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探究

【作者】 刘 宁

【机构】 山东省平度南村镇大高庄小学



【正文】  【摘 要】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对培养学生领会文章思想、感悟语言能力,提高朗读水平的起到了重要作用。结合学生学习特点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学重点,教师要优化朗读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朗读时间,并运用多种活动提高学生朗读积极性,从根本上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探究

  新课标明确要求:“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必须使用正确的普通话并进行流利地课文朗读,在读中感受情感,在读中感悟道理。”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点培育学生的朗读能力。如何使学生在朗读时感同身受,就要寻找一种增加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方法,还要从韵味、语感以及情感三方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安排合理课堂时间,为小学生提供朗读练习时间
  为更好完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任务,教师应该合理地安排课堂时间,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朗读时间,为学生提供出充足的训练机会。例如讲授《海滨小城》中,教师可以先出示几个问题,如文中具体讲了哪些景物,每个景物的特点又是怎样的?并鼓励学生利用4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后学生可以利用5分钟的时间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对课文加深印象提升朗读能力。
  二、优化朗读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决定着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动力的关键因素,就合理地选择朗读教学方案。制定有效的小学生朗读教学方案,要依据小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并通过具有个性和趣味的活动,吸引小学生的注意。 
  1.创设情境,烘托情感氛围,为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情境,根据文章包含的主题与情感设计趣味性的情境,加上一些让小学生喜欢的因素,能够成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小学生参与朗读、参与课堂的动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下册《大象的耳朵》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情境,和小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设计更加有趣味性的情境,准备一些大象、兔子、小鹿、小马的头饰,选择几名小学生来角色扮演并进行朗读,创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同时,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来播放一个小动画,在配上优美的清音乐,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具有渲染力。
  2.使用常用方法“范读”,小学生的语气表达能力相对较弱,但模仿能力较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进行范读。范读有很多作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不由自主地模仿教师朗读的语气,从而提高了朗读能力。还能够体会作者的感受,将学生的情绪带入到文章当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多实践强化学生读写能力
  朗读比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还能很好的培养文化素质、知识素质。因为比赛相对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征。在早读课和读书课时,教师利用表示朗读、配乐朗读、模仿性朗读等形式,进行朗读比赛。结束后评比出本次比赛的“最佳朗读能手”,进而让学生得到自豪感、骄傲感,还激发全班学生的朗读热情。在课余期间,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先每组评比出一名优胜者,再让优胜者上讲台接受其他学生的挑战,每场比赛中学生之前可以互相比试,相互学习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朗读的同时也要适当加强协作训练,提高语文整体素质。激励教育方法就是给小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赞扬,多用鼓励的语文进行点评,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用的。比如教师可以说“你朗读的真标准,都能当小播音员了”“你朗读的很棒,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声情并茂”“你读的声音清晰流畅,很有感情”等表扬的语言,增加小学生的朗读兴趣。
  四、利用多种朗读形式训练朗读技巧
  教师预设形式多样的朗读,如,自由读、集体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想象朗读、配乐朗读等,可以准确地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课堂朗读的形式越丰富,学生的练习就越充足,朗读水平就更高。教师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时机,选择不同的朗读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例如,教学《李时珍》时,设计:A.自读。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针对课本的学习要求,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思想,并做上重要标记;B.轮读。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后,指派几位学生按文段顺序朗读;C.试读。让学生自主练习语调、语气、语速,争取有感情地朗读;D.议读。通过语言描述和文段结构的分析,同桌进行边议边读;E.比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比较着读;F.听读。学生经过对自读、轮读、试读、议读、比读后,再通过多媒体听读。课堂朗读的形式丰富,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提高。
  五、加强朗读过程的评价
  学生在朗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评价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评价这一点,并且尽可能应用表扬与鼓励,做到“坏话不说,好话多说”,突出鼓舞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朗读兴趣和强烈的朗读动机,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童年乐趣》,一位学生朗读到“只要是颤动的、震荡的、跳动的东西……只要去听就是了。”教师给了他肯定,表扬他好像是罗曼·罗兰在朗读课文,这位学生读得更加投入,轻松活泼地读完了整篇课文。
  总之,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动机,充分发挥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利用多种朗读形式训练朗读技巧,加强朗读过程的评价,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努力探索有效途径,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有效地把朗读教学贯穿教学目标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薛美英.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5(3).
  [2]后宏东.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7(6).
  [3]史定东.关于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