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生计算失误原因及教学对策

【作者】 谢登峰

【机构】 陕西省城固县考院实验小学



【正文】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等工具的普及,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被人们淡化,其实计算能力不仅是小学数学重要的教学内容,更是继续学习数学和其它自然学科的基础。如何培养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我总结了自身教学实际情况,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归因
  1.没有学会相关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没有学会相关知识从而导致计算错误,直接影响到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例如,我在讲解运算顺序时,班上学生就出现了下列问题:
  ①3.6-1.35÷0.9 
  =15(没有把“36-”照抄下来)               
  ②3.6-1.35÷0.9
  =1.5-3.6(颠倒了两个数的位置)
  =2.1
  ③3.6-1.35÷0.9                     
  =1.35÷9 (不理解脱式计算的含义)     
  再如,学生学习使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有这样一种类型的题:76×99+76=76×(99+1),部分学生没有弄明白“等号左边是99个76加上1个76(100个76),等号右边也是100个76”这样的算理,根本不理解括号中99加1的含义,算成了76×(99+76),造成失误。 
  2.方法不熟,计算不准
  笔算出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乘法口诀不熟练,一百以内的加减法不熟练,在笔算出现进位或者是退位减的时候,或是出现小数乘除法时,这些薄弱的地方就会体现得尤为明显。
  3.心理不重视,感知草率。在有些学生看来,计算是最不用动脑筋的数学题,思想上不重视,导致了他们在计算方面不认真;又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感知比较粗略,就更容易出错。如在题目中明明是写着32.6,在下一步计算中有的学生抄写成23.6,有的学生抄写成326;明明是加法运算,学生却算成了减法。与此类似的错误情况并不在少数。
  4.不良习惯的干扰。
  有些计算题学生会做,但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不良习惯导致出错。
  二、如何纠正学生的计算失误
  (一)注意知识点的传授
  1.重视算理的讲解。
  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则,掌握计算方法,反复练习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而对算理教学一带而过,殊不知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立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例如运算定律的教学,课堂上只要教师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的意义,并明白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那么学生在平常的计算中才就会自然运用,使计算简便,提高自己计算的准确率。
  2.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第一、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如496×987一题,就要进行9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如果口算出错误,笔算必然出错误。因此,基本口算的训练需贯穿整个小学阶段。
  (1)要重视讲计算方法。讲两位数乘以一位数23×2时,旁注了2个20是40,2个3是6,40加6得46,就说的是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思考过程。教学时,应使学生掌握口算步骤,防止盲目多练。
  (2)要采取多种形式练习。如视算,听算让学生直接说出结果;在低年级做找朋友、送信、夺红旗等数学游戏或搞数学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加强四则混合运算的训练
  (1)训练学生用文字叙述形式读计算题。4.02-1.5×0.6+8读作:从4.02里减去1.5乘0.6的积,再加上8的和是多少?
  (2)训练学生运算顺序。如,0.46+(36-765÷25)×25这道题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又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除法,再算减法,再用小括号里的结果与25相乘,最后算减法。开始学习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算式中标明运算顺序。
  (3)加强“简便计算”的训练。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分析数据特点,选用适当的计算方法,能简算的要简算,让简便计算成为学生计算时的自发需求,以有效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二)讲究训练形式的选择
  1.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
  为避免因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致使学生出现厌烦、轻视的现象。可在学生中定期开展口算、计算题的闯关比赛,同时设立一定奖项,发奖状,以资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计算的积极性。
  2.与学生生活结合,激发计算兴趣。
  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班上学生实际生活中一些可供学生探索的素材适当改造后引入课堂,以便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教学小数乘法后,我让学生谈谈在现实生活中,哪些时候要用小数乘法,当学生举出家长买菜付钱的实例后,我就让他们回家后帮家长去买菜,在实际生活中用一用,并做好记录。这样做,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增进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安排专门的“会诊”课
  学生新学习一种计算方法之后,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这些错题积累起来,让学生分析、辨别这些出错的原因,从而及时的纠正他们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1)把学生练习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错误板书写出来,让学生自行辨明错误之处,说明出错的原因,并改正过来。(2)将易混淆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分辨,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如:25×4     24×5;  20×16÷5  20×(16÷5)指出每组题有什么不同,再计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首先是培养学生认真、工整的书写习惯和规范的格式。清楚、整齐、规范的书写可以准确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
  其次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分析的习惯。做计算类题也要和解应用题一样,重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我对学生提出“看整体,找特点,定方法,再计算”的程序,即:先看整个算式由几个部分组成,再找有没有某些特殊条件,分析题目除了一般方法外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最后是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以确保计算正确。 
  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是在充分认识了传统计算教学的优势与弱点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只要教师和学生持之以恒,共同努力,就定能收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