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作者】 张礼泰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



【正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取代了以往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人文性得到有效关注……这些变革,使原本沉闷窒息的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令人感到欣慰。但在这些转变的背后,也隐含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值得反思: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这些道理教师们都能接受。但在实验中,一些教师在转换角色时,不适度地由以前的教师至上变成了学生至上。课堂上学生对一些开放性问题的回答,不论对否,教师都一味给予肯定,殊不知,一味肯定,不但不是尊重学生的做法,还在某些程度上误导了学生。并且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新的危机,那就是将教师的作用过分淡化。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然而实际操作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演员来演,可是也并不是不需要导演。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当发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偏颇或者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就应充当好导演的角色。
  二、强调人文教育,忽视语文课的工具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过去有些老师的语文课之所以不受学生的欢迎,就是因为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新课标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现在语文创新教育的出发点之一就是改变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矫枉过正,不大重视基本知识的掌握,譬如语法、修辞;字、词、句的常识等。这种做法的结果必然是“空中楼阁”。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课应该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的养成为归依的课”。由此可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前提。单就生字、生词教学这一环节为例,许多公开课上,教师导入新课后,检查预习,屏幕出现本节课的生字、词,教师象征性地让学生读一遍,问:“读得对吗?”生答:“对”,然后教师把正确的读音标注在上面。教师再问:“哪一位同学能够解释这些词语?”某生举手回答,答对后,教师或表扬或鼓励,这一环节就算结束。从表象看,教师似乎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但力度远远不够。学生对字的音、形、义识记得如何?平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时常发现学生写错别字,如“周道如砥”写成“周道如坻”;检查学生对诗歌的背诵、默写,常常是背得滚瓜烂熟,但默写时对一些常用字记得却非常含混,如“渭城朝(潮)雨浥轻尘(清晨、清尘),客舍(社)青青(清清)柳色新。这不能不引起老师们的重视,从而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力度。
  2、强化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离开了对文本的认真阅读和虚心倾听,任何解读都毫无价值可言。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领悟文本的意义,让他们在与文本的自由对话中,获得审美愉悦,完善认知结构,形成语文素养。读是一种贯穿于语文教学始终的学习方法,不给学生读书时间的语文阅读课不能算是真正的语文课。将课堂所学知识迁移,解决课外阅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所在——“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生会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三、只追求提问的形式,不讲究提问的艺术
  在教学思路上,教师要把握好主问题的设计,讲究提问的艺术性。有关“主问题的设计思路”,中学语文教研员余映潮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此不妨摘录如下仅供借鉴:
  “主问题”的设计,是一个关系到简化教学头绪、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问题,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一般来讲,“主问题”的设计有如下方面的基本规律:
  1、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往往用一两个“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品读课文的质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往往用一两个“主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板块,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往往用精粹的“主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形成波澜,酿造高潮。
  在此,仅就我对主问题设计的领悟,粗略地举个例子,供大家参考。例《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在小小咸鸭蛋里品尝出生活的滋味。文章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体现了构思的严谨和谐。
  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与把握,设计如下流程:
  一、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
  3、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细节,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二、整体感知
  1、本文是从哪个自然段开始写端午的鸭蛋的?其他段落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第一个导读题的设计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的脉络。第二个导读题意在让学生从整体感知的角度入手,把握文章的主体思想,体会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注重了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研读赏析
  细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饱含感情地读一读,并谈谈感受和理解。此题的设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注重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引作用及学生自主阅读的阅读体验。
  四、拓展延伸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运用课堂所得,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至少体现本文一种语言特色。此题的设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以致用,既注重了知识的迁移,又注重了能力的培养。
  不难看出,教学的不同环节,设计了不同层次、不同梯度的主问题。全文设计的问题不多,却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不仅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究。
  因此,奋斗在一线的教师要吃透新课标,务实求真,做到恰如其分。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间能贴心交流的精神乐园,成为孩子们放飞希望、自由翱翔的理想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