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智”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作者】 徐文玲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何谓智?《孟子 告子上》:“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在语文课堂中践行“智”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智慧、运用智慧;在语文课堂中践行“智”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慧心得到醒悟、智力能够成长。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课堂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课堂更是师生智慧闪光的天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用智慧的语言引导学生,要教会学生抛弃死读书、读死书的机械愚昧,智慧地感悟文本,智慧地思考人生,智慧地表达感悟。
【关键词】 高中语文;设疑问难;自主学习;一课一得
“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相信学生是“师德”;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为人之道,贵在诚信,成功之道,贵在坚持,育人之道,贵在开窍。思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教育是一项充满智慧的事业,课堂是启迪学生智慧的圣地。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美好的未来。智慧型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过程,体现自我,享受快乐,生成智慧。”
一、设疑问难,激思启智
高中语文教学中巧妙的问题设计不仅是沟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关系的桥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潜力、培养自信的有效途径。巧妙的提问,会激发精妙的回答,语文课堂这一方悠然自由的天地,才更值得人流连,师生间才会教学相长,对文本的解读与审美的体验才会逐渐走向深刻而丰富。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如果说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让他们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充满智慧,那么,启发学生的思维则是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提倡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几乎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共同的教学主张。而善于启发诱导、激思启智,则是他们教学艺术实践的闪光之处。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等等,无不贯注着开启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教育思想的光辉。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所以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疑难问题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的“多教”其实是劳而无功的,学生的“多学”才是学生获得真知的有效途径。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好问”。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转变教学观念和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敢问、会问、勤问。
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对题目质疑,也可对文中的某些语句提问,还可对文章中的关键人物提问。例如:我在组织学习《素芭》时,为了更好地要探究素芭悲惨命运,我设置问题:(1)“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说明素芭的结局是什么?(2)父母既然这么爱素芭为什么还狠心地把她远嫁他乡?(3)素芭还能回娘家吗?(4)你在素芭的命运中看到了什么?通过四个问题让学生明白,素芭被丈夫抛弃,唯一的出路就是没有任何出路,从而揭示那个社会妇女地位的低微和命运的悲惨。这种提问设计能为学生打开一片新的视野,不但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养成,而且符合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我们说教学要“循循善诱”就是这个道理。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需要见机行事,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别具一格。
二、自主学习,方法至上
“自主学习”,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具有自主性、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语文学习的喜悦。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非常重要。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因此,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只有让学生掌握诸多习惯,学生才会拿着打开语文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进行有效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教是为了不教,教就要注重授人以渔。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极强的艺术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讲究教学策略,要不断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把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主动地构建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东西。这种学习的突出特点就是学生对学习内容采取研究的态度,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思考探究、得出结论、总结规律。
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说:“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较好的老师是讲解,优秀的老师是示范,伟大的老师是启发。”自主学习是让学生在自主发展的意识基础上“能学”,有内在动机的基础上“想学”,在学习策略的基础上“会学”,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当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适合现实的学习方式,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语文自主学习,首先要学会积累写作素材。无论现代散文,还是古代文言文,遇到精妙之处,我们必须注重哪些文质优美的对偶句、气势磅礴的排比句、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富有哲理的警示句、情感真挚的抒情句、鞭辟入里的议论句,……或抄或背下来。如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欧阳修的“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苏轼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等等。如果我们能将这些积累巧用到自己的高考作文中,合理引用、巧妙化用,不仅可以使文章生动优雅,文采斐然,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自己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增加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文采。如2005广东高考佳作《心弦上的焰火》:“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一片晨曦雾霭中他醒悟着以往之不谏,犹知来者之可追。樊笼里的荣华富贵岂能让自由飞翔的小鸟甘心折断双翼,戴上金银打造的枷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远离世俗喧嚣,醉倒在南山里的悠悠菊香,与飞鸟相与还,临清流而赋诗,独守高洁也很写意——纪念靖节先生,让我懂得了在浮躁纷扰中独守心中一方乐园和净土……”直接引用和化用《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中的语句四处,以其语解其人,精当美妙。真是感慨万千,获益匪浅!
其次,教师多角度讲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涵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参差不齐,有性格上的差异,也有思想上的不同。有些学生情感比较细腻,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开朗。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灵活教学,可以根据作品需要,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比如,学习《毛泽东词二首》《孤独的收割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课文时,我应用眉批法;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拿来主义》《鸿门宴》等课文时,我应用了圈点发;学习《师说》《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课文时,我应用了练习法。
“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实施自主学习就要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多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多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也就是说,教学要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立足教材,一课一得
教师如若备课唯恐不扎实,讲授只怕不全面,课堂上滔滔不绝,谈古论今,力求周详。殊不知,这些对于学生犹如疾风掠耳、烟云过目。苏州大学王家伦教授一直以“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为核心,他认为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基本上只需达成一个学习目标即可。面面俱到,只会让学生顾此失彼,无从下手。
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做到“一课一得”,艺术在哪里?
1、选准文章切入点
这个“切入’点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种手法、一段文字,甚至是一个标点。通过对“切入’点的深入感悟,激活学生有价值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在有效的多元反应中求得共识,在重点指向的开掘中找到共性。
2、抓住要旨,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对于一篇课文,如果细细挖掘,可以给学生的太多了。贪多求全,结果得不偿失。对于一篇课文,与其面面俱到,不如只求一得。甚至于,一篇较长的课文,可以选择核心语段加以讲解分析,教会学生举一反三,以学会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段落,既做到教学活动集中有效,又能让学生以练代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有“舍弃”的智慧。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课堂不能盲目求多,要一课一得,把一得掌握透彻即可。教学时不苛求面面俱到,要大胆取舍、突出重点、优化整合,宁断其一指,不伤其十指。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是诗歌,而三首诗歌就应该各有所侧重——《沁园春.长沙》主要学习写景;《雨巷》主要学习意象和意境;《大堰河——我的保姆》主要学习修辞在诗歌中的应用。
现在不少的语文课堂非常热闹,尤其是公开课、示范课,师生问答顺利,互动精彩,但课后发现除了这个热闹之外,学生得之甚少,这样的课堂效果老师要负主要责任。不少人认为语文课就是给学生感悟,不能急功近利。此话不谬,但是语文课除了给学生那些浸染熏陶的东西,还一定要给学生“立竿见影”的东西,一课要有一得。
总之,引导高中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还要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人格。我们只有想方设法挖掘学生潜力,发展学生智力,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格素养,积淀人文底蕴,给学生播下“民族灵魂”的“文化种子”。
参考文献:
[1]刘冯英.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2017(03);
[2]史海英.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学周刊,2018(07);
[3]钱学敏.略论复杂系统与大成智慧[J].系统辩证学学报,2016,(4)。
【关键词】 高中语文;设疑问难;自主学习;一课一得
“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相信学生是“师德”;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为人之道,贵在诚信,成功之道,贵在坚持,育人之道,贵在开窍。思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教育是一项充满智慧的事业,课堂是启迪学生智慧的圣地。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美好的未来。智慧型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过程,体现自我,享受快乐,生成智慧。”
一、设疑问难,激思启智
高中语文教学中巧妙的问题设计不仅是沟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关系的桥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潜力、培养自信的有效途径。巧妙的提问,会激发精妙的回答,语文课堂这一方悠然自由的天地,才更值得人流连,师生间才会教学相长,对文本的解读与审美的体验才会逐渐走向深刻而丰富。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如果说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让他们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充满智慧,那么,启发学生的思维则是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提倡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几乎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共同的教学主张。而善于启发诱导、激思启智,则是他们教学艺术实践的闪光之处。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等等,无不贯注着开启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教育思想的光辉。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所以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疑难问题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的“多教”其实是劳而无功的,学生的“多学”才是学生获得真知的有效途径。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好问”。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转变教学观念和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敢问、会问、勤问。
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对题目质疑,也可对文中的某些语句提问,还可对文章中的关键人物提问。例如:我在组织学习《素芭》时,为了更好地要探究素芭悲惨命运,我设置问题:(1)“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说明素芭的结局是什么?(2)父母既然这么爱素芭为什么还狠心地把她远嫁他乡?(3)素芭还能回娘家吗?(4)你在素芭的命运中看到了什么?通过四个问题让学生明白,素芭被丈夫抛弃,唯一的出路就是没有任何出路,从而揭示那个社会妇女地位的低微和命运的悲惨。这种提问设计能为学生打开一片新的视野,不但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养成,而且符合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我们说教学要“循循善诱”就是这个道理。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需要见机行事,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别具一格。
二、自主学习,方法至上
“自主学习”,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具有自主性、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语文学习的喜悦。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非常重要。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因此,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只有让学生掌握诸多习惯,学生才会拿着打开语文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进行有效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教是为了不教,教就要注重授人以渔。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极强的艺术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讲究教学策略,要不断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把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主动地构建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东西。这种学习的突出特点就是学生对学习内容采取研究的态度,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思考探究、得出结论、总结规律。
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说:“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较好的老师是讲解,优秀的老师是示范,伟大的老师是启发。”自主学习是让学生在自主发展的意识基础上“能学”,有内在动机的基础上“想学”,在学习策略的基础上“会学”,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当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适合现实的学习方式,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语文自主学习,首先要学会积累写作素材。无论现代散文,还是古代文言文,遇到精妙之处,我们必须注重哪些文质优美的对偶句、气势磅礴的排比句、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富有哲理的警示句、情感真挚的抒情句、鞭辟入里的议论句,……或抄或背下来。如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欧阳修的“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苏轼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等等。如果我们能将这些积累巧用到自己的高考作文中,合理引用、巧妙化用,不仅可以使文章生动优雅,文采斐然,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自己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增加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文采。如2005广东高考佳作《心弦上的焰火》:“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一片晨曦雾霭中他醒悟着以往之不谏,犹知来者之可追。樊笼里的荣华富贵岂能让自由飞翔的小鸟甘心折断双翼,戴上金银打造的枷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远离世俗喧嚣,醉倒在南山里的悠悠菊香,与飞鸟相与还,临清流而赋诗,独守高洁也很写意——纪念靖节先生,让我懂得了在浮躁纷扰中独守心中一方乐园和净土……”直接引用和化用《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中的语句四处,以其语解其人,精当美妙。真是感慨万千,获益匪浅!
其次,教师多角度讲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涵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参差不齐,有性格上的差异,也有思想上的不同。有些学生情感比较细腻,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开朗。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灵活教学,可以根据作品需要,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比如,学习《毛泽东词二首》《孤独的收割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课文时,我应用眉批法;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拿来主义》《鸿门宴》等课文时,我应用了圈点发;学习《师说》《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课文时,我应用了练习法。
“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实施自主学习就要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多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多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也就是说,教学要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立足教材,一课一得
教师如若备课唯恐不扎实,讲授只怕不全面,课堂上滔滔不绝,谈古论今,力求周详。殊不知,这些对于学生犹如疾风掠耳、烟云过目。苏州大学王家伦教授一直以“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为核心,他认为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基本上只需达成一个学习目标即可。面面俱到,只会让学生顾此失彼,无从下手。
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做到“一课一得”,艺术在哪里?
1、选准文章切入点
这个“切入’点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种手法、一段文字,甚至是一个标点。通过对“切入’点的深入感悟,激活学生有价值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在有效的多元反应中求得共识,在重点指向的开掘中找到共性。
2、抓住要旨,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对于一篇课文,如果细细挖掘,可以给学生的太多了。贪多求全,结果得不偿失。对于一篇课文,与其面面俱到,不如只求一得。甚至于,一篇较长的课文,可以选择核心语段加以讲解分析,教会学生举一反三,以学会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段落,既做到教学活动集中有效,又能让学生以练代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有“舍弃”的智慧。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课堂不能盲目求多,要一课一得,把一得掌握透彻即可。教学时不苛求面面俱到,要大胆取舍、突出重点、优化整合,宁断其一指,不伤其十指。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是诗歌,而三首诗歌就应该各有所侧重——《沁园春.长沙》主要学习写景;《雨巷》主要学习意象和意境;《大堰河——我的保姆》主要学习修辞在诗歌中的应用。
现在不少的语文课堂非常热闹,尤其是公开课、示范课,师生问答顺利,互动精彩,但课后发现除了这个热闹之外,学生得之甚少,这样的课堂效果老师要负主要责任。不少人认为语文课就是给学生感悟,不能急功近利。此话不谬,但是语文课除了给学生那些浸染熏陶的东西,还一定要给学生“立竿见影”的东西,一课要有一得。
总之,引导高中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还要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人格。我们只有想方设法挖掘学生潜力,发展学生智力,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格素养,积淀人文底蕴,给学生播下“民族灵魂”的“文化种子”。
参考文献:
[1]刘冯英.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2017(03);
[2]史海英.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学周刊,2018(07);
[3]钱学敏.略论复杂系统与大成智慧[J].系统辩证学学报,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