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伏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妙用
【作者】 石秀丽
【机构】 新疆石河子市第十六中学
【正文】 【摘 要】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巧妙地设置“伏笔”, 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物理教学;设置伏笔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反而有豁然开朗的惊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根据初中物理知识体系,巧设伏笔,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我在使用《物理》教材时,在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一节《电荷》教学中,多用一节课的时间详细讲解“原子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而且着重讲解原子结构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相关知识打下良好基础,埋下伏笔。等学生到九年级学习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中物质的微观结构知识时、第十六章《热和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中分子动理论相关知识时,由于学生在八年级时已经教系统地学习过物质结构知识,所以在上述两个章节的学习中,感到得心应手,很有物理学习的成就感。这就得益于老师在八年级物理教学中埋下的伏笔。可以说,这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
一、物理教学中设置伏笔的目的
因为初中学生对物理世界是陌生的,所以学习物理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破译物理世界奥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教学伏笔,让伏笔使物理课堂引人入胜,让伏笔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伏笔迭出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筛选出适合教学内容的伏笔在教学中使用,更主要的是我们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自行设计伏笔。有经验的教师在伏笔的设置上是十分出色的,他们能够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片面性以及常犯错误的地方,有意识地使学生在满以为是“理直气壮的正确答案”中暴露问题,然后用事实(或实验或推理)让学生恍然大悟,从中悟出道理,给学生造成深刻的印象,甚至永生难忘。从而使教学生动、有趣、富有成效。
二、物理教学中如何设置伏笔
1、初中物理光学教学中曾有这样的一道试题:以相等的入射角射向平面镜上的同一点的光线的反射光线有多少条? 学生错解之一:有一条。选此答案的学生的根据无疑是图一所示的“光的反射规律示意图。”如图中所示:O为入射点,A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OB为反射光线。光的反射定律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图一进行分析,符合这一条件的光线似乎只有一条。
2、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教学
教师:“100W的灯泡亮还是40W的灯泡亮?”学生们异口同声说:“当然是100W的灯泡亮!”教师将“220V 100W”的灯泡和“220V 40W”的灯泡并联接入220V的电源中,果然与学生的答案一致,这时候学生的片面性似乎“胜利”了,然后教师将这两只灯泡串联接入220V电源中,100W的灯泡反而比40W的灯泡暗得多,这出乎意料的事实使学生们为之一怔,这时教师启发学生去理解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物理意义对学生的印象就非常深刻。
3、电阻率教学
教师:“220V 40W灯泡的电阻是多大?”学生都会说是1210Ω,然后教师拿一只“220V 40W”的灯泡用多用电表电阻挡一量就发现不过一百欧姆左右,何故?原来钨丝电阻随温度变化十分明显,1210Ω是指正常发光下电阻,这时温度达到两千多摄氏度,而多用电表是在常温下进行测量的,所以相差十多倍,这是由于测量条件的不同造成的。若用多用电表持续测一段时间会发现电阻值在不断增大,但增大到某一数值后就不再增大了,这又作何解释呢?因为当用多用电表电阻挡测量灯泡电阻时,事实上多用电表内的电池对灯泡灯丝供电,电流通过钨丝就会发热,灯丝温度升高,电阻值必然增大,但由于灯泡与外界有热量交换,当电流通过灯丝所产生的热量与灯丝对外放出的热量相等时,灯丝温度就不再升高,电阻值也就不再增大,这是由于仪器的局限性造成的。
4、压强对沸点的影响教学
可用低气压下水的沸腾演示实验(即用一杯冷水使一瓶刚沸腾过的热水重新沸腾起来)来设置伏笔。
5、电池组教学
讲到新旧电池能否搭配使用时伏笔可这样设置:先用两节新的干电池(1.5V 0.5Ω)串联起来带小电珠发光,再用三节旧的干电池(1.2V 10Ω)串联起来带同样的小电珠发光,三节旧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比两节新电池的电压高,它们似乎应使小电珠比两节新电池带的更亮,而事实上它们使小电珠的光线很暗,几乎不亮,这是什么原因呢?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其实三节同样的旧电池串联起来,虽然电池组的电压U=3.6V大于两节新电池的电压,但是其内阻R=30Ω却比两节新电池的内阻大得多,由于内阻很大,电路中电流极小,并且大部分电能消耗在电池内阻上,使电池发热,因而小电珠几乎不亮。
三、物理教学中设置伏笔应注意什么
教学伏笔的设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教学中某一阶段设了伏笔,那么在后来的教学中一定要用得到,而且要前后呼应。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或牵强附会。伏笔一般要做到学生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坚持科学性,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否则会使课堂陷于困境,误导学生,结果会适得其反。
4、伏笔的设计要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服务,不让可有可无的伏笔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5、伏笔的设计力求新颖、巧妙,新奇的伏笔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活动。
6、所设计的演示、探究类伏笔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效果明显,器材或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或探究活动应予以舍弃。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伏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中学物理课程的很多知识点可以通过设置伏笔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锁忠,徐国春:《物理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湖南中学物理》,2011年11期。
【关键词】 物理教学;设置伏笔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反而有豁然开朗的惊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根据初中物理知识体系,巧设伏笔,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我在使用《物理》教材时,在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一节《电荷》教学中,多用一节课的时间详细讲解“原子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而且着重讲解原子结构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相关知识打下良好基础,埋下伏笔。等学生到九年级学习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中物质的微观结构知识时、第十六章《热和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中分子动理论相关知识时,由于学生在八年级时已经教系统地学习过物质结构知识,所以在上述两个章节的学习中,感到得心应手,很有物理学习的成就感。这就得益于老师在八年级物理教学中埋下的伏笔。可以说,这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
一、物理教学中设置伏笔的目的
因为初中学生对物理世界是陌生的,所以学习物理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破译物理世界奥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教学伏笔,让伏笔使物理课堂引人入胜,让伏笔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伏笔迭出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筛选出适合教学内容的伏笔在教学中使用,更主要的是我们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自行设计伏笔。有经验的教师在伏笔的设置上是十分出色的,他们能够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片面性以及常犯错误的地方,有意识地使学生在满以为是“理直气壮的正确答案”中暴露问题,然后用事实(或实验或推理)让学生恍然大悟,从中悟出道理,给学生造成深刻的印象,甚至永生难忘。从而使教学生动、有趣、富有成效。
二、物理教学中如何设置伏笔
1、初中物理光学教学中曾有这样的一道试题:以相等的入射角射向平面镜上的同一点的光线的反射光线有多少条? 学生错解之一:有一条。选此答案的学生的根据无疑是图一所示的“光的反射规律示意图。”如图中所示:O为入射点,A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OB为反射光线。光的反射定律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图一进行分析,符合这一条件的光线似乎只有一条。
2、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教学
教师:“100W的灯泡亮还是40W的灯泡亮?”学生们异口同声说:“当然是100W的灯泡亮!”教师将“220V 100W”的灯泡和“220V 40W”的灯泡并联接入220V的电源中,果然与学生的答案一致,这时候学生的片面性似乎“胜利”了,然后教师将这两只灯泡串联接入220V电源中,100W的灯泡反而比40W的灯泡暗得多,这出乎意料的事实使学生们为之一怔,这时教师启发学生去理解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物理意义对学生的印象就非常深刻。
3、电阻率教学
教师:“220V 40W灯泡的电阻是多大?”学生都会说是1210Ω,然后教师拿一只“220V 40W”的灯泡用多用电表电阻挡一量就发现不过一百欧姆左右,何故?原来钨丝电阻随温度变化十分明显,1210Ω是指正常发光下电阻,这时温度达到两千多摄氏度,而多用电表是在常温下进行测量的,所以相差十多倍,这是由于测量条件的不同造成的。若用多用电表持续测一段时间会发现电阻值在不断增大,但增大到某一数值后就不再增大了,这又作何解释呢?因为当用多用电表电阻挡测量灯泡电阻时,事实上多用电表内的电池对灯泡灯丝供电,电流通过钨丝就会发热,灯丝温度升高,电阻值必然增大,但由于灯泡与外界有热量交换,当电流通过灯丝所产生的热量与灯丝对外放出的热量相等时,灯丝温度就不再升高,电阻值也就不再增大,这是由于仪器的局限性造成的。
4、压强对沸点的影响教学
可用低气压下水的沸腾演示实验(即用一杯冷水使一瓶刚沸腾过的热水重新沸腾起来)来设置伏笔。
5、电池组教学
讲到新旧电池能否搭配使用时伏笔可这样设置:先用两节新的干电池(1.5V 0.5Ω)串联起来带小电珠发光,再用三节旧的干电池(1.2V 10Ω)串联起来带同样的小电珠发光,三节旧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比两节新电池的电压高,它们似乎应使小电珠比两节新电池带的更亮,而事实上它们使小电珠的光线很暗,几乎不亮,这是什么原因呢?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其实三节同样的旧电池串联起来,虽然电池组的电压U=3.6V大于两节新电池的电压,但是其内阻R=30Ω却比两节新电池的内阻大得多,由于内阻很大,电路中电流极小,并且大部分电能消耗在电池内阻上,使电池发热,因而小电珠几乎不亮。
三、物理教学中设置伏笔应注意什么
教学伏笔的设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教学中某一阶段设了伏笔,那么在后来的教学中一定要用得到,而且要前后呼应。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或牵强附会。伏笔一般要做到学生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坚持科学性,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否则会使课堂陷于困境,误导学生,结果会适得其反。
4、伏笔的设计要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服务,不让可有可无的伏笔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5、伏笔的设计力求新颖、巧妙,新奇的伏笔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活动。
6、所设计的演示、探究类伏笔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效果明显,器材或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或探究活动应予以舍弃。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伏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中学物理课程的很多知识点可以通过设置伏笔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锁忠,徐国春:《物理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湖南中学物理》,201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