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科学化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体现
【作者】 陈 俊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十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科学化思想的追寻是为了让语文教学沿着正确合理的轨迹上前行,让学生获得更有效的语文教育,能在相应的学段中获得应有发展。本文从教学目标科学化、教学过程科学化和教学方法科学化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实践心得。
【关键词】 小学语文;科学化思想;应用体现
所谓科学化思想,就是要根据教学规律,遵循教育原则,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实际而制定的教学合理流程,达到高效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而体现的思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科学化思想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不必要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使每个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形成并提升语文素养。在“教以应试”观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学以求分”,而忽视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如何考出好分数,而在科学化思想指导下,我们根据语文的奠基性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而实施应用科学化思想来进行新课改语文实践,这体现了一种追求教育改革的思想。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科学化思想在其中的应用体现。
一、教学目标应科学化,语文课堂中科学化思想的首要体现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是教师追求的着力点。传统以“应试”为取向,而新课标不仅要从“知识和能力”去实现“双基”要求,还要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去追寻语文教育,让学生获得更全面、更多样的语文培养。因此,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更注重语文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其中,这三者没有主次之分,相辅助相成,他们关系是:如果把语文素养比作一座大厦,那么知识和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上层的建筑;只有基座稳固了,上层的建筑才能建得高大而牢固。目前部分语文教师预置的课堂教学目标多而杂,要求高,教学时花用大量时间进行扩展性训练,忽视了识字、词句积累及运用等基础知识教学,这样不仅耗时费力,目标也得不到落实。更有甚者,个别教师随意追求生成性目标,放弃预设教学目标,致使课堂教学杂乱无章、学生收益不大。就一节语文课而言,语文教学要以知识和能力训练为主线,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充分落实在过程与方法之中。因此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小学生实际,不得超限“拔高”,必须在学生跳一跳的能力内能实现。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上,一定要体现科学化思想,教师要对教学目标仔细斟酌,做到定性定量适度,适当设限。同时,要强调的是在“三维目标”中不可偏废,人们常常忽视情感目标,这一点值得注意。
二、教学过程应科学化,语文课堂中科学化思想的重点体现
应用科学化思想指导语文教学,其落脚点就应体现在课堂上,让教学流程、细小环节都具有科学性。我们知道,语文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教学重点内容的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形成语文素养的过程,是学生收效最大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阵地,是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培养的平台,因此,抓好抓实这个过程,对语文教育来说就特别重要了。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片面追求教学“艺术”和堆砌滥用教学手段等现象,已造成课堂教学层次混乱。比如有一节高年级语文预习课。教师为了教学生识字,使用卡片、幻灯、小组对读等形式,就学七八个生字花了十几分钟,占了1/4节课时间。大量事实证明:复杂、繁琐的教学过程会破坏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学生不仅不能进行持续、深入思考,而且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长期以往还会形成厌学情绪和浮躁性格。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大力做到科学合理,在搭好课文教学最基本的框架(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后再安排其他的教学内容。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层次性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有条理,也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去朗读、去感悟、去思考、去体验。
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可以突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熟读迁移。初读感知,即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获得一个初步了解,找到学生因阅读障碍而生成的学习目标;精读理解,是指教师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后,帮助学生体味、领悟课文的重、难点,解决预设本节课和生成的重难点目标;熟读迁移,则是指教师主要通过对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逐步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悟性,达到“双基”落实、语文素养递进形成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应科学化,语文课堂中科学化思想的有效应用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应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需求以及教学目标、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为学生提供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条件,同时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整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纵深发展。教学方法会因课文的题材、体裁、教学目的的不同而有所选择,但基本流程相同:导入—初探—深究—总结—延伸。导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铺垫、启迪、激情、激趣的作用;初探,即让学生熟悉课文、自读自悟,它可以看作是重点探究前的“热身”;深究,即研读、探究课文的重点部分,它是教学的主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深入地理解、感悟课文;总结,即对课文的研读、探究加以归纳和升华;延伸,就是引导学生向着相关知识领域进行拓展。每个环节一定要咬住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教法。语文教学如果能让学生带着新问题、新疑惑走出课堂,便是成功的。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双基”为主线,以课文为媒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综合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春梅,科学化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5年。
[2]赵芳芳,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研究,2013年。
【关键词】 小学语文;科学化思想;应用体现
所谓科学化思想,就是要根据教学规律,遵循教育原则,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实际而制定的教学合理流程,达到高效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而体现的思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科学化思想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不必要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使每个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形成并提升语文素养。在“教以应试”观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学以求分”,而忽视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如何考出好分数,而在科学化思想指导下,我们根据语文的奠基性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而实施应用科学化思想来进行新课改语文实践,这体现了一种追求教育改革的思想。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科学化思想在其中的应用体现。
一、教学目标应科学化,语文课堂中科学化思想的首要体现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是教师追求的着力点。传统以“应试”为取向,而新课标不仅要从“知识和能力”去实现“双基”要求,还要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去追寻语文教育,让学生获得更全面、更多样的语文培养。因此,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更注重语文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其中,这三者没有主次之分,相辅助相成,他们关系是:如果把语文素养比作一座大厦,那么知识和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上层的建筑;只有基座稳固了,上层的建筑才能建得高大而牢固。目前部分语文教师预置的课堂教学目标多而杂,要求高,教学时花用大量时间进行扩展性训练,忽视了识字、词句积累及运用等基础知识教学,这样不仅耗时费力,目标也得不到落实。更有甚者,个别教师随意追求生成性目标,放弃预设教学目标,致使课堂教学杂乱无章、学生收益不大。就一节语文课而言,语文教学要以知识和能力训练为主线,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充分落实在过程与方法之中。因此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小学生实际,不得超限“拔高”,必须在学生跳一跳的能力内能实现。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上,一定要体现科学化思想,教师要对教学目标仔细斟酌,做到定性定量适度,适当设限。同时,要强调的是在“三维目标”中不可偏废,人们常常忽视情感目标,这一点值得注意。
二、教学过程应科学化,语文课堂中科学化思想的重点体现
应用科学化思想指导语文教学,其落脚点就应体现在课堂上,让教学流程、细小环节都具有科学性。我们知道,语文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教学重点内容的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形成语文素养的过程,是学生收效最大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阵地,是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培养的平台,因此,抓好抓实这个过程,对语文教育来说就特别重要了。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片面追求教学“艺术”和堆砌滥用教学手段等现象,已造成课堂教学层次混乱。比如有一节高年级语文预习课。教师为了教学生识字,使用卡片、幻灯、小组对读等形式,就学七八个生字花了十几分钟,占了1/4节课时间。大量事实证明:复杂、繁琐的教学过程会破坏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学生不仅不能进行持续、深入思考,而且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长期以往还会形成厌学情绪和浮躁性格。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大力做到科学合理,在搭好课文教学最基本的框架(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后再安排其他的教学内容。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层次性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有条理,也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去朗读、去感悟、去思考、去体验。
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可以突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熟读迁移。初读感知,即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获得一个初步了解,找到学生因阅读障碍而生成的学习目标;精读理解,是指教师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后,帮助学生体味、领悟课文的重、难点,解决预设本节课和生成的重难点目标;熟读迁移,则是指教师主要通过对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逐步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悟性,达到“双基”落实、语文素养递进形成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应科学化,语文课堂中科学化思想的有效应用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应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需求以及教学目标、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为学生提供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条件,同时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整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纵深发展。教学方法会因课文的题材、体裁、教学目的的不同而有所选择,但基本流程相同:导入—初探—深究—总结—延伸。导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铺垫、启迪、激情、激趣的作用;初探,即让学生熟悉课文、自读自悟,它可以看作是重点探究前的“热身”;深究,即研读、探究课文的重点部分,它是教学的主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深入地理解、感悟课文;总结,即对课文的研读、探究加以归纳和升华;延伸,就是引导学生向着相关知识领域进行拓展。每个环节一定要咬住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教法。语文教学如果能让学生带着新问题、新疑惑走出课堂,便是成功的。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双基”为主线,以课文为媒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综合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春梅,科学化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5年。
[2]赵芳芳,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研究,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