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运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为例帮助学生有效构建数学模型策略
【作者】 樊彩霞
【机构】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新建路小学
摘要:在新课程教学标准下,小学五年级数学课程教学不仅要求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思考,还需要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保证学生在实际上能加强对问题的思考,促使数学模型的形成,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本文中,将“三角形的面积”作为教学案例,为学生构建不同的数学模型,以帮助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三角形的面积”;学生;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给予数学知识的简单化提炼,利用数学语言、符号或者图形进行整体的归纳,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分析,促使数学结构的形成。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增强兴趣,体会数学发挥的作用。
一、做好充分准备
数学知识具有严谨性和抽象性特点,很多数学问题较难,无法使学生找到解题思路,对数学知识不感兴趣。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做好铺垫,在学生掌握旧知识和经验的同时,学会掌握新知识,降低习题难度,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教学铺垫中,引导学生对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学具大小进行比较,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复习。然后,引导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进行计算。为了使学生有一定思路,可以先拿出来一张平行四边形的卡片,沿着对角线剪成三角形,让学生分析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大小关系。也要学生分析三角形的面积和原有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关系。学生在相互探讨中,发现一个三角形面积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最后,推导公式底×高/2[1]。
二、情境的创建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探索,正确的思维方法十分重要。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大胆猜测,加强对问题的探究和验证。首先,教师手中拿一个红领巾,问学生,我们每天带的红领巾,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测量。先将三角形相等的两个锐角重合,然后一折,这时候出来高,并对其高度进行测量,最后测量底,最后使用公式求解[2]。在该教学中,为学生创建了亲身测量的学习情景,学生在学习中,能真切感受知识,明确三角形面积的组成因素,学会动手操作,这样不仅能明确知识概念,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习效果的良好发挥。
三、实践活动的设立
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加强对抽象问题的思考,促使数学模型的形成,保证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强其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了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构建模型的建构过程,基于知识本质,使学生对结构和模型形成一定联系,给予思维的积极调整,学会对知识的观察与分析。比如:在“三角形的面积”学习中,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首先,为学生准备一些三角形学具,让学生利用这些三角形动手摆一摆,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如:利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在每个学生完成拼接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并交流,问学生选择的三角形是什么样的,是否已经转换了学过的图形。在课堂上,使学生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进行探讨,最后学生会发现,拼接完成后的平行四边形和使用的三角形等低等高,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样也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3]。
四、问题的有效解决
数学模型的构建,能为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和数学知识应用提供重要载体。对数学模型进行构建,能在实际生活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将实际问题引入到数学知识中,促使数学模型的有效构建。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教师买的彩纸面积进行计算。这个彩纸是三角形,让学生想出求解的方法。一些学生通过数方格的方式。学生在数方格中,发现该三角形的面积为6。这时候教师再次引出问题,面积6和底部的4与高3有什么关系等。3×4=12,是6的2倍。是不是面积为底×高/2呢?这时候学生较为疑惑,为了验证该公式,让学生拿出两个三角形,在小组的探讨和组拼下,看学生都能拼出哪些图形。学生完成图形拼接后,让学生考虑平行四边形,利用自己拼的平行四边形求解面积,通过对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关系探究,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三角形面积的两倍,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底×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为底×高/2[4]。
总结:
基于上述的分析和研究,构建数学模型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理解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促使数学意识的形成,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所以,教师要对数学资源有效开发,增加实际教学内容,引进数学建模方法,保证学生对其问题详细分析,促使数学知识的充分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姣.小学数学课堂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实践——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J].新课程·上旬,2016(5):323-324.
[2] 夏素娟.从简单的“操作工”走向真正的“探究者”——对“三角形的面积”一课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29):57-60.
[3] 宋健泳.拓展问题空间积累思维经验--以“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6(9):32-34,35.
[4] 周建容.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案例[J].科学咨询,2016(1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