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

【作者】 楚春水

【机构】 山东省荣成市石岛湾中学小学部



【正文】  【摘 要】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后的重要方向,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及对学科的认知。所以对学生来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对学生将来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本着“生本”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精神层面的建设,让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进取、不断发展、追求创新,实现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核心素养渗透。
  【关键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渗透;实施方法;思想方法 

  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过程中,将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逻辑思维方向及数学学习方法结合起来,将之转化成小学生主观上的一种认识,通过不断培养和引导,让学生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将之发挥出来,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所以,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对数学的认知、思考、判断以及分析能力,并形成习慣。
  一、以课堂内容作为载体,进行核心素养引导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大力度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以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要合理应用教材上的内容来引导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教师在深入挖掘学生内心需求的同时,要观察学生的日常学习习惯,注意学生对哪方面比较感兴趣,然后再去进行课堂设计,这样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进度。例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要针对学生的兴趣进行课堂设计,然后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手工操作,自己动手制作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也可以让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绘制,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作一幅画,画的主题可以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内容。然后教师要用简洁的叙述告诉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法则,如“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式是长乘宽再乘二,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是长乘宽;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式是边长乘四,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是边长乘边长。”教师以这样的形式将图形的运算法则告诉学生,首先能让学生快速理解图形的运算方法,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绘制的图形进行计算,并告诉学生,万变不离其宗。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有很大帮助。
  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促进核心素养养成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并让学生对数感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不出现“学不懂、学不会、不想学”的情况。首先教师要通过教材上的例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感受数感的独特,其次再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最终养成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并且以此间接的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进行叙述,对此加深记忆,然后教师可以从教材中寻找一些难度较高的课题,让学生之间展开交流讨论,得出讨论结果后将题目计算出来。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机加入班级的学习小组内进行指导,并且提出一些修改意见,让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在得出结果后,教师可以对例题进行讲解,并针对学生解题时存在的疑惑和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明白错误所在,并加以改正。开展课堂交流讨论的目的是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每个学生对题目的看法和解题出发点都不一样,经过多人的合作交流后,学生之间的思维会发生碰撞磨蹭,在不断地推翻和建立中,最终能总结出一个合理的解题方法。这首先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其次也能有效培养学生对数学数感的兴趣和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以数学文化作铺垫,渗透数学独特美
  新课改下,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养成,教师要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乐趣,感受未知,寻找方法。教师可以用数学的文化传承来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塑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时,可告诉学生,根据历史沿革与解读,当前使用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来自1986年,当时提出了“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并且将之加入“矩形”的行列中。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课外知识,如长方形和正方形延伸后会变成什么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数学中的基本作用是什么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学习一些数学文化,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历史气息,以此作为铺垫,将数学的核心素养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对数学的审美能力。
  四、加强社会生活与教学的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教师要加强生活与教学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使数学能更好的服务于生活。当然,生活化元素的引入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确保生活元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关。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化抽象思维为具体概念,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认识人民币”以及“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展现不同面额的人民币,为学生创设超市购物情境等,就是将生活化元素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又比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就可挖掘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然后将其呈现到学生面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如将“蝴蝶”、“枫叶”等展现到学生面前,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其他轴对称图形。这样学生就会开动脑筋,去联想生活经历,这对于他们思维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灌输,更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加强社会生活与教学的联系,将生活化元素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重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的学习和探讨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颜爱莲.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考试周刊,2019(29):96.
  [2]黑主次力.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中华少年,2019(08):229.
  [3]何应超.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中华少年,2019(0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