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讨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 青
【机构】 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第二十九中学
【正文】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课本知识,还需要学生通过系统化学习提高思维能力。为帮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语文;思维能力;探讨;素质教育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养成优良思维方式必经阶段。学习语文知识不仅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还能加深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此外思维能力的提高也能带来更多深入化的知识,能帮助自己建立起一个知识网,进而提高语文综合水平。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挖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现阶段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
1.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传统教学理念中语文知识只要靠记忆背下即可,忽略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中,大多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把课文讲解一遍,告诉哪些地方应该怎么理解,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学生自我思考的环节。表面上,一节课的内容都完整地教给学生,但实际是学生没有学到任何可用性知识。正是教师没有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才会让课堂变得如此单调,进而间接性打压学生学习的动力。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不科学
许多教师逐渐意识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但在展开课堂教学时,没有使用足够科学、合理的方案,使得实际效果低下,达不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甚至一些教师所作方案没有任何执行力,如单方面分发练习题和答案给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上过多讲解,使得练习形同虚设。为此,教师要采用科学有效且有执行力的方案,才能帮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索
1.优化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计划,教师需要进一步筛选并优化。因为新课标中对学生的要求非常详细且重点划分不清晰,并没有详细解说在哪个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为此,教师需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能仅参考新课标要求,还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在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方面,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个整体框架,随后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补充,才能得出最适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案。例如,某一个教学阶段需要教师从整体上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迁移能力,那么可以采用扩句练习培养学生这些能力,随后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决定扩句练习的具体流程和形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让整体教学变得更加流畅。
2.情景追问,引发思考
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若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课本,一方面无法引起学生思考,另一方面会降低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把教师一人讲课的情况转化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状态。而引导学生思考的最佳方式就是提问和追问。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针对课本知识点提问学生,并追问学生的答案,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次北固山下》教学中,教师提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随后再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描述这样的情景?是否与其所在时代背景有关?通过追问并适当做出提醒能够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风筝》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文章是否存在矛盾”、“存在哪些矛盾”、“为什么存在矛盾”、“矛盾的存在又说明了什么”。通过阶梯式追问,能够帮助学生有深度地思考问题,为思维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3.授予学生思维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将思考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思维训练熟练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随后才是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有许多思维方法,其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为观察法、联想与想象这两种方法。对于观察法,要注意的是学生要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两者相互联系。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作品,都需要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观察要从整体和局部出发,当对文章各局部观察并思考后,可能会产生新的无法理解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思维格局扩大到从整体,联系全文,寻找答案。此外,对比观察法也是常用的思维方式,例如《秋天》和《秋景》都是描写秋天的景色,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者描写手法有所不同,随着观察和思考的不断进行,会发现两者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也不同,进而深入分析文章内容的同时,也能磨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联想和想象法是指通过一个事物联想到其他事物,并发挥想象力,幻想出符合文章所表达出的画面,进而帮助读者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秋天》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渔夫在河中打捞的情景,想象渔夫心情以及回家路上的画面。引导式的思考和想象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提高语文综合水平打下基础。
4.阶段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不是一下子就可能提上去,而是需要长期的锻炼和累积,最后量变达到质变,思维能力才能慢慢提升上去。首先,教师可以将练习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接着,再将练习重点转移到分析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最后;在此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从更高层次的角度去思考文章内容,让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文章的整体和局部,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语文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还能为学生后续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但思维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教师设计出科学有效且具有执行力的教学方案,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展开阶段性练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进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发祥.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9(22):61.
[2]袁树崇.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學刊),2019,16(05):55.
【关键词】 语文;思维能力;探讨;素质教育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养成优良思维方式必经阶段。学习语文知识不仅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还能加深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此外思维能力的提高也能带来更多深入化的知识,能帮助自己建立起一个知识网,进而提高语文综合水平。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挖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现阶段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
1.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传统教学理念中语文知识只要靠记忆背下即可,忽略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中,大多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把课文讲解一遍,告诉哪些地方应该怎么理解,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学生自我思考的环节。表面上,一节课的内容都完整地教给学生,但实际是学生没有学到任何可用性知识。正是教师没有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才会让课堂变得如此单调,进而间接性打压学生学习的动力。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不科学
许多教师逐渐意识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但在展开课堂教学时,没有使用足够科学、合理的方案,使得实际效果低下,达不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甚至一些教师所作方案没有任何执行力,如单方面分发练习题和答案给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上过多讲解,使得练习形同虚设。为此,教师要采用科学有效且有执行力的方案,才能帮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索
1.优化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计划,教师需要进一步筛选并优化。因为新课标中对学生的要求非常详细且重点划分不清晰,并没有详细解说在哪个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为此,教师需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能仅参考新课标要求,还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在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方面,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个整体框架,随后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补充,才能得出最适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案。例如,某一个教学阶段需要教师从整体上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迁移能力,那么可以采用扩句练习培养学生这些能力,随后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决定扩句练习的具体流程和形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让整体教学变得更加流畅。
2.情景追问,引发思考
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若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课本,一方面无法引起学生思考,另一方面会降低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把教师一人讲课的情况转化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状态。而引导学生思考的最佳方式就是提问和追问。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针对课本知识点提问学生,并追问学生的答案,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次北固山下》教学中,教师提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随后再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描述这样的情景?是否与其所在时代背景有关?通过追问并适当做出提醒能够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风筝》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文章是否存在矛盾”、“存在哪些矛盾”、“为什么存在矛盾”、“矛盾的存在又说明了什么”。通过阶梯式追问,能够帮助学生有深度地思考问题,为思维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3.授予学生思维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将思考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思维训练熟练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随后才是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有许多思维方法,其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为观察法、联想与想象这两种方法。对于观察法,要注意的是学生要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两者相互联系。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作品,都需要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观察要从整体和局部出发,当对文章各局部观察并思考后,可能会产生新的无法理解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思维格局扩大到从整体,联系全文,寻找答案。此外,对比观察法也是常用的思维方式,例如《秋天》和《秋景》都是描写秋天的景色,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者描写手法有所不同,随着观察和思考的不断进行,会发现两者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也不同,进而深入分析文章内容的同时,也能磨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联想和想象法是指通过一个事物联想到其他事物,并发挥想象力,幻想出符合文章所表达出的画面,进而帮助读者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秋天》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渔夫在河中打捞的情景,想象渔夫心情以及回家路上的画面。引导式的思考和想象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提高语文综合水平打下基础。
4.阶段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不是一下子就可能提上去,而是需要长期的锻炼和累积,最后量变达到质变,思维能力才能慢慢提升上去。首先,教师可以将练习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接着,再将练习重点转移到分析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最后;在此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从更高层次的角度去思考文章内容,让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文章的整体和局部,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语文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还能为学生后续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但思维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教师设计出科学有效且具有执行力的教学方案,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展开阶段性练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进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发祥.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9(22):61.
[2]袁树崇.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學刊),2019,16(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