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

【作者】 黄 娟

【机构】 广西容县黎村镇珊萃小学



【正文】  【摘 要】 阅读教学是小学学段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小学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潜心阅读的习惯。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爱上阅读,巧用方法学会阅读,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悟出几点做法:激趣促读,让学生爱上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学法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进学生终生学习,让学生受益终身;大胆质疑,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勇敢提问,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更多知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阅读教学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呢?
  【关键词】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一、阅读教学的研究状况
  目前我们玉林市各县乃至全国的小学中,语文教学仍然过多局限在“积累”的层面上,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主要是受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没有把教学认识、教学发展作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加以研究,而是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储存知识为主,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究;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轻主动获取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以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忽视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活动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在欧、美等发达地区的小学教育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把教育的方向转到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活动中去了。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这种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阅读文本,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激趣促读,让学生喜爱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种“阅读期待”就是读书的欲望——阅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阅读教学对小学生来说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就要善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奋,拨动他们的心弦。学生很感兴趣。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
  三、学法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培根说过的:“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阅读教学亦然,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老人与海鸥》一文时,我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但同学们对当时的情况不熟悉,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
  四、大胆质疑,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阅读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勇于提问是教学的前提,善于提问是教学的关键,解决问题是教学的(下转第52页)
(上接第53页)归宿。它倡导学生自主选择研究主题,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在教师指导下提出问题,并将自己提出的问题输入电脑,与全体师生进行交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疏理,这些问题将成为学生在本节课中学习和主要目标。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经过师生共同整理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1)   毁灭是什么意思?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2)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为什么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3) 是谁犯下了这样的滔天大罪?是谁践踏了人类历史的文明?圆明园是怎么被毁灭的?(4) 这个被世人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经过一节课的学习,虽然获取了很多信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这不意味着这一专题学习的结束,对学习的主题还可以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示交流,还可以把网络学习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的拓展探究之中,去解决新问题。如果说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是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那么,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则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总之,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的探索还需努力,小学阅读教学的艺术逐渐地走向了更高的境界。我坚信在小学语文同仁的努力下,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一定走向春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1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