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探析
【作者】 王小霞
【机构】 新疆伊宁县第四中学
【正文】 【摘 要】 新课改的推行使很多学科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学思想更多的根据时代变化而变化,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授课方式也迎合当代教学需求发生了转变。根据多个实际教学改革经验我们发现将生活情景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受到广泛师生的推崇。本篇文章笔者将针对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应用做出自己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生活情境;道德与法治;应用
初中时期的教育是比较典型的,初中生往往比较叛逆,面对新鲜的课程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不能够专心,这是初中生的普遍问题,同时,道德与法治教育相比其他学科会更加乏味枯燥,所以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在教材的基础上融入生活情境,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为了减轻学生学习的无聊感,也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增加课堂内容的活跃性。教师要不断根据时代要求更新教育方法,为初中生教育提供更加合适的服务。
1、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1.1根据现实生活提取
生活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带入到我们的学习中去,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引导学生想起生活中发生的意义相同的事情或者情感相通时时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点更好的把握,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比如教师在讲解青春叛逆期的时候让学生联想到自己是否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时候,并回忆当时的解决措施是否妥当,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有带入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同时深刻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
1.2确定生活目标
初中生是学生的一个转型时期,很多学生心理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不能够独立思考,在这个时候教师使学生倾述的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使学生学习的对象,如果教师在进行心理疏导的时候仅仅只是表面的将一些大道理肯定是不能真正解决学生内心的问题,所以,结合学生生活情况,客观的进行评价。顺利展开指导工作才是对学生最大的帮助。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时候,教师针对目前社会上发生的新闻进行讲解,学生提前已经接触过一些信息,这样学生在接触的时候才会产生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更好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1.3在生活中深入学习主体
在教育中投入更多的生活情境就意味着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更多的生活情境,再适合是课程中更好的穿插到课文内容上去,这样的准备下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应该有更高的社会意识,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思考合适的角色代入,不能搬弄是非,否则学生可能会歪曲知识点的意图,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从理论知识上融合现实生活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生硬的代入理论生活。很多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小事都有可能是我们课本上的例子展示,学生用教材上的例子去思考自身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
1.4教学方法与生活接近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提供课本上生硬的知识点进行解读,这样的课堂没有新意,学生比较反感,目前的教学方式跟随时代的变化进行了改动,所以教师也要跟进时代的变化,要与新时代接轨,多接触一些新颖的事物,这样在课堂上进行教课的时候可以减少和学生之间的代沟,增减亲密感。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情况改变课堂主体,同时还要思考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残生集体意思,帮助学生更快的适应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2、应用生活情境的价值
2.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有表现欲望,这种欲望让学生再喜欢的课堂上积极发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融入日常情景对学生来说增加了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课堂上加入更多的日常情景可以改变传统课堂鼓噪乏味的状况,增加课堂的活跃度,更吸引学生,提升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潜移默化的给学生一种观察生活的习惯,增强学习在生活中的参与感。而且学生可以将正确的价值观代入生活和学习当中,锻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2保持师生的融洽关系
师生关系是初中校园中的另一大难题,初中的学生比较调皮,更容易和老师发生冲突,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更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应该用自身的权力去要求学生,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自身的地位和教师是平等的,学生拥有自由回答问题的权力,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愉快上课的环境,还给拉近了师生关系。
3、实际应用
3.1结合生活选择情境
课本的知识点归根结底也是来源于生活,但是经过时间的沉淀逐渐高于生活,但是课本上的知识点仍然可以有我们的生活联系到一起。结合生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减少死记硬背的习惯。
比如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教师根据课本内涵创造出一个故事场景,在消费者权益这一部分教学时,我们可以假设以为老奶奶买到了假货,但是由于法律意识单薄,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如果你得知了这件事情,你会怎么办?这样发问的形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减轻了学习的难度,还可以加深学生印象。
3.2利用各种教学方法
每一门课程都有各自的教学方式,而且面对的学生群体不同教师也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只有合适的教学方式才能展现出这门课程应有的魅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有效的时间去指定一些其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小品、话剧等等。
在教师讲解交友的智慧这一课时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还原开学当天学生是如何交到朋友的,这样的角色回忆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同时未参加表演的同学还可以在下面进行学习并且回忆自身经历。再比如网络课时教学的时候,学生和教师一同参与角色扮演,展示出未成年学生进入网吧之后可能发生的事情,帮助学生了解到网吧的危害,同时对于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展示知识点的德育功能。
3.3建立平等的沟通环境
在课堂上的许多小环节、小游戏中很多学生对教师有恐惧心理,不能很好的参加活动,教师对于这些现象应该减轻学生负担,与学生积极互动。比如,班主任在开班会的时候让学生用小纸条写下自身的烦恼,教师发现问题之后随机挑选,班级同学都可以提出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活跃班级气氛,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
4、结束语
传统教育的弊端展现的更加明确,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变,教师积极改进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我们的实际教育情况,我们得出结论,在初中阶段将日常情景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中去更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参考文献:
[1]谢八生.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5(2):79-81
[2]陶孟义.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学周刊,2015(1):56
【关键词】 生活情境;道德与法治;应用
初中时期的教育是比较典型的,初中生往往比较叛逆,面对新鲜的课程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不能够专心,这是初中生的普遍问题,同时,道德与法治教育相比其他学科会更加乏味枯燥,所以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在教材的基础上融入生活情境,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为了减轻学生学习的无聊感,也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增加课堂内容的活跃性。教师要不断根据时代要求更新教育方法,为初中生教育提供更加合适的服务。
1、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1.1根据现实生活提取
生活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带入到我们的学习中去,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引导学生想起生活中发生的意义相同的事情或者情感相通时时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点更好的把握,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比如教师在讲解青春叛逆期的时候让学生联想到自己是否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时候,并回忆当时的解决措施是否妥当,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有带入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同时深刻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
1.2确定生活目标
初中生是学生的一个转型时期,很多学生心理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不能够独立思考,在这个时候教师使学生倾述的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使学生学习的对象,如果教师在进行心理疏导的时候仅仅只是表面的将一些大道理肯定是不能真正解决学生内心的问题,所以,结合学生生活情况,客观的进行评价。顺利展开指导工作才是对学生最大的帮助。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时候,教师针对目前社会上发生的新闻进行讲解,学生提前已经接触过一些信息,这样学生在接触的时候才会产生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更好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1.3在生活中深入学习主体
在教育中投入更多的生活情境就意味着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更多的生活情境,再适合是课程中更好的穿插到课文内容上去,这样的准备下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应该有更高的社会意识,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思考合适的角色代入,不能搬弄是非,否则学生可能会歪曲知识点的意图,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从理论知识上融合现实生活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生硬的代入理论生活。很多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小事都有可能是我们课本上的例子展示,学生用教材上的例子去思考自身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
1.4教学方法与生活接近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提供课本上生硬的知识点进行解读,这样的课堂没有新意,学生比较反感,目前的教学方式跟随时代的变化进行了改动,所以教师也要跟进时代的变化,要与新时代接轨,多接触一些新颖的事物,这样在课堂上进行教课的时候可以减少和学生之间的代沟,增减亲密感。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情况改变课堂主体,同时还要思考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残生集体意思,帮助学生更快的适应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2、应用生活情境的价值
2.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有表现欲望,这种欲望让学生再喜欢的课堂上积极发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融入日常情景对学生来说增加了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课堂上加入更多的日常情景可以改变传统课堂鼓噪乏味的状况,增加课堂的活跃度,更吸引学生,提升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潜移默化的给学生一种观察生活的习惯,增强学习在生活中的参与感。而且学生可以将正确的价值观代入生活和学习当中,锻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2保持师生的融洽关系
师生关系是初中校园中的另一大难题,初中的学生比较调皮,更容易和老师发生冲突,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更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应该用自身的权力去要求学生,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自身的地位和教师是平等的,学生拥有自由回答问题的权力,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愉快上课的环境,还给拉近了师生关系。
3、实际应用
3.1结合生活选择情境
课本的知识点归根结底也是来源于生活,但是经过时间的沉淀逐渐高于生活,但是课本上的知识点仍然可以有我们的生活联系到一起。结合生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减少死记硬背的习惯。
比如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教师根据课本内涵创造出一个故事场景,在消费者权益这一部分教学时,我们可以假设以为老奶奶买到了假货,但是由于法律意识单薄,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如果你得知了这件事情,你会怎么办?这样发问的形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减轻了学习的难度,还可以加深学生印象。
3.2利用各种教学方法
每一门课程都有各自的教学方式,而且面对的学生群体不同教师也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只有合适的教学方式才能展现出这门课程应有的魅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有效的时间去指定一些其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小品、话剧等等。
在教师讲解交友的智慧这一课时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还原开学当天学生是如何交到朋友的,这样的角色回忆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同时未参加表演的同学还可以在下面进行学习并且回忆自身经历。再比如网络课时教学的时候,学生和教师一同参与角色扮演,展示出未成年学生进入网吧之后可能发生的事情,帮助学生了解到网吧的危害,同时对于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展示知识点的德育功能。
3.3建立平等的沟通环境
在课堂上的许多小环节、小游戏中很多学生对教师有恐惧心理,不能很好的参加活动,教师对于这些现象应该减轻学生负担,与学生积极互动。比如,班主任在开班会的时候让学生用小纸条写下自身的烦恼,教师发现问题之后随机挑选,班级同学都可以提出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活跃班级气氛,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
4、结束语
传统教育的弊端展现的更加明确,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变,教师积极改进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我们的实际教育情况,我们得出结论,在初中阶段将日常情景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中去更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参考文献:
[1]谢八生.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5(2):79-81
[2]陶孟义.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学周刊,201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