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戈文杰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南村镇兰底中学
【正文】 【摘 要】 培养核心素养对学生学习历史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历史知识线索能力,让学生在初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更好学习。当然教师应当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制定出合适的历史学科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今后历史学科能力的全面提高做好准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史料教学;课堂讨论;结合生活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方面肩负着巨大的职责,关于核心素养的定义与基本内容,相关的研究者纷纷各展其说,研究领域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所谓核心素养,知道是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而在这期间学校教育起到相对关键的作用。”很明显,核心素养不仅注重学生的技能和知识,尤为关键的是它对学生知识获取的能力提出更高得要求。历史核心素养是以基础知识为根据,在此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能力,能够将历史事件转换成实际需要的相关内容。由于历史学科涉及的方面很多,以及语句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时会有很大的困难。教师在教授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听课感受,历史学科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掌握好的,需要学生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教师需要考虑采用史料教学,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并且最重要的是将历史带入到生活中,让学生将历史学科学得通透。
一、史料教学,锻炼史料实证能力
史料实证能力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一定的分析与辩证,并运用正确可信的史料达到重现历史事件的程度。史料对于研究历史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史料都具有特定的价值,都是需要进行一定的筛选,选择有价值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在课堂中采用史料辅助教學,尤其是在学生的学科考试中就有很多需要考验学生的史料论证能力。例如,在教授“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这一课时,教师在进行这一课的讲授时,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搜集有关甲午时期的史料。首先,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备好的视频,让学生在视频中感悟甲午时期的列强对中国的欺压。接着教师开始授课,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穿插在备课过程中搜集到的史料,让学生明白软弱会被欺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史料相关的视频或者资料帮助学生感知历史,理解课堂教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明白史料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证据,只有结合史料才能更好的还原和认识历史,从而进一步去分析和思考历史。
二、课堂讨论,深度挖掘历史解释
初中历史知识相对较简单,但是要想理解掌握得透彻却很难,因为历史就好比是一个时间链,历史知识也都是相连接的。因此教师在教授课本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将牵扯到的一系列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去理解。如果教师仅仅只是局限于课本知识的界限,那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肯定容易只存在于形式,而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成绩。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对历史知识是一个补充与说明,需要教师将二者有机融合。?例如,在教授“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行讨论课本知识,找出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产生的影响。可以用课本的知识概括,也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理解的方式讲解。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事实上也是一个知识相互交流相互传达的过程,能够便于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扩展了学生的思路。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再开始授课,这样可以在授课的时候有意引导学生深度挖掘历史解释,从更加深刻与全面的角度来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意义,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
三、结合生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不难发现,传统历史教学课堂可以说是学生们的催眠课。由于书本上面的知识本身就是专业术语,再加上学生对历史普遍都抱有不感兴趣的态度,教师如果还是仅仅按本宣读的话,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应当在树立正确历史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将生活实际与历史学科相关联,这样能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崎岖的历史发展趋势。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学习阶段中的重要时期,而历史学科是中学生必须接触和学习的学科,因此学习好掌握好历史学科对学生来说非常有必要。例如,在教授“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时,由于丝绸之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大的关联。因此,教师课前可以提出一个问题问学生对丝绸之路了解的有多少,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进行课堂思考,从而深入历史知识。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多让学生观看丝绸之路的相关视频,便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观看过程中,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历史发展状况。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新的“一带一路”政策,让学生了解当今中国的强大,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总之,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和新课改的倡导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已经被列为了我国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有着璀璨的历史文化,而这种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的历史教学息息相关。新世纪的小学历史教育不仅要求能够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历史知识,更要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素养,健全学生人格。因此我们要不断革新教学方法,加强教育理念,为学生打好学习历史文化的基础,从小为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的情怀。
参考文献:
[1]陈瑞燕.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民族素养[J].神州旬刊,2012(04):171-171.
[2]旦正加.浅谈在小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民族素养[J].读写算,2015(49).
[3]李延伦.浅谈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J].2013(43).
[4]夏宏业.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8(02)
【关键词】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史料教学;课堂讨论;结合生活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方面肩负着巨大的职责,关于核心素养的定义与基本内容,相关的研究者纷纷各展其说,研究领域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所谓核心素养,知道是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而在这期间学校教育起到相对关键的作用。”很明显,核心素养不仅注重学生的技能和知识,尤为关键的是它对学生知识获取的能力提出更高得要求。历史核心素养是以基础知识为根据,在此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能力,能够将历史事件转换成实际需要的相关内容。由于历史学科涉及的方面很多,以及语句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时会有很大的困难。教师在教授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听课感受,历史学科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掌握好的,需要学生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教师需要考虑采用史料教学,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并且最重要的是将历史带入到生活中,让学生将历史学科学得通透。
一、史料教学,锻炼史料实证能力
史料实证能力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一定的分析与辩证,并运用正确可信的史料达到重现历史事件的程度。史料对于研究历史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史料都具有特定的价值,都是需要进行一定的筛选,选择有价值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在课堂中采用史料辅助教學,尤其是在学生的学科考试中就有很多需要考验学生的史料论证能力。例如,在教授“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这一课时,教师在进行这一课的讲授时,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搜集有关甲午时期的史料。首先,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备好的视频,让学生在视频中感悟甲午时期的列强对中国的欺压。接着教师开始授课,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穿插在备课过程中搜集到的史料,让学生明白软弱会被欺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史料相关的视频或者资料帮助学生感知历史,理解课堂教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明白史料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证据,只有结合史料才能更好的还原和认识历史,从而进一步去分析和思考历史。
二、课堂讨论,深度挖掘历史解释
初中历史知识相对较简单,但是要想理解掌握得透彻却很难,因为历史就好比是一个时间链,历史知识也都是相连接的。因此教师在教授课本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将牵扯到的一系列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去理解。如果教师仅仅只是局限于课本知识的界限,那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肯定容易只存在于形式,而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成绩。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对历史知识是一个补充与说明,需要教师将二者有机融合。?例如,在教授“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行讨论课本知识,找出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产生的影响。可以用课本的知识概括,也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理解的方式讲解。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事实上也是一个知识相互交流相互传达的过程,能够便于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扩展了学生的思路。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再开始授课,这样可以在授课的时候有意引导学生深度挖掘历史解释,从更加深刻与全面的角度来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意义,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
三、结合生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不难发现,传统历史教学课堂可以说是学生们的催眠课。由于书本上面的知识本身就是专业术语,再加上学生对历史普遍都抱有不感兴趣的态度,教师如果还是仅仅按本宣读的话,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应当在树立正确历史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将生活实际与历史学科相关联,这样能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崎岖的历史发展趋势。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学习阶段中的重要时期,而历史学科是中学生必须接触和学习的学科,因此学习好掌握好历史学科对学生来说非常有必要。例如,在教授“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时,由于丝绸之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大的关联。因此,教师课前可以提出一个问题问学生对丝绸之路了解的有多少,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进行课堂思考,从而深入历史知识。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多让学生观看丝绸之路的相关视频,便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观看过程中,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历史发展状况。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新的“一带一路”政策,让学生了解当今中国的强大,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总之,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和新课改的倡导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已经被列为了我国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有着璀璨的历史文化,而这种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的历史教学息息相关。新世纪的小学历史教育不仅要求能够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历史知识,更要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素养,健全学生人格。因此我们要不断革新教学方法,加强教育理念,为学生打好学习历史文化的基础,从小为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的情怀。
参考文献:
[1]陈瑞燕.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民族素养[J].神州旬刊,2012(04):171-171.
[2]旦正加.浅谈在小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民族素养[J].读写算,2015(49).
[3]李延伦.浅谈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J].2013(43).
[4]夏宏业.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