力给学生创造条件,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一直在不断地思索一个问题:如何才能通过课堂有效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大胆参与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分析现有的课堂模式,找准切入点。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基础学科最大的区别是:信息技术学科更注重技能学习和操作实践,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取决于他们对知识的实践技能应用,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不能仅通过教师在口授完成。通常的信息技术课堂模式是:教师演示样例操作,学生照葫芦画瓢,一堂课由学生完成样例而结束。这样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虽然效率高,实则流于表面,学生没有对知识点进行深度内化,后续主要表现为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学以致用,不能用知识进行创作实践,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很不利。
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把改进课堂模式作为切入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增设一定的创作环节,适时地渗透创新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课堂就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
一、微课导学助力,给课堂争取创作时间
信息技术课的每一课时的知识点其实并不多,如果将教师课堂演示的样例的过程整理并录制成微课,再通过教学助手将微课推送学生云平台的课前导学中,学生就可以在不限场所不限时间的前提下,课前花几分钟时间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可以提前让学生明确课堂的教学内容,二来学生在正式上课时,一旦操作时遇到问题,还能及时调出微课进行再次学习,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节省课堂中样例学习的时间,从而为课堂留出更多的创作时间。
其次,独立教学课时,给学生创造更多创作机会
以《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为例,该教材整册都涉及Flash动画制作的学习,而且教材为了体现内容的连贯性,教学主题都是围绕“信息数字化”展开。如:第一单元中学习Flash舞台布置、元件制作、逐帧动画作品制作,以制作“声音数字化”作品为主题;第二单元中学习Flash动画、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给动画配音,以制作“图像数字化”作品为主题。两个单元十一课时,学生都是在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学习,在内容上就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供给学生的创作机会不够,一定程度上还会固化学生的学习思维,不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萌发。
因此,笔者认为:虽然教材是总纲不能变,但作为一名一线的信息技术专职老师,在总纲的指引下,我们要懂因势利导、广开门路让学生参与创新实践。
比如,笔者将浙教版八年级下册中涉及到主要技能学习的教材内容,首先进行知识点梳理,然后在教学实施中脱离教材“信息数字化”的单一主题,进行分课独立,通过每一课学习制作不同主题的作品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利用每一课的知识点进行独立的创作练习。这样,每一堂课教师都为学生提供了创作机会,大大提高了他们参与创作的频率,创作思维就有了进一步的强化。
二、巧设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创作多样化
提高了学生参与创作的“量”还是不够的,笔者认为:我们还应该从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巧妙设置各课学习主题,摸索出一系列可以引导学生创作多样化的教学道路。
那怎样的主题会吸引学生呢?结合八下教材学习特点,笔者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元素,比如当下比较热门的微生活元素:微信、抖音、热门电影……
通过这些“接地气”的课堂主题的设置,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有了很明显的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从学生在云平台的上的课堂作业提交率和作品质量上可以看出。不仅如此,通过引入鲜活主题元素的课堂模式,还可以在潜意识中唤醒学生的创作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三、多方位评价,巩固创新成果
通过评价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力量;但评价也是有讲究的:首先,评价要有依据,要全面评价,不能以偏概全;其次,评价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盲目地点评。对此,我认为对于学生创新成果优劣的评价需要课内、课外结合,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
课内评价包括课中即时评价和课尾集中点评。
课中即时评价:在学生创作时,教师可以通过互动课堂移动端,拍摄一些优秀的学生学生作品进行投屏,这在即时肯定这些优秀作品的同时,也为其他同学提供了样例引领。
课尾集中点评:通过学生递交到学生云平台的作品中,可以通过集体欣赏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点评,可以对学生进行集中的创新引导。
课外评价包括课堂作品评价和作品比赛评价。
课堂作品评价,可以通过云平台课后作业中,对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中肯的书面评价(如左图所示),这种书面评价能融洽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沟通和理解,进行心与心的撞击,从而使学生能“尊其师而信其道”。
作品比赛评价,是通过鼓励学生报名参与教育部门组织安排的各级各类作品比赛,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因为作品获奖可以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是对学生创作成果的最好评价。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管齐下,展示评价的魅力,在评价中促进学生的创作愿望,引导学生多元化创作。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作作品能力不仅是衡量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标尺,也是检验老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所长,不断改进课堂模式,努力挖掘身边的创新实例,通过“创”新课堂,让学生“创”出精彩。
【关键词】 创新思维;创作能力;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努力给学生创造条件,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一直在不断地思索一个问题:如何才能通过课堂有效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大胆参与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分析现有的课堂模式,找准切入点。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基础学科最大的区别是:信息技术学科更注重技能学习和操作实践,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取决于他们对知识的实践技能应用,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不能仅通过教师在口授完成。通常的信息技术课堂模式是:教师演示样例操作,学生照葫芦画瓢,一堂课由学生完成样例而结束。这样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虽然效率高,实则流于表面,学生没有对知识点进行深度内化,后续主要表现为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学以致用,不能用知识进行创作实践,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很不利。
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把改进课堂模式作为切入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增设一定的创作环节,适时地渗透创新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课堂就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
一、微课导学助力,给课堂争取创作时间
信息技术课的每一课时的知识点其实并不多,如果将教师课堂演示的样例的过程整理并录制成微课,再通过教学助手将微课推送学生云平台的课前导学中,学生就可以在不限场所不限时间的前提下,课前花几分钟时间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可以提前让学生明确课堂的教学内容,二来学生在正式上课时,一旦操作时遇到问题,还能及时调出微课进行再次学习,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节省课堂中样例学习的时间,从而为课堂留出更多的创作时间。
其次,独立教学课时,给学生创造更多创作机会
以《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为例,该教材整册都涉及Flash动画制作的学习,而且教材为了体现内容的连贯性,教学主题都是围绕“信息数字化”展开。如:第一单元中学习Flash舞台布置、元件制作、逐帧动画作品制作,以制作“声音数字化”作品为主题;第二单元中学习Flash动画、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给动画配音,以制作“图像数字化”作品为主题。两个单元十一课时,学生都是在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学习,在内容上就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供给学生的创作机会不够,一定程度上还会固化学生的学习思维,不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萌发。
因此,笔者认为:虽然教材是总纲不能变,但作为一名一线的信息技术专职老师,在总纲的指引下,我们要懂因势利导、广开门路让学生参与创新实践。
比如,笔者将浙教版八年级下册中涉及到主要技能学习的教材内容,首先进行知识点梳理,然后在教学实施中脱离教材“信息数字化”的单一主题,进行分课独立,通过每一课学习制作不同主题的作品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利用每一课的知识点进行独立的创作练习。这样,每一堂课教师都为学生提供了创作机会,大大提高了他们参与创作的频率,创作思维就有了进一步的强化。
二、巧设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创作多样化
提高了学生参与创作的“量”还是不够的,笔者认为:我们还应该从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巧妙设置各课学习主题,摸索出一系列可以引导学生创作多样化的教学道路。
那怎样的主题会吸引学生呢?结合八下教材学习特点,笔者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元素,比如当下比较热门的微生活元素:微信、抖音、热门电影……
通过这些“接地气”的课堂主题的设置,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有了很明显的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从学生在云平台的上的课堂作业提交率和作品质量上可以看出。不仅如此,通过引入鲜活主题元素的课堂模式,还可以在潜意识中唤醒学生的创作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三、多方位评价,巩固创新成果
通过评价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力量;但评价也是有讲究的:首先,评价要有依据,要全面评价,不能以偏概全;其次,评价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盲目地点评。对此,我认为对于学生创新成果优劣的评价需要课内、课外结合,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
课内评价包括课中即时评价和课尾集中点评。
课中即时评价:在学生创作时,教师可以通过互动课堂移动端,拍摄一些优秀的学生学生作品进行投屏,这在即时肯定这些优秀作品的同时,也为其他同学提供了样例引领。
课尾集中点评:通过学生递交到学生云平台的作品中,可以通过集体欣赏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点评,可以对学生进行集中的创新引导。
课外评价包括课堂作品评价和作品比赛评价。
课堂作品评价,可以通过云平台课后作业中,对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中肯的书面评价(如左图所示),这种书面评价能融洽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沟通和理解,进行心与心的撞击,从而使学生能“尊其师而信其道”。
作品比赛评价,是通过鼓励学生报名参与教育部门组织安排的各级各类作品比赛,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因为作品获奖可以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是对学生创作成果的最好评价。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管齐下,展示评价的魅力,在评价中促进学生的创作愿望,引导学生多元化创作。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作作品能力不仅是衡量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标尺,也是检验老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所长,不断改进课堂模式,努力挖掘身边的创新实例,通过“创”新课堂,让学生“创”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