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民族地区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
【作者】 王长江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城北新区民族九年一贯制学校
【正文】 【摘 要】 心理健康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身心迅速发展、个性特征易于塑造的关键时期。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原因分析;教育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小学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当下,农村中小学的心理问题复杂严重,亟待实施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问题表现
生活在21世纪初小学生,物质生活、学习条件都较为优越,但是,基于快速的生活节奏所导致的影响,现在的小学生经常出现紧张、为一些小事过分担心、同学间关系冷漠、有困难时没倾诉对象、对考试过分紧张等心理问题,由此可见,当代小学生心理存在严重问题。
1.自我意识。这方面有个性上的问题,如内向、孤僻、任性、自私;有来自意志品质上的问题,如懒惰、意志薄弱、依赖性强;也有来自情绪方面的,如暴躁、厌学、冷漠等等。
2.交往意识。这方面的心理问题有来自家庭的,如叛逆、依赖心强、不独立、蛮横;有来自学校的,如刻薄、嫉妒;也有来自社会的,如打架斗殴、上网成瘾等等。
3.学习意识。这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厌学、逃学、旷课、上课无精神、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二)原因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虽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具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1.教育主体模糊不清。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在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有相当数量教师有“好生无需教,差生无法教”的错误观点,简单的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粗化为有人格缺陷的个别孩子,因而在运作上僵化守旧,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化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安排一定的报告讲座就就是讲课。
2.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塑造完美人性和健全的人格,但是基本理念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包括德育目标的实施,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又属另一门类。但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时,不少教师将其混为一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理论不足的问题。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1.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2.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着力于学校环境、教师与课堂教学三方面的建设,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剑《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经验分析》北方文学(旬刊),2016(3):186.
[2]张承芬、孙维胜主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原因分析;教育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小学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当下,农村中小学的心理问题复杂严重,亟待实施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问题表现
生活在21世纪初小学生,物质生活、学习条件都较为优越,但是,基于快速的生活节奏所导致的影响,现在的小学生经常出现紧张、为一些小事过分担心、同学间关系冷漠、有困难时没倾诉对象、对考试过分紧张等心理问题,由此可见,当代小学生心理存在严重问题。
1.自我意识。这方面有个性上的问题,如内向、孤僻、任性、自私;有来自意志品质上的问题,如懒惰、意志薄弱、依赖性强;也有来自情绪方面的,如暴躁、厌学、冷漠等等。
2.交往意识。这方面的心理问题有来自家庭的,如叛逆、依赖心强、不独立、蛮横;有来自学校的,如刻薄、嫉妒;也有来自社会的,如打架斗殴、上网成瘾等等。
3.学习意识。这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厌学、逃学、旷课、上课无精神、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二)原因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虽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具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1.教育主体模糊不清。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在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有相当数量教师有“好生无需教,差生无法教”的错误观点,简单的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粗化为有人格缺陷的个别孩子,因而在运作上僵化守旧,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化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安排一定的报告讲座就就是讲课。
2.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塑造完美人性和健全的人格,但是基本理念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包括德育目标的实施,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又属另一门类。但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时,不少教师将其混为一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理论不足的问题。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1.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2.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着力于学校环境、教师与课堂教学三方面的建设,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剑《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经验分析》北方文学(旬刊),2016(3):186.
[2]张承芬、孙维胜主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