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作者】 张忠明

【机构】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平岗乡小学



【正文】  【摘 要】 把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带到课堂,让学生在其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体验生活,这就是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 数学;生活化;语言;情境;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要从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中捕捉身边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尽可能把生活中的数学上升为科学,再用科学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使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普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际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认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两边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创设情境,提供给学生具有开放性、生活性、现实性的信息,从而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选定一个建筑物,让学生在不同角度看这个建筑物,体会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也可让学生在方格纸面出示意图。假设图书馆在学校的正东方向200米处,小红家在学校正北方向500米处,医院在学校的正南方向1000米处,车站在正西方向800米处。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在方格纸上确定适当的单位距离,标出相对位置后,教师再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又如教学“正数和负数”一课时,教师创造情境:“小张戴着帽子、围巾,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正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时地落在他身上。”(停留数秒,让学生感受)问:“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请问此时此刻的温度是多少?”学生回答:“零度以下10摄氏度”、“零下15摄氏度”……
  虽然“天气预报员”的误差较大,但在同学的模仿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这就比较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三、从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学习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接触社会,贴近生活,给学生生活化的练习,才能更好地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形成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思想,真正体会到学习“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逐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能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如此切身的问题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更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最佳途径。
  四、通过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上下楼和拐弯实际是在进行平移、旋转的活动,从家到学校在经历位置的变化。当学生发现书本上所叙述的数学问题就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事情,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决生活问题, 会让学生感觉数学原来是那么简单而有趣,数学的作用这么大,人们的生活原来离不开数学。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我向学生提出一个生活问题:“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的呢?”有的学生很快说出,因为圆形盖子美观等。我适时引导他们:“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这个问题呢?”学生及时地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交流。最后得出:“因为圆的直径相等,圆形的盖子翻起时,不怕掉下去”这个结论。经常这样指导,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和头脑去想生活中的现象,不但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又如:学完“最大公约数”后,我让学生设计一个用方砖铺地面的方案。(教室长是7.5米,宽是6.5米。)经过小组的研究、计算后,设计出:用30cm×30cm、40cm×40cm、50cm×50cm、60cm×60cm等规格的方砖铺地几种方案。再经过学生的思维的激发和交流,最后选出50cm×50cm的方案。理由是:选用这种方案,可以全部都用整个的方砖,既美观,又便于铺贴。还有的学生说出:不用浪费方砖,比较经济实惠的创造性说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来自我身边的生活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再如:在学习了“营养午餐”后,让学生课后去调查家人经常吃的菜谱,看看自己家的菜谱是否达到营养标准,并给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家长知道怎样合理搭配食品才能让家人吃的既营养又健康。
  总之,在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指导下,要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原则。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挖掘利用实际生活的强大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