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讨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转化对策

【作者】 吉 伟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六中学



【正文】  【摘 要】 由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难度大,教学要求比较高,导致学困生数学成绩不理想。本文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分析了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原因,从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和谐氛围,改革课堂教法两个方面分析了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关键词】 学困生;形成原因;对策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不高。
  初中数学学困生基础知识薄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高,听课状态不积极,对知识的理解较吃力,缺乏最基本的数学思想观念,对新知识常常不能正确迁移。没有从算术思维过渡到代数思维,对符号化及其运算方法不理解,导致思维偏差,课堂不能积极思考,学习成绩就会不理想。例如:在学习用“设未知量为x”建立方程的方法解数学应用题时,一部分学生对“未知量x”的含义了解肤浅,在学习比较系统的代数内容时就遇到了许多困难:计算能力差,代数式也列不正确。教师讲一题会一题,稍微改变形式就不会了。思维缺少迁移,看问题是局部、静止、割裂的,不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数学事例联系起来,不能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再现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和性质。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无法适应初中的学习。
  2.做题粗心大意,学习方法不当。
  部分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甚至存在畏惧心理课堂上沉默寡言,不敢与其他同学讨论,担心出错后遭到同学的讥笑,更害怕老师提问,不敢举手到黑板上板演。被老师叫到时,心惊胆战,面红耳赤,讲话结结巴巴,答非所问,甚至浑身发抖。对数学作业无从下手,只能胡编乱造,应付了事。对概念、法则和公式一知半解,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结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对数学产生了厌学情绪,个别同学变得特别暴躁、孤僻,认为自己的前途渺茫。例如: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中,学生的粗心大意、缺乏技巧是他们计算错误的绊脚石,这些有碍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教育管理缺失。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主要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子女。有些学困生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过于迫切,片面追求数学成绩,认为数学是其他理科学习的基础,对孩子要求过于严苛,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打骂一顿,或金钱奖励,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畏惧的心理。还有的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疏于管教,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班主任。部分学生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最终导致了数学学习上的后退。
  2.学校教育失误,教学方法落后。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使师生离心离德,学生逆反心理严重,恶化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老师喜欢好学生,往往忽视学困生的转化,造成学困生心理的不平衡。教师在讲题时,经常提问优等生,很少顾及学困生,甚至指责学困生。这样,学困生被置于遗忘的角落,增加了学困生的心理负担。此外,初中数学本身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加之教师“填鸭式”的讲解难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困生的数学学习。
  二、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1.加强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目标。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数学教师要注重情感教育,关爱学困生,与他们和谐沟通,不歧视,不讽刺,时常对学困生个别辅导,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老师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从而激发他们数学学习兴趣,把落下的课程尽快补上来。学困生学习动力不足,数学教师可以与他们谈心,了解原因,鼓励他们刻苦钻研、克服困难,尊重信任学困生,建立起融洽互爱的师生关系。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结合理想教育,例如介绍着名数学家华罗庚逆境成才的故事,让学困生重塑自我,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力。
  2.夯实基础知识,鼓励课前预习。
  学困生数学基础知识薄弱,教师要耐心地对其进行专业辅导,学习新课前,建议学生提前预习、自学。对不懂的知识在预习时作上记号,上课时认真听,多提问。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总结寻找学习的规律,培养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解决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引导学困生,让他们自己动脑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随时纠正分析问题时出现的错误,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和谐氛围,改革课堂教法。
  1.创设探究情境,放飞思维梦想。
  学困生思维能力较差,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在教法上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自制教具,创设探究情境,给学困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放飞思维的梦想,使其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教师鼓励学生动手做一个三角形,再让学生把三个角都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从而在操作中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学困生也很感兴趣,自己通过努力,掌握了数学规律,学习兴趣变得浓厚。教师优先提问学困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及时表扬他们的进步。
  2.建立学习小组,张扬学生个性。
  学困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教师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困生将多种感知进行配合,激发形象思维,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数学学习兴趣。对数学学困生的要求不能过高,应实施递增、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手段。教师要组建第二课堂数学活动小组,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学困生,鼓励学困生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设法给学困生多一些学习和思考的时间,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可让学生在小组里利用小棒探讨,从而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学困生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好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方法,对症下药,采取激励的教育方式,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不断提高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赵星 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化后进生[J].考试周刊,2011(65)
  [2]任艳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转化后进生的情感教育策略[J].考试周刊,2009(31)
  [3]江峰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