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议

【作者】 李昌国

【机构】 四川省西昌市黄水乡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校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高的标准。而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想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因此,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浅议,给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小学开展阅读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情绪感知和情感表达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应该重视阅读教学。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苏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更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决定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就是自主阅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在讲解文章时直接讲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不再要求学生去解读课文。这种方法会使学生产生思想惰性,不利于学生学业的发展。教师采取正确的阅读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还可以使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在小学就能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引发学生语文学习共鸣
  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在阅读完课本后理解文章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文章的工具性,那么语文课文就仅仅是词语、句子的堆砌,那么文章就失去了它真正的内涵,学生也就不能真正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如果强化人文性,那么语文课就失去了学科本身的特点,成为了一种说教。二者之间应该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在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感悟时,很自然就带有人文性,学生对文章产生了共鸣,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就带有了工具性。因此,教师应该在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去寻找二者之间最好的平衡点。例如,教师在教授《少年王勃》一文时,就可以先带领学生对文章中的优美词句进行赏析,让学生体会文章的人文性:“王勃在描述‘天与水相连,水和天相接天。野鸭正披着夕阳的余晖展翅高飞,彩霞高高挂在天边’这一番景色时所用的句子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如果是同学们,你们会怎样表述这番景色呢?”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就会对文章以及诗句的意境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因为学生对文章和诗句进行了反复的阅读与揣摩,学生也更能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对文章的人文性进行了解后,教师还应该指出文章的工具性。比如,在学生自主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可以提出:“《少年王勃》这篇文章所采用的叙事结构是怎样的?文章是怎样描述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的?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描写?”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品味,最终理解文章的构思,让学生学会一种新的表达技巧。
  (二)启发和引导结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当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时,教师应该从旁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真正做到读得懂,真正体会到文章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上,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阅读教学要以启发和引导为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能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真正实现师生的交流,实现学生与文本沟通。同时,还要求教师能做到对文章从多个方面进行解读,教师除了要贯通教材,还要仔细体会文本,要认真揣摩作者的意图,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于一些文学作品,如果教师对作者的背景、社会环境缺乏了解,那么就难以指引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教授《公仪休拒收礼物》时,就应该先向学生解释公仪休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公仪休是鲁国的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利,他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吃鱼”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很多人给公仪休送珍贵的鱼。在学生大概了解文章背景后,教师可以指出文章中起决定性作用或者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让学生去感悟句子背后的深意,让学生真正明白课文:“同学们,你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公仪休先对自己的弟子说‘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可是当有人给他送鱼时,他却拒绝道‘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味道就难受’呢?”在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阅读品味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学生充分思考后教师再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启发:“同学们看最后一段,公仪休对他的弟子说的话是不是说明,只有守住自己的本心,不去贪图利益,遵纪守法,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学生再对文章进行反复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课外和课内阅读结合,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它同样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低龄学生往往很难专注于某件事,因此,为了培养小学生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光靠课堂上的练习是远不能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的,还需要课外阅读加以协助。同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自愿、主动地在课外进行阅读,还应该让阅读活动形式变得多种多样,充分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从中起指导、辅助作用。例如,教师在教授《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时,在教师完成对文章的梳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收集一些课本以外的名人趣事,再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还让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教师组织的课外阅读活动还可以不局限于从课本上进行延伸,教师还可以组织朗诵会、读书报告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分享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籍,让学生尽情表述自己的读书体会与感想,而同学们也可以从他人的感悟中有所体会。通过集体性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充分激起学生们的阅读热情,使同学们自愿进行阅读,还可以让学生们在交流中有所感悟,达成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目的。
  苏教版对语文阅读教学极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适合于学生进行阅读的新的教学模式,才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显著提升,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时有所收获,让教师的教学效率有所提高,最终达成教师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庆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语设计例谈[J].语文学刊,2012(1).
  [2]潘献明,王雪.基于网络的主体参与阅读教学模式探索[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7(5).
  [3]张岩.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意识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