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作者】 刘 霞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四一团中学
【正文】 【摘 要】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改的首要目标,也是一个长期关注,但现实中始终存在缺憾的问题。要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树立新的学生观,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挥学生主体性。
【关键词】 有效性;学生观;积极性;主体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同时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那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树立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年来的苦教苦学,先教后学,不教不学的被动性学习活动,让老师教的苦不堪言,让学生学的索然无味,使教学活动失去了生机和活力;窒息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理念首先倡导的是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教育的过程中发展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把握学生的身心健康规律,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认识并开发学生的差异,把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一个具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来对待。再次,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任何行为,教师要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总之,学生是“人”,做教师的只是协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教师相信学生有潜力进行智力的自我开发,学生可以充分张扬个性,因此,教师也致力于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树立新的学生观,努力促进和谐、民主、愉悦师生关系的形成。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必然能够熟悉把握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差异,并以此为指导不断提高目标教学意识,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如果面对的是他感兴趣的事,他就愿意去探索钻研。然而学生兴趣的培养乃至形成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新大纲指出:“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所以,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激发学习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1、以“情”服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把学生当成朋友,用自身的人格、师德、责任感去“征服”学生,让学生由喜欢老师到喜欢学科,产生学习积极性。
2、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课本上很多美妙的描述都不及一幅精彩生动的图画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实践证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充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能够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引入竞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小学生天真稚气,但是已经具有了比较朦胧而强烈的竞争意识,竞争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加竞争创造条件。比如在识记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记得快,记得多,记得牢,谁的方法最好;在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读音最标准,读得最通顺、流畅;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让学生比一比谁概括得最准确等等。小学生特别重视比赛的结果,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和表扬,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好方法。
4、创新教学内容、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这一特征在小学生身上更是体现得十分明显。小学生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如果总是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来讲课,总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让学生始终对课堂充满兴趣,教师就应该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力求每一节课都有一些新的内容,不断给学生创造新奇的感觉。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样,读书、讨论、思考和欣赏等交替使用,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兴奋性脑力劳动。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课堂授课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学习文化知识,培养观察、分析、想象能力,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教学途径,采用多种方法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又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容易转移,这就更需要教师勤思考、多钻研,设计出多样的教学方法。方法得当就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就会认真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1、尊重学生,鼓励自主学习。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讲课之前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或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如果学生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会投入很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小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更愿意当课堂的主人。当他们的主人意识越强,他们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也就越有信心去克服学习困难,实现学习目标。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教学有效性自然得到提高。
2、理解学生,减轻学习压力。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要理解学生,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很难想象被考试、作业长期压抑的学生的主体性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在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实践”。对此教师要充分理解,鼓励学生以多样化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而不能以考试的要求、作业的规矩来把学生束缚在一个小框框内。
3、热爱学生,学会宽容与信任。教师的教学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差异,也不能因此而歧视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爱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师爱。在课堂中让学生互助学习,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体性。宽容孩子,可以避免好多悲剧;鼓励孩子,信心百倍;欣赏孩子,事半功倍;表扬孩子,积极进取。欣赏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也能学会去欣赏别人,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也许世界上最美丽、最动人的花朵,就是绽放在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让我们学会欣赏学生,换来孩子们越来越多的灿烂笑容。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有效性;学生观;积极性;主体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同时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那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树立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年来的苦教苦学,先教后学,不教不学的被动性学习活动,让老师教的苦不堪言,让学生学的索然无味,使教学活动失去了生机和活力;窒息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理念首先倡导的是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教育的过程中发展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把握学生的身心健康规律,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认识并开发学生的差异,把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一个具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来对待。再次,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任何行为,教师要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总之,学生是“人”,做教师的只是协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教师相信学生有潜力进行智力的自我开发,学生可以充分张扬个性,因此,教师也致力于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树立新的学生观,努力促进和谐、民主、愉悦师生关系的形成。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必然能够熟悉把握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差异,并以此为指导不断提高目标教学意识,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如果面对的是他感兴趣的事,他就愿意去探索钻研。然而学生兴趣的培养乃至形成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新大纲指出:“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所以,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激发学习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1、以“情”服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把学生当成朋友,用自身的人格、师德、责任感去“征服”学生,让学生由喜欢老师到喜欢学科,产生学习积极性。
2、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课本上很多美妙的描述都不及一幅精彩生动的图画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实践证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充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能够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引入竞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小学生天真稚气,但是已经具有了比较朦胧而强烈的竞争意识,竞争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加竞争创造条件。比如在识记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记得快,记得多,记得牢,谁的方法最好;在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读音最标准,读得最通顺、流畅;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让学生比一比谁概括得最准确等等。小学生特别重视比赛的结果,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和表扬,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好方法。
4、创新教学内容、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这一特征在小学生身上更是体现得十分明显。小学生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如果总是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来讲课,总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让学生始终对课堂充满兴趣,教师就应该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力求每一节课都有一些新的内容,不断给学生创造新奇的感觉。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样,读书、讨论、思考和欣赏等交替使用,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兴奋性脑力劳动。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课堂授课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学习文化知识,培养观察、分析、想象能力,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教学途径,采用多种方法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又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容易转移,这就更需要教师勤思考、多钻研,设计出多样的教学方法。方法得当就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就会认真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1、尊重学生,鼓励自主学习。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讲课之前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或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如果学生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会投入很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小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更愿意当课堂的主人。当他们的主人意识越强,他们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也就越有信心去克服学习困难,实现学习目标。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教学有效性自然得到提高。
2、理解学生,减轻学习压力。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要理解学生,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很难想象被考试、作业长期压抑的学生的主体性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在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实践”。对此教师要充分理解,鼓励学生以多样化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而不能以考试的要求、作业的规矩来把学生束缚在一个小框框内。
3、热爱学生,学会宽容与信任。教师的教学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差异,也不能因此而歧视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爱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师爱。在课堂中让学生互助学习,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体性。宽容孩子,可以避免好多悲剧;鼓励孩子,信心百倍;欣赏孩子,事半功倍;表扬孩子,积极进取。欣赏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也能学会去欣赏别人,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也许世界上最美丽、最动人的花朵,就是绽放在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让我们学会欣赏学生,换来孩子们越来越多的灿烂笑容。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