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地理课堂教学提升方法
【作者】 任建民
【机构】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九冶中学
【正文】 【摘 要】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总希望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程序,以便在教学实践中有所遵循。但在素质教育下,新课程要求培养目标多极化,学习方式个性化,评价标准多元化,任何一种固定的教学方式都难以完成这一任务。所以应该追求教学的个性化和开放化,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融化为自身的精神理念;创造性地因地制宜地实施自身的教学活动以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更新观念;探究;形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需要创新学习来培养,而课堂是对学生实施创新学习最主要的途径。因此,在当代教育下,我想和大家对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提升的方法进行以下交流。
一、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制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还指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实现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应试教育下的教育教学着眼于卷面要求,教育教学的活动始终跟着“中考”“高考”这根指挥棒转,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忽视了学生在培养素质方面的要求和提高。学习本来是为了满足人的探究本能和好奇心的活动。正因如此,教育和学习是人的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令人感到快乐和满足的过程。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兴趣、动机。但由于机械地学习、训练,灌输甚至强制,事实上就把教育、学习当作一种艰苦的劳动,甚至苦役,从而剥夺了学生享受学习所产生的快乐。当前确实需要对我们的教育进行深刻的、根本的反思,并且毫不迟疑地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
二、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并重
素质教育要求加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建立在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之上的学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他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与此同时,还应处理好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不能把探究性学习看成是学习的唯一方式。应当看到,这两种方式各有特长:探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而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获得科学知识的效率方面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比如,在《比例尺》的课堂教学中,还是教师先讲授,学生适当训练、理解,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学生便可较好的掌握。探究性学习需要充裕的时间、精力去思考、分析、讨论、实验,过分地强调探究性学习,一方面会降低课堂效率和容量,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对课堂资源、情景处理不妥,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把握不准,易使探究过程变成一盘散沙,难以控制学生的思维、甚至行为,教师也成了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使课堂变得只有气氛,没有实效,只是一片虚假繁荣。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促进引导学生亲自实践、主动研究和积极交流。功夫应在学生观察、理解、体验知识的关键处,即学习任务的“重点”、“难点”处,知识体系的联系拓展处和新旧知识的衔接、转换处。
另外还应注意到,不是所有知识都需要学生探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合作讨论,如果机械地生搬硬套,往往弄巧成拙。比如有位教师在讲授《气温和降水分布》时,试图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气温、降水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课堂气氛热烈,但由于引导不利,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理解也不深刻,没有得出理想结论。当教师给出结论后,学生一时也不理解,显出一脸茫然。这样一堂课就失去了分组讨论与探究的意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注重联系学生实际,以及自身的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个人的素养素质。
三、防止课堂活动流于形式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经历感知、体验、探索过程。在这一要求下,学生在地理课上的活动层出不穷,形式多样。它们的活动被教师用无形的线绳牵引着,愉快地学到地理知识,品味到知识的内涵,形成自然的素质素养。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有些活动只是表面现象,只流于形式,机械地“满堂动”,学生的思维、行为没有目标,不受任何引导控制,或疲于应对而没有真正的自主。
学生的课堂活动要服从于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培养这一根本目的。因此,我们在安排和设计活动时,首先要考虑活动的开展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不能形式化。比如,在设计《中东地区》时,为了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和某些国家控制中东的原因,分析其地理位置,了解中东的石油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可以给学生分组,让学生观察地图,结合当前政治、经济形势进行讨论、探究,从而理解、掌握本课内容。我们尽量把抽象、枯燥的知识提炼成一个个活动课题,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自主的地学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完善人格。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获得丰富真切的感性体验,对知识的理解不再抽象、枯燥、空洞。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讲得再精彩,但那毕竟是教师的理解,总是一种模式,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不动脑子,那些注意力差的学生就会“开小差”。地理知识的活的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自体验,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式的引导者,使学生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学生的素养素质一定有很大提高。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更新观念;探究;形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需要创新学习来培养,而课堂是对学生实施创新学习最主要的途径。因此,在当代教育下,我想和大家对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提升的方法进行以下交流。
一、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制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还指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实现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应试教育下的教育教学着眼于卷面要求,教育教学的活动始终跟着“中考”“高考”这根指挥棒转,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忽视了学生在培养素质方面的要求和提高。学习本来是为了满足人的探究本能和好奇心的活动。正因如此,教育和学习是人的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令人感到快乐和满足的过程。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兴趣、动机。但由于机械地学习、训练,灌输甚至强制,事实上就把教育、学习当作一种艰苦的劳动,甚至苦役,从而剥夺了学生享受学习所产生的快乐。当前确实需要对我们的教育进行深刻的、根本的反思,并且毫不迟疑地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
二、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并重
素质教育要求加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建立在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之上的学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他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与此同时,还应处理好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不能把探究性学习看成是学习的唯一方式。应当看到,这两种方式各有特长:探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而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获得科学知识的效率方面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比如,在《比例尺》的课堂教学中,还是教师先讲授,学生适当训练、理解,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学生便可较好的掌握。探究性学习需要充裕的时间、精力去思考、分析、讨论、实验,过分地强调探究性学习,一方面会降低课堂效率和容量,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对课堂资源、情景处理不妥,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把握不准,易使探究过程变成一盘散沙,难以控制学生的思维、甚至行为,教师也成了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使课堂变得只有气氛,没有实效,只是一片虚假繁荣。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促进引导学生亲自实践、主动研究和积极交流。功夫应在学生观察、理解、体验知识的关键处,即学习任务的“重点”、“难点”处,知识体系的联系拓展处和新旧知识的衔接、转换处。
另外还应注意到,不是所有知识都需要学生探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合作讨论,如果机械地生搬硬套,往往弄巧成拙。比如有位教师在讲授《气温和降水分布》时,试图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气温、降水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课堂气氛热烈,但由于引导不利,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理解也不深刻,没有得出理想结论。当教师给出结论后,学生一时也不理解,显出一脸茫然。这样一堂课就失去了分组讨论与探究的意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注重联系学生实际,以及自身的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个人的素养素质。
三、防止课堂活动流于形式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经历感知、体验、探索过程。在这一要求下,学生在地理课上的活动层出不穷,形式多样。它们的活动被教师用无形的线绳牵引着,愉快地学到地理知识,品味到知识的内涵,形成自然的素质素养。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有些活动只是表面现象,只流于形式,机械地“满堂动”,学生的思维、行为没有目标,不受任何引导控制,或疲于应对而没有真正的自主。
学生的课堂活动要服从于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培养这一根本目的。因此,我们在安排和设计活动时,首先要考虑活动的开展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不能形式化。比如,在设计《中东地区》时,为了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和某些国家控制中东的原因,分析其地理位置,了解中东的石油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可以给学生分组,让学生观察地图,结合当前政治、经济形势进行讨论、探究,从而理解、掌握本课内容。我们尽量把抽象、枯燥的知识提炼成一个个活动课题,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自主的地学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完善人格。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获得丰富真切的感性体验,对知识的理解不再抽象、枯燥、空洞。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讲得再精彩,但那毕竟是教师的理解,总是一种模式,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不动脑子,那些注意力差的学生就会“开小差”。地理知识的活的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自体验,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式的引导者,使学生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学生的素养素质一定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