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传统节日的传承与高中语文教学
【作者】 梅福焕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节不同。传统文化节日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节日文化,尝试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节日文化,从而拓展文化视野,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如果要提高学生的节日文化能力,就要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感受节日文化魅力,以培养学生节日文化传承意识和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高中语文;传统节日;文以化人;节日主旨
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它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由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连接起来的中国传统节日宛如一幅历史文化长卷,充满诗情画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礼仪形式。
一、节日情深,做人为要
中华优秀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敬天信神,感恩知报,使人们在节日中感受传统道德的力量,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境界得以升华。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将这些精神进行升华,使我们的学生深刻领会其要旨,学会做人。做事是做人的载体,做人要融入做事之中。怎样做人,其实就是怎样对待自己、他人、民族和国家、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正是通过对待自我、他人、民族和国家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而实现的。
百善孝为先。爱国、爱人,谦恭、礼貌,遵纪、守法等等,需要教师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培养学生成为既能做事,又会做人的一代新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做人的文化。要做事先做人,学会了做人,自然就能把事情做好。而做人,就是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1、做一个孝顺的人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孝悌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古人说“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和别人的关系会怎么样了。
2、做一个善良的人
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善良是我们修身最好的方法,是处世最好的不二法门。
《道德经》上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大道、天地的法则都是这样:没有亲疏,却把善果酬善人。
人的心理非常怪,我们做了任何一件不好的事,心理会不安。假使你真正无条件地行善,帮助人家,做了一件好事,心境自然非常快乐。那个快乐,不是道理上讲得出来的。
3、做一个勤劳的人
勤奋是一条神奇的线,用它可以串起无数知识的珍珠。天道酬勤。勤劳是中国人最基本的品质,也是我们干事立业的根本。从古到今,天下的平常人,都是因懒惰而导致失败。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4、做一个宽容的人
宽容并不是姑息错误和软弱,而是一种坚强和勇敢。常言道:“有容乃大”。人要有一颗宽容之心,要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春秋时期,楚庄王打胜仗后,大摆酒宴欢庆胜利。君臣喝得尽兴,庄王把自己的宠姬许姬叫出来给群臣敬酒。突然吹来一阵大风,把大厅上的蜡烛都吹灭了,顿时全场漆黑一片。这时有一员武将凑上去摸了许姬一把。许姬大惊,顺势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系缨。
许姬把事情告诉庄王说,“大王快命人点蜡烛,重惩那人。”谁知庄王却没有让人点蜡烛,然后对众人说:“大家都放松放松吧,干脆把头盔帽子什么的都摘下来,那样喝得更痛快些。”
蜡烛点上以后,酒宴重新开始,庄王始终没有追查那个冒犯宠姬的人。后来,楚庄王兴兵伐郑,前部主帅襄老的副将唐狡,自告奋勇带百余名士卒做开路先锋,立下汗马功劳。
论功行赏时,唐狡辞谢说:绝缨会上,扯许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杀之恩,所以今日舍身相报。庄王听后感慨万千。
5、做一个诚实的人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诚实是立身之本,诚实是一种美德。人之无诚,不可为交。“欲当大任,须是笃实”。
一个不诚实的人,在欺骗别人之前首先欺骗了自己,既无法真心诚意地修身修行,也无法取信于人,无法立足于社会。
6、做一个低调的人
世态纷扰,选择低调做人,是人生成熟的儒雅,平和恬淡,不争不抢,恃才不傲,有何不好?低调是好人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一个成熟的人,在生活中会隐藏自己的锋芒,低调做人。他们懂得要在特定的时机才会展露自己的才华。
一个低调的人恬淡从容,温厚、宁静,就像大地,永远把自己置于低处,但没有人否认它的博大;守得住低处的人,收敛、含蓄,就像大海,永远把自己放在低处,但没有人否认它的深邃。
7、做一个正直的人
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决不胆怯。身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身正心安魂梦稳。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心底无私天地宽,表里如一襟怀广。
做人要正道直行,做事光明磊落。孟子有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做人做事,一定要光明正大,落落大方,不要背地里损害他人利益。做人正直,一定要慎独。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8、做一个守信的人
守信的人是最快乐的,诚实是最天真的。《论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要是没有信用,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就无法行走。
守信,是用钱都买不到的人格魅力!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永远不要丢掉别人对你的信任,因为别人信任你,是你在别人心目中存在的价值!失信是人生最大的破产,守信方得人心。
9、做一个乐观的人
乐观的人,牙齿落完也不老。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不可能事事都顺。日子总是在前进,好也一天,烦也一天,不如多看看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让自己快快乐乐地生活。
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多舛。然而,豁达的苏轼无论在什么样的逆境下,都不悲声叹气、怨天尤人。无论处在何时何地,他总是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览胜,临渊赋诗,总是努力寻找人生的快乐,乐天知命。
10、做一个厚道的人
厚道有如参天的大树,给你遮挡暑热炎凉;厚道有如坚实的舞台,容你演绎生旦末丑;厚道有如母性的怀抱,替你抚慰喜怒哀乐;厚道有如宽广的大海,载你搏击风雨浪涛。厚道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古老原则。《周易·坤卦》上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就是以厚德去包容万物。大地以广厚之德,载含万物,容载万物。君子应该效法大地,厚德容物。厚德是一种宽广的胸怀,能够包容不同的人、不同的意见、包容别人的过失。
厚道是最好的人品,最高的精明。一个厚道的人,别人都愿意跟他相处,做他的朋友,对他有一种深厚的信任。
做人要学会微笑,雨果说:“微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微笑能给人留下宽厚、谦和、含蓄、亲近等好印象;微笑能表现出对别人的理解,关心和仁爱;微笑可以缩短人们彼此间的距离;微笑可以使奋进者得到激励,使后进者得到勇气;微笑可以使冰冷的心得到和煦的春风。
二、传承节日,推陈出新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优秀传统文化无比丰富。在打造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是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只有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抱有包容心态,才能符合时代要求、人民愿望,也唯有如此,传统文化的传承方能历久弥新。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阔步前进,传统节日不能一味循规守旧,需要传承与创新。只有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传承与创新并举,传统节日才会常过常新,更加具有生命活力。
传统文化,凝心聚力。“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想想儿歌:
贴窗花,点鞭炮,回家过年齐欢笑。
摇啊摇,看花灯,我们一起闹元宵。
清明节,雨纷纷,大地开始冒春苗。
赛龙舟,过端午,粽子艾香满堂飘。
盼啊盼,过七夕,牛郎织女会鹊桥。
中秋节,杏儿肥,十五月圆当空照。
重阳节,要敬老,转眼又是新春到。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福星高照。
唱唱: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开启节日门。
正月十五正元宵,传统灯节多热闹。
清明时节雨纷纷,浊降清扬风筝飞。
节至端阳夏天至,纪念屈原明是非。
天阶夜色凉如水,七夕鹊桥来相会。
悲欢离合古难全,月照中秋月儿圆。
重九秋千荡的高,遍插茱萸少一人。
传统节日喜庆大江南北,欢乐举国上下。然而,不管什么节日,我们都要注重展示新意,适合新时代的发展需要,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愉悦节日,善于兴利除弊。例如:在春节期间,必须根除燃放烟花爆竹的陈规陋习。因为:燃放烟花鞭炮造成安全隐患;燃放烟花鞭炮造成环境污染;燃放烟花鞭炮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崇尚节日,领会主旨
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千年历史长河的淘洗,其中积淀的公序良俗、人文情怀、精神理性,折射出华夏民族独特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可以说,传统节日文化承载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建筑我们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节日活动的内涵,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各个节日活动的主旨不一,它们各有千秋,独具特色。如:赞天地之化育——春节;报四时之恩赐——中秋;感先贤之圣德——端午;念祖先之恩德——清明;孝亲人之大恩——重阳。
春节:以崇德向善、团圆平安、尊老爱幼为主题;
清明节:以纪念故人、缅怀先烈为主题;
端午节:以“送温暖、献爱心、促和谐”为主题;
中秋节:以“团结、团圆、庆丰收”为主题;
重阳节:以“孝老敬亲”为主题。
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为中华民族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的结晶,其中的价值观念、思想内涵和行为准则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将校园文化陶冶作用及实践教育充分发挥出来,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充分融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从而促进广大高中生健康成长。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增强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历史使命感,明确“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教材,积极开展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知识,体会中华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圆“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志成.核心素养的教育本体论归因.中国教育报第5版,2017;
[2]罗墅森.把传承节日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责任[J].考试周刊,2016(87);
[3]李丽莉.高中语文教学中节日文化传承的运用[J].语数外教学(语文教育),2018,18(8);
[4]周海林.让传统节日文化在语文课堂扎根[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28)。
【关键词】 高中语文;传统节日;文以化人;节日主旨
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它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由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连接起来的中国传统节日宛如一幅历史文化长卷,充满诗情画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礼仪形式。
一、节日情深,做人为要
中华优秀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敬天信神,感恩知报,使人们在节日中感受传统道德的力量,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境界得以升华。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将这些精神进行升华,使我们的学生深刻领会其要旨,学会做人。做事是做人的载体,做人要融入做事之中。怎样做人,其实就是怎样对待自己、他人、民族和国家、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正是通过对待自我、他人、民族和国家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而实现的。
百善孝为先。爱国、爱人,谦恭、礼貌,遵纪、守法等等,需要教师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培养学生成为既能做事,又会做人的一代新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做人的文化。要做事先做人,学会了做人,自然就能把事情做好。而做人,就是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1、做一个孝顺的人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孝悌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古人说“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和别人的关系会怎么样了。
2、做一个善良的人
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善良是我们修身最好的方法,是处世最好的不二法门。
《道德经》上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大道、天地的法则都是这样:没有亲疏,却把善果酬善人。
人的心理非常怪,我们做了任何一件不好的事,心理会不安。假使你真正无条件地行善,帮助人家,做了一件好事,心境自然非常快乐。那个快乐,不是道理上讲得出来的。
3、做一个勤劳的人
勤奋是一条神奇的线,用它可以串起无数知识的珍珠。天道酬勤。勤劳是中国人最基本的品质,也是我们干事立业的根本。从古到今,天下的平常人,都是因懒惰而导致失败。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4、做一个宽容的人
宽容并不是姑息错误和软弱,而是一种坚强和勇敢。常言道:“有容乃大”。人要有一颗宽容之心,要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春秋时期,楚庄王打胜仗后,大摆酒宴欢庆胜利。君臣喝得尽兴,庄王把自己的宠姬许姬叫出来给群臣敬酒。突然吹来一阵大风,把大厅上的蜡烛都吹灭了,顿时全场漆黑一片。这时有一员武将凑上去摸了许姬一把。许姬大惊,顺势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系缨。
许姬把事情告诉庄王说,“大王快命人点蜡烛,重惩那人。”谁知庄王却没有让人点蜡烛,然后对众人说:“大家都放松放松吧,干脆把头盔帽子什么的都摘下来,那样喝得更痛快些。”
蜡烛点上以后,酒宴重新开始,庄王始终没有追查那个冒犯宠姬的人。后来,楚庄王兴兵伐郑,前部主帅襄老的副将唐狡,自告奋勇带百余名士卒做开路先锋,立下汗马功劳。
论功行赏时,唐狡辞谢说:绝缨会上,扯许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杀之恩,所以今日舍身相报。庄王听后感慨万千。
5、做一个诚实的人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诚实是立身之本,诚实是一种美德。人之无诚,不可为交。“欲当大任,须是笃实”。
一个不诚实的人,在欺骗别人之前首先欺骗了自己,既无法真心诚意地修身修行,也无法取信于人,无法立足于社会。
6、做一个低调的人
世态纷扰,选择低调做人,是人生成熟的儒雅,平和恬淡,不争不抢,恃才不傲,有何不好?低调是好人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一个成熟的人,在生活中会隐藏自己的锋芒,低调做人。他们懂得要在特定的时机才会展露自己的才华。
一个低调的人恬淡从容,温厚、宁静,就像大地,永远把自己置于低处,但没有人否认它的博大;守得住低处的人,收敛、含蓄,就像大海,永远把自己放在低处,但没有人否认它的深邃。
7、做一个正直的人
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决不胆怯。身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身正心安魂梦稳。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心底无私天地宽,表里如一襟怀广。
做人要正道直行,做事光明磊落。孟子有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做人做事,一定要光明正大,落落大方,不要背地里损害他人利益。做人正直,一定要慎独。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8、做一个守信的人
守信的人是最快乐的,诚实是最天真的。《论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要是没有信用,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就无法行走。
守信,是用钱都买不到的人格魅力!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永远不要丢掉别人对你的信任,因为别人信任你,是你在别人心目中存在的价值!失信是人生最大的破产,守信方得人心。
9、做一个乐观的人
乐观的人,牙齿落完也不老。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不可能事事都顺。日子总是在前进,好也一天,烦也一天,不如多看看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让自己快快乐乐地生活。
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多舛。然而,豁达的苏轼无论在什么样的逆境下,都不悲声叹气、怨天尤人。无论处在何时何地,他总是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览胜,临渊赋诗,总是努力寻找人生的快乐,乐天知命。
10、做一个厚道的人
厚道有如参天的大树,给你遮挡暑热炎凉;厚道有如坚实的舞台,容你演绎生旦末丑;厚道有如母性的怀抱,替你抚慰喜怒哀乐;厚道有如宽广的大海,载你搏击风雨浪涛。厚道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古老原则。《周易·坤卦》上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就是以厚德去包容万物。大地以广厚之德,载含万物,容载万物。君子应该效法大地,厚德容物。厚德是一种宽广的胸怀,能够包容不同的人、不同的意见、包容别人的过失。
厚道是最好的人品,最高的精明。一个厚道的人,别人都愿意跟他相处,做他的朋友,对他有一种深厚的信任。
做人要学会微笑,雨果说:“微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微笑能给人留下宽厚、谦和、含蓄、亲近等好印象;微笑能表现出对别人的理解,关心和仁爱;微笑可以缩短人们彼此间的距离;微笑可以使奋进者得到激励,使后进者得到勇气;微笑可以使冰冷的心得到和煦的春风。
二、传承节日,推陈出新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优秀传统文化无比丰富。在打造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是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只有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抱有包容心态,才能符合时代要求、人民愿望,也唯有如此,传统文化的传承方能历久弥新。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阔步前进,传统节日不能一味循规守旧,需要传承与创新。只有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传承与创新并举,传统节日才会常过常新,更加具有生命活力。
传统文化,凝心聚力。“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想想儿歌:
贴窗花,点鞭炮,回家过年齐欢笑。
摇啊摇,看花灯,我们一起闹元宵。
清明节,雨纷纷,大地开始冒春苗。
赛龙舟,过端午,粽子艾香满堂飘。
盼啊盼,过七夕,牛郎织女会鹊桥。
中秋节,杏儿肥,十五月圆当空照。
重阳节,要敬老,转眼又是新春到。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福星高照。
唱唱: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开启节日门。
正月十五正元宵,传统灯节多热闹。
清明时节雨纷纷,浊降清扬风筝飞。
节至端阳夏天至,纪念屈原明是非。
天阶夜色凉如水,七夕鹊桥来相会。
悲欢离合古难全,月照中秋月儿圆。
重九秋千荡的高,遍插茱萸少一人。
传统节日喜庆大江南北,欢乐举国上下。然而,不管什么节日,我们都要注重展示新意,适合新时代的发展需要,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愉悦节日,善于兴利除弊。例如:在春节期间,必须根除燃放烟花爆竹的陈规陋习。因为:燃放烟花鞭炮造成安全隐患;燃放烟花鞭炮造成环境污染;燃放烟花鞭炮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崇尚节日,领会主旨
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千年历史长河的淘洗,其中积淀的公序良俗、人文情怀、精神理性,折射出华夏民族独特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可以说,传统节日文化承载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建筑我们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节日活动的内涵,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各个节日活动的主旨不一,它们各有千秋,独具特色。如:赞天地之化育——春节;报四时之恩赐——中秋;感先贤之圣德——端午;念祖先之恩德——清明;孝亲人之大恩——重阳。
春节:以崇德向善、团圆平安、尊老爱幼为主题;
清明节:以纪念故人、缅怀先烈为主题;
端午节:以“送温暖、献爱心、促和谐”为主题;
中秋节:以“团结、团圆、庆丰收”为主题;
重阳节:以“孝老敬亲”为主题。
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为中华民族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的结晶,其中的价值观念、思想内涵和行为准则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将校园文化陶冶作用及实践教育充分发挥出来,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充分融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从而促进广大高中生健康成长。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增强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历史使命感,明确“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教材,积极开展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知识,体会中华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圆“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志成.核心素养的教育本体论归因.中国教育报第5版,2017;
[2]罗墅森.把传承节日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责任[J].考试周刊,2016(87);
[3]李丽莉.高中语文教学中节日文化传承的运用[J].语数外教学(语文教育),2018,18(8);
[4]周海林.让传统节日文化在语文课堂扎根[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