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讨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高寿君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同和街道育才小学
【正文】 【摘 要】 阅读是进行一切学习的基础。小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虽然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但仍无完美的恰当有效措施。学生仍把阅读当作一种迫不得已的任务去完成,不能从根本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新课改以来,大多语文教师对阅读的重视已成共识,但在小学阅读能力培养上具有示范性的研究案例较少,因此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研究非常必要。
一、小学阶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现状
当下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总体发展尚好,但学生对文章的欣赏及创造性阅读有待提升。目前语文阅读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制度的制约,学生不能从阅读中体会到乐趣。部分学生基础差,认读水平低,无法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层次的欣赏、评价。小学生有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许多教师对学生阅读感受关注较少,教学以考试题型和范围为主,枯燥乏味,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习惯,平时加强细致指导和及时督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待改进的方面
1.个性化阅读的淡化
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淡化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际教学中仍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习惯于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越俎代庖,缺乏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的有效方法。一些教师的提问连篇累牍但毫无启发性,枯燥烦琐,占用课堂大量时间,使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被挤占。课堂问题是预设好的结论,不能强化学生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教师本身不能深入吃透文本,忽略文本中包含的人文思想内涵。一些教师将阅读教学视作阅读训练,教学中不能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感同身受,学生不能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思考。
2.对文本的认知缺乏深度
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按照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学生的阅读学习如果限于被动训练,必将导致阅读效率的低下。教师应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欲望,尊重学生对文本不同的认知与理解,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注意语言对学生情感的影响及学生在阅读中独特认知和体验。课堂中一些教师用千篇一律的PPT展示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文本,而学生只是按图索骥,从文本中寻找出问题的答案即草草了事,忽略了文本深层次内在情感,出现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现象。对文本无法全面、深刻认知和理解。
三、语文教学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构建生成性课堂
构建生成性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让学生主动获得深刻的认知和体会,这是一个粗线条的设计。教师在课堂上应想方设法创设条件,设置有价值的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文本的讨论、评价,充分尊重学生不同的思考方式,可以通过配乐、图片等创设适宜的情境,设身处地,激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阅读教学实践中。?拓展阅读应受重视,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扩大知识面,逐步提升自主阅读能力,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2.读练结合,提升阅读实效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不仅要依靠教师通过剖析文章引导他们理解内容,还要依靠其自身不断练习。学生应通过大量阅读和练习,提升阅读实效。例如教学《有的人》设计这样一个任务:熟读这首诗,找出诗内运用的修辞手法。通过设计任务,学生会更加认真的阅读诗作,寻找诗作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提升他们的阅读时效。读完诗作后,让学生通过讨论,互相交流看法。通过阅读与交流,学生确定了诗作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对比。教师再将这种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读,教学生将它运用到写作中。在课的最后几分钟,让学生用对比的修辞方法,尝试自己写一首诗,巩固和复习课堂中学到的内容。这样学生轻松的将对比方法运用到自己创作的诗中。读练结合中学生提升了写作技巧。
3.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实、丰富。教学目标是评判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的重要依据。应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制定阅读能力提升目标,使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相互渗透。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遵循课堂价值的原点出发选择教学方法。小学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要通过阅读提升学生的认知和体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分析学生阅读存在短板的原因。教师良好的示范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感知、辨析文本的语言与思想,与学生在文本主人公的思维品质与学生个体情感体验方面进行对话,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更深层次上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4.有效提问,加深文本理解
好的课堂问题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燃料。教师设计符合本课堂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拓展。教师设计课堂问题时,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学中可提问题很多,但应找好切入点、掌握好角度,使提问更有效。首先,问题应以文章中心为切入口。例如教学《落花生》,抓住中心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哪个词能贯穿整篇文章中心?”通过讨论学生得出“花生”一词后接着问:“通过描写花生作者想要表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其次,应以留白为切入口。文章的留白处是能使学生延伸思考的地方。提问文章的留白处能增加学生想象力,激发其自身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促进自身思维发展。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阅读,通过大量阅读提升自我认知,丰富自身感受,增加阅读体验,提升阅读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姚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
[2]马秀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新课改以来,大多语文教师对阅读的重视已成共识,但在小学阅读能力培养上具有示范性的研究案例较少,因此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研究非常必要。
一、小学阶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现状
当下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总体发展尚好,但学生对文章的欣赏及创造性阅读有待提升。目前语文阅读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制度的制约,学生不能从阅读中体会到乐趣。部分学生基础差,认读水平低,无法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层次的欣赏、评价。小学生有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许多教师对学生阅读感受关注较少,教学以考试题型和范围为主,枯燥乏味,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习惯,平时加强细致指导和及时督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待改进的方面
1.个性化阅读的淡化
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淡化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际教学中仍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习惯于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越俎代庖,缺乏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的有效方法。一些教师的提问连篇累牍但毫无启发性,枯燥烦琐,占用课堂大量时间,使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被挤占。课堂问题是预设好的结论,不能强化学生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教师本身不能深入吃透文本,忽略文本中包含的人文思想内涵。一些教师将阅读教学视作阅读训练,教学中不能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感同身受,学生不能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思考。
2.对文本的认知缺乏深度
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按照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学生的阅读学习如果限于被动训练,必将导致阅读效率的低下。教师应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欲望,尊重学生对文本不同的认知与理解,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注意语言对学生情感的影响及学生在阅读中独特认知和体验。课堂中一些教师用千篇一律的PPT展示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文本,而学生只是按图索骥,从文本中寻找出问题的答案即草草了事,忽略了文本深层次内在情感,出现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现象。对文本无法全面、深刻认知和理解。
三、语文教学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构建生成性课堂
构建生成性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让学生主动获得深刻的认知和体会,这是一个粗线条的设计。教师在课堂上应想方设法创设条件,设置有价值的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文本的讨论、评价,充分尊重学生不同的思考方式,可以通过配乐、图片等创设适宜的情境,设身处地,激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阅读教学实践中。?拓展阅读应受重视,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扩大知识面,逐步提升自主阅读能力,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2.读练结合,提升阅读实效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不仅要依靠教师通过剖析文章引导他们理解内容,还要依靠其自身不断练习。学生应通过大量阅读和练习,提升阅读实效。例如教学《有的人》设计这样一个任务:熟读这首诗,找出诗内运用的修辞手法。通过设计任务,学生会更加认真的阅读诗作,寻找诗作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提升他们的阅读时效。读完诗作后,让学生通过讨论,互相交流看法。通过阅读与交流,学生确定了诗作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对比。教师再将这种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读,教学生将它运用到写作中。在课的最后几分钟,让学生用对比的修辞方法,尝试自己写一首诗,巩固和复习课堂中学到的内容。这样学生轻松的将对比方法运用到自己创作的诗中。读练结合中学生提升了写作技巧。
3.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实、丰富。教学目标是评判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的重要依据。应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制定阅读能力提升目标,使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相互渗透。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遵循课堂价值的原点出发选择教学方法。小学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要通过阅读提升学生的认知和体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分析学生阅读存在短板的原因。教师良好的示范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感知、辨析文本的语言与思想,与学生在文本主人公的思维品质与学生个体情感体验方面进行对话,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更深层次上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4.有效提问,加深文本理解
好的课堂问题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燃料。教师设计符合本课堂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拓展。教师设计课堂问题时,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学中可提问题很多,但应找好切入点、掌握好角度,使提问更有效。首先,问题应以文章中心为切入口。例如教学《落花生》,抓住中心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哪个词能贯穿整篇文章中心?”通过讨论学生得出“花生”一词后接着问:“通过描写花生作者想要表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其次,应以留白为切入口。文章的留白处是能使学生延伸思考的地方。提问文章的留白处能增加学生想象力,激发其自身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促进自身思维发展。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阅读,通过大量阅读提升自我认知,丰富自身感受,增加阅读体验,提升阅读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姚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
[2]马秀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