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微课教学应用浅探
【作者】 唐美玲
【机构】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梅湾小学
【正文】 【摘 要】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教师在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方面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微课这类依托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工具也应当受到教师进一步的重视。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多个角度阐述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果且有成效地运用微课,以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实践。
【关键词】 小学数学;微课;应用策略
自从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之后,教育部门就对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十分重视,因此国内越来越多的小学对学生的语文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由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是采用对语文课文进行直接讲解的方法,导致许多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出现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这就需要小学的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语文游戏,尽可能地增加老师与学生互动的机会,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一、重视教学微课内容设计
微课之“微”,着重体现在视频简短、教学内容较少与资源容量小三个方面。相对于传统教学,微课教学视频碎片化的内容更加符合中小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与一般学习规律,但相对的,微课也对教师应进行的内容设计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其一,教师需重视教学视频内容的构建与设计。教学视频作为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要求教师开门见山,迅速进入课程主题、抓住教学重点、聚焦课程问题、精简视频内容,应着重突出微课视频的针对性,而非一味缩短视频时长。其二,教师应慎重部署微课结构。微课的流媒体形式为教学资源的插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可根据教学主题,插入与之相关的素材课件、习题测验等辅助性资源,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同时使本课程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发挥微课综合性优势。其三,教师需重视突出微课的趣味性。应当避免出现课程设置机械、死板、僵化的现象,充分运用微课“情景化”优势,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认识钟表》一课时微课内容设计中,教师可以运用图片与动画的形式分别展示动态与静态的钟表,引导学生认识钟面的组成及指针的运动,一方面令学生集中注意力,巩固学生对于钟表相关知识的认知与记忆,另一方面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有效地发挥微课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乐于参与,寓教于乐。其四,教师在微课构建中应兼顾对于学生学科能力的培育。教师可以在微课中添加本课程相关习题、测试,倡导即学即练、活学活用,加深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记忆,增强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二、借助微课加强逻辑思维培养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学生的理解力有较高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更需要加强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首先,教师应当明确微课教学视频的逻辑思维结构,条理清晰,依照该结构将知识层层填充进课程。可以在微课展示中添加课程思维导图,充实课程内容的同时有助于学生更清晰明确地认知课程、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课堂教学视频设计中,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开始时展示本课教学思路,并且依照课程情境导入、初步探究、深入探讨、交流总结的逻辑次序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对本课程形成清晰认知。其次,在填充内容时,教师可以添加具有逻辑性的题目。并且在探究阶段引导学生感知、探讨,启发学生举一反三,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流媒体形式所具有的优势,加强本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现代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逻辑了解、感知生活实际,进一步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接受对于微课的反馈
前文提及,微课究其根底是一种教学形式,具有信息化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教师引导学生点评、反馈,不仅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助推教师提升、改进教学实践。只有充分接受对于微课的反馈,扬长避短,教师方可真正完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在准备微课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课程目标。这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程应当包含的内容,二是学生对于该课程的理解与接受程度,教师应当依据这两方面,酌情安排课程内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顾学生理解能力,适当设计微课难度,避免课程内容晦涩枯燥、学生无法理解接受等现象出现。在微课设计时,教师需要注意在教学视频中与学生进行适度、适量的交流,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一贯式的知识灌输并不能有效达到教学效果,反而会重蹈“填鸭式教育”覆辙,而恰当沟通、及时互动则会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微课教学中添加学生反馈环节,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诉求与微课不足之处,以便于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于微课课堂的有关诉求,巩固、加强学生学习成效,同时深入提高微课质量、改进教学方式。
结语: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内容与丰富多彩的流媒体形式在诸多信息化教学资源中脱颖而出,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一大利器。现阶段微课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仍有巨大发展空间,这也为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充分地利用微课这一新型信息化教学形式,扬其长而避其短,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改良、不断提升,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乃至更深广层次上的数学教学裨益良多。
参考文献:
[1]王春堂. 小学数学微课应用分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3):99-100.
[2]杨宏博. 借助微课有效开展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J]. 教师, 2018.
【关键词】 小学数学;微课;应用策略
自从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之后,教育部门就对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十分重视,因此国内越来越多的小学对学生的语文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由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是采用对语文课文进行直接讲解的方法,导致许多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出现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这就需要小学的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语文游戏,尽可能地增加老师与学生互动的机会,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一、重视教学微课内容设计
微课之“微”,着重体现在视频简短、教学内容较少与资源容量小三个方面。相对于传统教学,微课教学视频碎片化的内容更加符合中小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与一般学习规律,但相对的,微课也对教师应进行的内容设计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其一,教师需重视教学视频内容的构建与设计。教学视频作为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要求教师开门见山,迅速进入课程主题、抓住教学重点、聚焦课程问题、精简视频内容,应着重突出微课视频的针对性,而非一味缩短视频时长。其二,教师应慎重部署微课结构。微课的流媒体形式为教学资源的插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可根据教学主题,插入与之相关的素材课件、习题测验等辅助性资源,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同时使本课程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发挥微课综合性优势。其三,教师需重视突出微课的趣味性。应当避免出现课程设置机械、死板、僵化的现象,充分运用微课“情景化”优势,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认识钟表》一课时微课内容设计中,教师可以运用图片与动画的形式分别展示动态与静态的钟表,引导学生认识钟面的组成及指针的运动,一方面令学生集中注意力,巩固学生对于钟表相关知识的认知与记忆,另一方面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有效地发挥微课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乐于参与,寓教于乐。其四,教师在微课构建中应兼顾对于学生学科能力的培育。教师可以在微课中添加本课程相关习题、测试,倡导即学即练、活学活用,加深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记忆,增强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二、借助微课加强逻辑思维培养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学生的理解力有较高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更需要加强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首先,教师应当明确微课教学视频的逻辑思维结构,条理清晰,依照该结构将知识层层填充进课程。可以在微课展示中添加课程思维导图,充实课程内容的同时有助于学生更清晰明确地认知课程、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课堂教学视频设计中,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开始时展示本课教学思路,并且依照课程情境导入、初步探究、深入探讨、交流总结的逻辑次序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对本课程形成清晰认知。其次,在填充内容时,教师可以添加具有逻辑性的题目。并且在探究阶段引导学生感知、探讨,启发学生举一反三,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流媒体形式所具有的优势,加强本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现代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逻辑了解、感知生活实际,进一步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接受对于微课的反馈
前文提及,微课究其根底是一种教学形式,具有信息化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教师引导学生点评、反馈,不仅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助推教师提升、改进教学实践。只有充分接受对于微课的反馈,扬长避短,教师方可真正完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在准备微课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课程目标。这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程应当包含的内容,二是学生对于该课程的理解与接受程度,教师应当依据这两方面,酌情安排课程内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顾学生理解能力,适当设计微课难度,避免课程内容晦涩枯燥、学生无法理解接受等现象出现。在微课设计时,教师需要注意在教学视频中与学生进行适度、适量的交流,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一贯式的知识灌输并不能有效达到教学效果,反而会重蹈“填鸭式教育”覆辙,而恰当沟通、及时互动则会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微课教学中添加学生反馈环节,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诉求与微课不足之处,以便于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于微课课堂的有关诉求,巩固、加强学生学习成效,同时深入提高微课质量、改进教学方式。
结语: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内容与丰富多彩的流媒体形式在诸多信息化教学资源中脱颖而出,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一大利器。现阶段微课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仍有巨大发展空间,这也为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充分地利用微课这一新型信息化教学形式,扬其长而避其短,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改良、不断提升,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乃至更深广层次上的数学教学裨益良多。
参考文献:
[1]王春堂. 小学数学微课应用分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3):99-100.
[2]杨宏博. 借助微课有效开展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J]. 教师,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