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怎样让美术课充满快乐
【作者】 范惠娟
【机构】 新疆伊宁市第二十四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我在备课中,注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基础,大胆改革美术教学方法,根据每节课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尽量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使静止的东西活起来,使学生拥有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以提高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快乐中学习,使美术教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美术课;快乐
快乐教学,简单而言,就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思考,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在快乐中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在快乐中培养学生当学习的主人。这种教学艺术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人人都需要快乐,快乐有时很抽象,有时又很具体;有时很遥远,有时又近在咫尺。奉献是快乐,给予也是快乐。作为教师,我的快乐就是感受学生的快乐。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魅力,在快乐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找、体验、拥有快乐。
多年来,美术教育是以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陈旧、死板、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使美术教学千篇一律,严重阻碍了美术教学的发展。课程改革给美术教育带来了春风,也给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会利用巧妙多变的演技,使观众时而大笑、时而惊叹而牵动着全场观众的心。教师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好与差,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绘画情趣。我在备课中,时常注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基础,大胆改革美术教学方法,根据每节课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尽量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使静止的东西活起来,使学生拥有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以提高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快乐中学习,使美术教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一、把音乐带进课堂
音乐与美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范畴。音乐中有音“色”,借用了美术的术语,美术中有色“调”,借用了音乐术语。而且美术也讲究节奏,音乐也讲究明快。它们之间又是相通的,音乐能使人心情振奋,情绪激昂。完成一幅画,如同写一篇文章,事先要经过大脑的精心构思,通过音乐的方式导入新课,生动活泼,容易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情。例如在《我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一课中,首先采用以歌引题的方式导入新课,歌中唱道:“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呀,妈妈、妈妈快坐下,请喝一杯茶……”要求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一下印象中的爸爸、妈妈穿着什么衣服,回忆一下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幸福情景。这首歌学生很熟悉,歌中欢快的情景已为作画奠定了一个情感基础,使他们容易领悟到“我的童年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我爱父母,父母爱我”的主题,这样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思维。在有作业时用录音机播放一些优美抒情的音乐。经实践,音乐用于辅导环节,效果很好。通过音乐情景激发学生情趣,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课堂结构也优化了。在教学中把音乐和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优美的音乐伴随着美术作品中美的意境、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激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作画兴趣和愉悦心理的目的。更随着“校校通”的开通使用,一个个美术课件可以为多所学校下载,网上资源可以共享,使得美术课堂素材更加丰富,有限的资源得到无限的使用。可想而知,只要老师能够充分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对美术课堂教学来说,无疑大有裨益。
二、把诗歌带进课堂
课堂教学是美术教育的主渠道,能否把握好课堂教学是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面对天真活泼的学生,那种呆板、沉闷的课堂气氛已远不适应他们的心理需求,现代课堂教学观念十分强调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乐中求知,趣中探美。很多中国名家的诗、书、画艺术被后人称为“诗、书、画三绝”,体现高度的艺术成就,能不能通过背古诗、画古诗、写古诗的教学方式,让儿童创作出自己的诗书画作品来呢?我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尝试将诗、书、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画古诗这种特殊的命题画教学,全方位地对儿童进行艺术熏陶,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与情感,提高理解能力。例如:老师手摇一把扇子吟诵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走上讲台,然后扼要地讲明一下诗义,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能及时发现画面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让他们根据已掌握的绘画技巧,结合诗意表现画面情节,最后再题诗。题诗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完成之后,教师与同学们一同吟诵《锄禾》全诗,更加激发了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怀。朗朗上口的诗句不但陶冶了儿童的性情,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艺术想象力。
三、激起创作的兴趣,体验快乐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上好每一节课,和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各方面的因素去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了。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层面。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涂鸦和想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如五年级的《画脸谱》,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如果我们教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的化装师。那场面马上会变得热情高涨起来的。脸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学生平时只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体上色),个个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片段,再展开讨论,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人物的代表色彩等介绍给学生。等到亲自动手时,他们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是像模像样的化装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里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部分了解了传统艺术的一些简单常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愉悦。学生们整堂课都沉浸在兴奋、愉悦的气氛之中,体现了“快乐教学”。
四、恰当的分组合作,创造快乐
在课堂中,我们要更多地体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原则。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调动了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师生之间无形中走到一起,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情相融。在教学《点彩游戏》一课中,我把三四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分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点画出一个动物或植物图,同学们非常高兴,纷纷寻找到自己的“画友”,共同讨论、创作,个个都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有的画花,有的画草,有的画鱼,有的画小鹿;有的研墨调色,有的小指一挥大胆点画,还有的为画好的作品题名,课堂中呈现了极大的活跃场面,整个课堂人人在动,个个在“活”。接着,同学们陆续将作品展示到黑板上,那小河、小草、动物们在一起不仅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而且完全是一幅巨作。讲评的时间到了,每组同学派了一名代表到黑板前讲解创作的思路和绘画的过程,并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这下课堂更活跃了,同学们踊跃的进行讲评,为一件作品的好坏,争得面红耳赤,宛如一场辩论赛。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甜甜的微笑,在快乐中走出了教室。
五、正确的评价方式,获得快乐
理想的中小学校美术教育应该鼓励人人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而不是让每个学生面对一个标准,产生压抑感和挫折感。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视觉型”和“触觉型”。这两种类型的儿童在人物刻画、情感表现、运动表现以及空间表现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视觉型”儿童对写生物体逼真的摹仿、精细的描绘、出色的立体空间表现能力明显优于“触觉型”儿童;而“触觉型”儿童独特的不拘常规的内心体验和以平面表现为主的绘画形式却是“视觉型”儿童所欠缺的。教师不能只肯定摹仿力强、空间表现力好的儿童,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特征,设法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进行创造。
可见,要想使美术教育打破传统教学的呆板,摆脱旧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大胆改革和创新,使美术教育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习。
曾听到这样一句话:“要想获得他人的喜欢,首先就必须真诚地喜欢他人。”对孩子何尝不是这样,课堂上,学生面带笑容,那笑容中有上美术课的兴奋,更有对老师的喜爱,因为“心”与“心”在交融。作为教师能够感受到学生的这种快乐,难道这不就是成功所在吗?学生那充满自信的神情,是我的最大的幸福,学生成功的作品是我永久的快乐。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
【关键词】 美术课;快乐
快乐教学,简单而言,就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思考,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在快乐中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在快乐中培养学生当学习的主人。这种教学艺术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人人都需要快乐,快乐有时很抽象,有时又很具体;有时很遥远,有时又近在咫尺。奉献是快乐,给予也是快乐。作为教师,我的快乐就是感受学生的快乐。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魅力,在快乐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找、体验、拥有快乐。
多年来,美术教育是以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陈旧、死板、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使美术教学千篇一律,严重阻碍了美术教学的发展。课程改革给美术教育带来了春风,也给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会利用巧妙多变的演技,使观众时而大笑、时而惊叹而牵动着全场观众的心。教师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好与差,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绘画情趣。我在备课中,时常注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基础,大胆改革美术教学方法,根据每节课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尽量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使静止的东西活起来,使学生拥有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以提高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快乐中学习,使美术教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一、把音乐带进课堂
音乐与美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范畴。音乐中有音“色”,借用了美术的术语,美术中有色“调”,借用了音乐术语。而且美术也讲究节奏,音乐也讲究明快。它们之间又是相通的,音乐能使人心情振奋,情绪激昂。完成一幅画,如同写一篇文章,事先要经过大脑的精心构思,通过音乐的方式导入新课,生动活泼,容易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情。例如在《我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一课中,首先采用以歌引题的方式导入新课,歌中唱道:“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呀,妈妈、妈妈快坐下,请喝一杯茶……”要求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一下印象中的爸爸、妈妈穿着什么衣服,回忆一下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幸福情景。这首歌学生很熟悉,歌中欢快的情景已为作画奠定了一个情感基础,使他们容易领悟到“我的童年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我爱父母,父母爱我”的主题,这样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思维。在有作业时用录音机播放一些优美抒情的音乐。经实践,音乐用于辅导环节,效果很好。通过音乐情景激发学生情趣,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课堂结构也优化了。在教学中把音乐和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优美的音乐伴随着美术作品中美的意境、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激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作画兴趣和愉悦心理的目的。更随着“校校通”的开通使用,一个个美术课件可以为多所学校下载,网上资源可以共享,使得美术课堂素材更加丰富,有限的资源得到无限的使用。可想而知,只要老师能够充分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对美术课堂教学来说,无疑大有裨益。
二、把诗歌带进课堂
课堂教学是美术教育的主渠道,能否把握好课堂教学是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面对天真活泼的学生,那种呆板、沉闷的课堂气氛已远不适应他们的心理需求,现代课堂教学观念十分强调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乐中求知,趣中探美。很多中国名家的诗、书、画艺术被后人称为“诗、书、画三绝”,体现高度的艺术成就,能不能通过背古诗、画古诗、写古诗的教学方式,让儿童创作出自己的诗书画作品来呢?我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尝试将诗、书、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画古诗这种特殊的命题画教学,全方位地对儿童进行艺术熏陶,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与情感,提高理解能力。例如:老师手摇一把扇子吟诵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走上讲台,然后扼要地讲明一下诗义,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能及时发现画面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让他们根据已掌握的绘画技巧,结合诗意表现画面情节,最后再题诗。题诗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完成之后,教师与同学们一同吟诵《锄禾》全诗,更加激发了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怀。朗朗上口的诗句不但陶冶了儿童的性情,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艺术想象力。
三、激起创作的兴趣,体验快乐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上好每一节课,和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各方面的因素去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了。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层面。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涂鸦和想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如五年级的《画脸谱》,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如果我们教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的化装师。那场面马上会变得热情高涨起来的。脸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学生平时只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体上色),个个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片段,再展开讨论,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人物的代表色彩等介绍给学生。等到亲自动手时,他们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是像模像样的化装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里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部分了解了传统艺术的一些简单常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愉悦。学生们整堂课都沉浸在兴奋、愉悦的气氛之中,体现了“快乐教学”。
四、恰当的分组合作,创造快乐
在课堂中,我们要更多地体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原则。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调动了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师生之间无形中走到一起,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情相融。在教学《点彩游戏》一课中,我把三四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分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点画出一个动物或植物图,同学们非常高兴,纷纷寻找到自己的“画友”,共同讨论、创作,个个都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有的画花,有的画草,有的画鱼,有的画小鹿;有的研墨调色,有的小指一挥大胆点画,还有的为画好的作品题名,课堂中呈现了极大的活跃场面,整个课堂人人在动,个个在“活”。接着,同学们陆续将作品展示到黑板上,那小河、小草、动物们在一起不仅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而且完全是一幅巨作。讲评的时间到了,每组同学派了一名代表到黑板前讲解创作的思路和绘画的过程,并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这下课堂更活跃了,同学们踊跃的进行讲评,为一件作品的好坏,争得面红耳赤,宛如一场辩论赛。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甜甜的微笑,在快乐中走出了教室。
五、正确的评价方式,获得快乐
理想的中小学校美术教育应该鼓励人人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而不是让每个学生面对一个标准,产生压抑感和挫折感。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视觉型”和“触觉型”。这两种类型的儿童在人物刻画、情感表现、运动表现以及空间表现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视觉型”儿童对写生物体逼真的摹仿、精细的描绘、出色的立体空间表现能力明显优于“触觉型”儿童;而“触觉型”儿童独特的不拘常规的内心体验和以平面表现为主的绘画形式却是“视觉型”儿童所欠缺的。教师不能只肯定摹仿力强、空间表现力好的儿童,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特征,设法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进行创造。
可见,要想使美术教育打破传统教学的呆板,摆脱旧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大胆改革和创新,使美术教育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习。
曾听到这样一句话:“要想获得他人的喜欢,首先就必须真诚地喜欢他人。”对孩子何尝不是这样,课堂上,学生面带笑容,那笑容中有上美术课的兴奋,更有对老师的喜爱,因为“心”与“心”在交融。作为教师能够感受到学生的这种快乐,难道这不就是成功所在吗?学生那充满自信的神情,是我的最大的幸福,学生成功的作品是我永久的快乐。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