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意义及实施策略

【作者】 荣丽娟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第一小学



【正文】  【摘 要】 学会朗读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门必要技能,也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新课标中也有明确的提出小学语文朗读的重要性,但是基于现实社会的种种影响,造成语文朗读没法完全融入课堂中。本文将根据朗读对教学的重要性提出一些改进朗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朗读;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就是将文字形式的内容转换为有声语言形式的过程。朗读是一种通过发声能让自己听得见的文字内容的一种阅读方式,是能够调动各个感官同时接收文字信号的过程。朗读可以有效的集中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力,朗读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一、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意义
  (一)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
  通常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语文朗读的时候,老师都强调学生要带入感情的阅读,这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对社会的认知,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正处于发展中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防止他们受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等,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良好发展。因此,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之下,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充分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二) 深刻理解文章含义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通过一遍遍用心的读书,会越来越发现文中的魅力所在,只有通过细细的品读,才能感受到其中蕴藏的力量。也就是说,小学生在进行语文朗读教学时,要用心的去朗读文章,朗读求精不求多,如果学生在每一次的朗读中都能感受到不同的情感,那就说明学生是在认真的朗读,比一直机械性的重复的效率明显高得多。
  (三) 新课标提出的有关朗读教学要求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小学生的朗读教学,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体要求。”意思就是学生要在能正确流利的用普通话朗读文章的基础上,带着文章中的感情来进行朗读。这就需要老师在一旁进行适当的指导,首先要带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老师结合文章背景用讲故事等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体会。然后再让学生将感受到的情感带入进朗读中。
  不管是在任何学段都要重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只是各个学段的朗读教学方式不一样而已,不过“有感情的朗读”在每个学段中都是存在且重要的,这是因为,朗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朗读中细细品味语言的魅力,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从中学到优秀的写作方式,促进学生对文章作品的理解能力。
  二、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留给朗读的时间太少
  大部分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都是过分的注重如何讲解课本,而忽略了学生的朗读,导致了学生没有时间去进行朗读,使得学生的朗读能力极为薄弱。而一些老师总是将朗读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在家里进行朗读,没有老师的正确指导,家长朗读教学也没有深刻理解,致使学生只会机械性的重复朗读,根本没有达到朗读教学的真正目标。
  (二) 没有目的性的朗读
  没有明确目的性的朗读实质上就是在浪费时间,看似学生花了很多时间朗读了很多次,但是却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朗读,朗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要进行有效的朗读,就需要老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对学生的朗读下达一些任务,在分配任务的时候,老师可以将阅读转换为一种更为有趣的方式来进行,使得学生能够有兴趣的参与朗读活动中,并且可以有效的完成在朗读中老师下发的任务,以达到朗读的目的,促进朗读在课堂中有效的进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在未来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 没有进行恰当的朗读评价
  老师在学生的朗读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指导学生的朗读的时候,如果没有恰当的对学生朗读做出评价,那将对学生的朗读能力没有实质的帮助,学生也会因为没有受到适当的激励导致对朗读失去兴趣,降低自身的朗读能力。并没有发挥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老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给予学生精炼准确的评价,对于朗读有进步的学生一些激励的话语,对于需要加强阅读的学生指出自己的症结所在,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朗读,才能够促进朗读的有效提高。
  三、 实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 树立老师重视朗读教学的意识
  在前面讲到的新课标有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体要求。”因此,老师应该根据“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方面深刻意识到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具体实施方法,熟练吃透朗读教学的最终目标,需要老师自身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所以,提升老师的素质也是使得老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以保障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顺利有效(下转第95页)(上接第96页)的进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智力。
  (二)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
  正确流利的朗读文章是对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要求学生首先熟练掌握基本功。打好基本功,才有利于后续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的顺利进行,以形成良好的语文朗读习惯。老师在学生进行第一遍的朗读的时候可以先带领着学生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促进学生在朗读时注重抑扬顿挫的变化。
  老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活动的时候,也可以开展多种朗读活动,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可以进行分配角色的朗读、范读、朗读比赛、朗读表演等,合理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
  (三)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新课标中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有感情的阅读语文文章,而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中最难达到的层次。因此,老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讲解文章内容使得学生理解文章的感情,也要适当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将全部注意力投入进朗读中。
  创设情景教学,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感情,使之投入到朗读中,当学生在朗读文章中遇到不熟悉的事物的时候,老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同学们展现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能够直观形象的感受到的作者的表达意思,让学生与作者达到感同身受。
  总之,通过老师的指导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够促进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所以,要进行全面的朗读教学,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以达到朗读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永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意义及实施策略[J].甘肃教育,2019(13):70.
  [2]吴秀莹.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意义及改进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