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

【作者】 刘士海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新村镇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纠错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采用不同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记好错题本,建立数学错题库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指导。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纠错能力;培养习惯;反思能力

  学习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不断通过反复思考导致错误的缘由并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纠错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是必要的,但是要讲究方法和策略。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呢?这就促使我们要好好反思日常的教学工作,对提高数学学科教学成绩大有好处。下面我就谈一些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一种规范,更是学生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性格的基础,它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保证,使学生终生受益。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的解题错误是由于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智力的发展,是防止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保证。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养成如下良好习惯:一是认真审题,二是认真计算,三是认真检查。小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容易产生,也容易消退,所以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至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学生由于对于所学的知识没能够开展更加有效的思考,这样就会导致新知识还停留在浅层的记忆中,学生难以获得长久的记忆,这样自然也就不能够形成能力,在解题的过程中更加不能够进行有效应用。学生只是依着葫芦画瓢,知识仅仅走到了短时记忆领域,是一种浅层次的识记,而没有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学过的知识还没有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感觉懂”并不一定真正理解,曾经懂得和会做的某些题,能否被自己真正掌握,还取决于自己是通过什么方式而“会做”的。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只能获得肤浅的表面印象,而想当然的东西是很难做到记忆持久的,也不可能形成能力。要培养学生反复思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现实的事例。学生运用知识所能认识的事例越多,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掌握得就越牢固。经过这样的方式掌握的知识,即使中间有些东西会出现遗忘,但只要学生稍加努力就会记起。
  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尽可能获得由“不知”到“知”的体验,真正做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学习数学。在教学中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设疑,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问题序列来引导学生反思,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面对错误,让学生弄清错在哪些地方,当时是如何思考的,根源是什么,是概念不清还是审题不慎,是方法不对还是根本不会……并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及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一是提倡学生多问“为什么”,面对书中的结论、例题,多思多想,大胆质疑。二是鼓励学生互助学习,多问老师与同学,学问贵在问,不问、不会问,就缺少思维。三是进行反思训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学生在变中反思,从而巩固双基,理解概念的本质,掌握解题的技巧与规律。四是反思题目中的隐含条件,领悟到读题要仔细,要把题意翻译成自己的语言,学会用树干图摘录条件;认真挖掘题中的条件,提高思维的全面性。五是反思解题规律,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的习惯及探索的精神,以便提高解题能力。
  三、采用不同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
  为了减少解题犯错的发生,教师在教学中宜在易错且不易被重视的地方着力。可采用以下方式纠错:
  一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个人纠错与集体纠错相结合。对解题中所犯的错误,自找错因,寻求正确解答的途径,进行个人自查。这有利于加深认识,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能力。集体纠错主要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巩固知识,矫正错误。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群策群力的智力潜能。
  二是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参与,多途径纠错。针对解题犯错人数的多少和人员层次的不同,有时宜个别辅导,分散改错;有时则需集体改错。具体做法如下:
  ①构建错析课,增强改错的目的性。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一段时间以来学习某一部分知识所犯的错误记录下来,分类整理,以备错析课之用。教学时教师首先有目的地给出错例,让学生探索错因,指出错处,师生共同纠错。其次,师生共同解答某个问题,教师预测学生易犯错误之处有意解错,看看学生能否发现,了解学生解题的警觉程度。此外,让学生独立练习,最后教师总结发生错误的原因。为避免学生解题时少犯错,不犯错,教师应针对各类错误,制定相应的对策,解决的办法。
  ②设置“陷阱”,提高纠错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设“陷阱”,是针对学生由于某些数学概念、法则、定理、公式等方面理解不够深刻全面而表现在判断、论证、计算及解决问题上的失误现象,有的放矢地选编一些颇具迷惑性的题目,借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使学生在“陷入”和“走出”误区的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从而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
  ③教师应该联合家长,培养学生正确的作业观和考试观,激发学生纠错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
  四、引导学生记好错题本,精心建立数学错题库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记好数学错题本。首先,应该把握及时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在出现错误的时候马上进行记录,避免拖延。真实性也就是要准确地记录错误,避免日后翻阅的时候找不到错误的原因。例如,在《混合运算》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该把原题摘录下来,然后把不同的运算符号用不同颜色的记号笔进行标注,在下面书写错误的运算过程和正确的运算过程,使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注,并写出自己当时为什么会计算错误。通过这种方式,错题本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纠错。
  另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精心建立数学“错题库”。每个同学都准备一个“数学纠错本”,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①错误原形;②分析原因;③标明解题的正确方法(最好有完整的分析过程);④提出改进的措施。把平时做错的习题收入其中,每章小结时进行纠错检查交流,让学生养成平时有空翻一翻,考前认真看一遍的习惯。改变过去“只要一错,总是常错”为“只要一错,抓住攻破,不能再错”,使学生在纠错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总之,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不断的纠错过程,纠错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纠错能力,就应该注重不断优化数学教学模式,注重优化作业的形式,因材施教地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就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良好的主动纠错的习惯。而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纠错能力之后,学习数学知识则会更加轻松,思维能力则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同军;试论学生查错纠错习惯的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S1期
  [2]仲小文;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7年13期
  [3]刘俊;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纠错能力[J];学周刊;2011年25期
  [4]刘富民;也谈数学订正中纠错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2012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