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利用思维导图引领小学语文走向深度学习

【作者】 于学玲

【机构】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光明街小学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许多学生即使把一篇课文反复读了许多遍,对文章的理解与思考仍旧只停留在浅阅读阶段,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我们尝试了利用思维导图的直观性与外显性,引领语文走向深度学习。
  我所带领五年级的两个班,参加了高年级学段的对比实验。实验中一个班级沿用传统方法学习和预习。另一个班级在课堂学习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后,用思维导图展示预习收获,期末对比两个班的学习成果,反思总结。
  我们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阶段(2018年11月)
  (一)课堂授之以法。教师授课用思维导图授课,学生仿制思维导图——半扶半放式(课内自读课文尝试思维导图,展示成果)——全放式(课后独立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
  (二)根据学生所制作的思维导图反映出来的问题,初步分析学生思维能力。











  从思维导图的质量上看,有的学生概括能力强,能在预习中,初步理顺文章的脉络,并且能用比较准确的关键词概括内容,上下级目录的关系基本正确。图中线条、颜色、布局合理。中游生的导图中,布局可能不太合理,颜色单调,或者追求画面美丽,概括脉络中会有部分的分级混淆或遗漏。下游学生有的仅有一级两级分支,且概括抓不住关键词语,分支间的关系混乱。还有少数学困生执笔茫然,提炼不出关键词语,甚至根本就做不出一个成型的思维导图。右图是初期中等学生的课文预习思维导图。
  第二阶段:熟练阶段(2018年12月~2月)
  根据之前的分析,我们改变了一下策略,把下游少数几个暂不会用思维导图的学生,改用任务单进行预习。侧重于读懂读通课文,掌握字音、字形、词语的意思等基础知识,概括段意用引领性问题提示,用文字书写即可,思维导图随堂慢慢学。
  其余的学生,老师根据文本特点给同学们提出绘图建议,普通文章,可以从字、词的音形义、段意、内容和中心这几方面进行制图;对于有点难的课文,也可以集中精力梳理文章结构层次;记叙文可以根据六要素绘制;也可以绘制精彩段落的分支图。学生预习思维导图开始灵活起来起来。
  下图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课文预习思维导图模式之后,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思维导图模式,为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跨越百年的美丽》绘制的脑图。。作品内容完整,知识之间具有层次关系,选择的例子比较典型。























  与此同时,课堂上我们根据前期的研究,针对学生的困难,初步摸索到一些有针对性的跟进措施。
  1.训练抓关键词的方法:首先关注主角或主体事物找出相应的名字,其次找主要动词,再次抓其他特殊关键词语。
  2.判断上下级分层关系,借助于课文与生活中的实例,反复训练,体会概括与具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抓特殊标点(如分号、冒号、句号)或特殊句子(中心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概括要点。
  第三阶段:个性化阶段(2019年3月)
  从开始实验至2019年3月,学生每学习一篇新课文都会绘制一张思维导图,经过近4个月的练习,学生已能比较熟练应用思维导图,并能开展个性化学习,学生制图不再拘泥于教师提供的模式,而是就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有针对性地制图。例如,能力强的学生,无特殊字词,思维导图中不再展示此项,他们开始主动选择合乎自己需要的思维导图模式,比如说《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中,同学们画出了四种不同的思维导图。一种是经典方式,根据文章的层次梳理层次,抓关键词;一种是就“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画出了自己心中的(美丽、可爱、贫穷、可怜……)的小女孩的思维导图。还有一位同学做出了下面的脑图,根据老师的建议又尝试用双泡泡图比较了小女孩现实与幻觉的强烈反差。




























  第四阶段:创新阶段(2019年4月6月)
  在这个阶段,部分学生能主动灵活地在语文学习中使用思维导图,如背课文前的思路图、写作文之前的发散思维、不同课文之间的异同点,在课外阅读中,我们还创造性运用了思维导图。《三国演义》为课外必读书,大部分学生感觉晦涩,尤其是女孩们对此书有着很强的畏难情绪,为此,我让同学们利用思维导图梳理了刘备、诸葛亮、曹操等人的生平事迹的流程图,刘备等人的个人相关知识图,三大战役思维导图,小说中主要的脉络通了,同学们对这部小说的兴趣顿时高涨起来。《北京的春节》根据详略与时间顺序,仅仅抓出了详细写的三个段落,抓关键词研读文本。《藏戏》则把鱼骨图与树形图结合,创出自己需要的思维导图。




























  第五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9年5月——6月)
  在课题的总结阶段,我们对前一阶段研究工作以及两个班的能力测试中的成绩,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实验班的学生的阅读分析表达能力,明显优于对比班级。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思维导图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对师生双方都有很大的帮助。
  对教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重视在教学中渗透思维方法的训练,课上课下给学生设置了更多的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结合实际课例,探索出不少新的指导思路。
  2.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教师通过学生预习的思维导图,可以发现学生已知和未知之处,可以明了学生的误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思维导图的应用,让学生可以形象地了解文章思路、重点句段,在寻找关键词的过程中,概括能力不知不觉间得到提升。阅读文章的深度显著提高。
  (2)促进了思维的碰撞、交流、共享
  在展示交流各自的脑图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思维的碰撞中,开始享受有理有据地说服别人和被说服的快乐,语文素养潜滋暗长。
  (3)思维导图为大脑减负,让记忆质量提升。
  思维导图,有视觉刺激、多重色彩、多维度,把复杂的文本简化成图文并茂的关系图,便于储存,便于理解,更便于大脑记忆。通过上学期期中、期末,下学期期中达标检测发现,实验班与对比班级成绩比较,应用思维导图的班级比没有应用的班级成绩进步明显。
  总之,思维导图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课前预习、课中重点段落的赏析、课后复习;习作指导、构思;课外阅读的总结、概括、交流,指导背诵……都可以广泛应用,对引导小学生的语文深度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