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初探
【作者】 张卫宁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教育信息中心
【正文】 【摘 要】 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教学中,怎样建设汽修专业课来引导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达到互相学习、进步和提高。
【关键词】 汽修专业;建设思路;目标培养;教学革新;相互进步和提高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汽车维修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轿车的逐步普及,汽车维修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有经验的一线修理工缺口较大。作为中职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应该如何培养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本专业领域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此,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建设,拟提出以下思路。
一、专业建设思想
首先,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放在首位,为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学习服务,要加强实践性教学,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其次,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设置和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其三,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及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人才市场对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满足本专业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目标定位在以小轿车为主,面向汽车维修业、服务业,培养爱国、素质全面、身心健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汽车维修一线工人。例如:在班级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实行分组教学,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教师要协助和帮助学生,以参加技能大赛为目标,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成绩薄弱的尽量实行一帮一教学,即优秀的帮助困难的,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和提高。
三、教学革新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制订教学计划。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从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三个能力模块要求。一是基础能力模块,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如语文、数学、计算机等,通过该模块的学习,不仅要为后续专业模块的学习打下好基础,更重要的是为将来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二是专业能力模块,本专业的学生要具有汽车构造、使用性能、检测、维护、修理和汽车驾驶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汽车维修企业1—2个工作岗位所需的业务知识、基本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三是社会能力模块,本专业的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要热爱专业,不断钻研提高,对客户诚实、守信、热情等;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2、以模块化教学为课堂形式,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所谓模块化教学是把所学的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内容分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内容既有独立又有相互联系,逐块进行教学,教完每块即考,考完该模块的教学内容即结束。根据学校师资、设备的实际情况,拟把汽车维修分为发动机构造模块、底盘构造模块、汽车电气构造模块等进行教学。
3、以岗位要求为基础,进行课程内容优化改革。作为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一线技工,我们在走访当地维修企业用人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岗位要求选择生产实际中常见的工作项目,如汽车电气方面的蓄电池、照明电路等融入电类课程内容,体现课程的针对性,改变过去系统化课程结构,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良好职业习惯为主。
四、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实现模块化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近几年,学校一是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将先进的教学及管理方式注入专业的发展与建设,确保专业建设科学、高效。二是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汽修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兼任实训指导教师,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学生。三是坚持专业课教师生产实践制度,实现了学校的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王殿中主编《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大纲》
【关键词】 汽修专业;建设思路;目标培养;教学革新;相互进步和提高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汽车维修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轿车的逐步普及,汽车维修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有经验的一线修理工缺口较大。作为中职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应该如何培养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本专业领域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此,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建设,拟提出以下思路。
一、专业建设思想
首先,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放在首位,为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学习服务,要加强实践性教学,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其次,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设置和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其三,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及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人才市场对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满足本专业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目标定位在以小轿车为主,面向汽车维修业、服务业,培养爱国、素质全面、身心健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汽车维修一线工人。例如:在班级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实行分组教学,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教师要协助和帮助学生,以参加技能大赛为目标,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成绩薄弱的尽量实行一帮一教学,即优秀的帮助困难的,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和提高。
三、教学革新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制订教学计划。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从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三个能力模块要求。一是基础能力模块,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如语文、数学、计算机等,通过该模块的学习,不仅要为后续专业模块的学习打下好基础,更重要的是为将来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二是专业能力模块,本专业的学生要具有汽车构造、使用性能、检测、维护、修理和汽车驾驶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汽车维修企业1—2个工作岗位所需的业务知识、基本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三是社会能力模块,本专业的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要热爱专业,不断钻研提高,对客户诚实、守信、热情等;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2、以模块化教学为课堂形式,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所谓模块化教学是把所学的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内容分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内容既有独立又有相互联系,逐块进行教学,教完每块即考,考完该模块的教学内容即结束。根据学校师资、设备的实际情况,拟把汽车维修分为发动机构造模块、底盘构造模块、汽车电气构造模块等进行教学。
3、以岗位要求为基础,进行课程内容优化改革。作为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一线技工,我们在走访当地维修企业用人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岗位要求选择生产实际中常见的工作项目,如汽车电气方面的蓄电池、照明电路等融入电类课程内容,体现课程的针对性,改变过去系统化课程结构,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良好职业习惯为主。
四、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实现模块化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近几年,学校一是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将先进的教学及管理方式注入专业的发展与建设,确保专业建设科学、高效。二是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汽修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兼任实训指导教师,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学生。三是坚持专业课教师生产实践制度,实现了学校的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王殿中主编《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