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作者】 张丽华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十里铺小学



【正文】  【摘 要】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朗读就语文学习而言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我们语文有效教学的铺路石。
  【关键词】 朗读;小学语文;作用;策略

  语文课堂中的朗读,就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语文新课标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中重要作用
  1、“放声疾读,久之自悟。”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说过:放声疾读,久之自悟。这句话告诉我们:大声的朗读,时间长了书中的意思也就自然会领会了。可见,在我们语文教学中,朗读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朱自清也极力主张学生朗读,强调“读”的功夫。他认为,语文教学中,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获得一般就在声音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为我们的有效课堂服务。
  2、“朗读便于记忆。”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的知识是需要积累背诵的,那么朗读在这时对我们的语文有效教学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更应该清楚地读出声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朗读对于记忆是如此的重要,教师在语文有效教学中不能忽视朗读,要充分的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充分的积累语言材料。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告诉我们书读的多了,写的时候就得心应手了。换句话说,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的多了,那么在写作时就可以运用到积累的知识了,这便为我们语文有效教学目标中的写作提供的服务。而朗读却又是学生语文学习中便于记忆和积累的途径,写作又要运用到学生的积累,因此,朗读对于学生的写作也是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的。经过朗读和细细品味的文章便会记于心头,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背景,一旦遇到相似的情景,便会迁移运用,这是我们语文有效教学目的之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有仿写的教学,这就是靠学生的积累来拓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由此看来,朗读在我们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语文有效教学的铺路石。
  二、朗读在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中的策略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学生或许掌握了教师所教的知识,可是遇到老师没有讲过的内容便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这样的学生将很难适应现代社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认为只有在学法指导上多作努力,优化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立足社会。
  1、指导读书,读出一方天地。新课标就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要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口诵心惟”,即“边读边想”。教师要把一篇篇课文作为例子,教学生知道从哪里想(如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想什么(如它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告诉人们什么等。)要在指导学生自读的实践中去感悟,去掌握。学生仅有读书的欲望还不够,还应该知道怎样去读。在教师指导下,读就成了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的重要手段,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让读担当不同角色:初读课文,读是文本走向学生心田的桥梁;精读课文,读是文本扎根学生心田的纽带。把读的权力还给学生,把读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正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的效果自然出来了。
  2、语文朗读教学应该让学生会读。要保证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课堂中的朗读并不是没有目的的乱读、滥读。在学生初次通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朗读任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自己解决”“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物,你喜欢哪个?”……这些简单的朗读任务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它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文的重要内容,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中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在精读教学某个自然段时,如果是学生自由读,那就更需要学生带着问题来读了。在学生读前,可以设计好问题,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圈出关键字词,在边上写写自己的体会。在教师指名个人朗读的时候,也应该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要边听边思考。这样,有了任务的朗读,学生的朗读就不会出现“有口无心”了,时间一长,学生在朗读时就会自然而然的边度边思考,就不再需要教师在一旁督促了。
  3、语文朗读教学应该让学生爱读。
  兴趣是激发学生爱上朗读最重要的因素,只要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那就会积极的投入到朗读中了,教师就能真正将朗读为语文有效教学服务。但是,许多语文课堂,由于教师不注重朗读,一般只有齐读、个人读、自由读等形式。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由于课文较长,内容较多,学生更是没有很多的朗读机会和多样的朗读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对朗读便失去了兴趣,不愿去读,也读不出课文要表达的感情。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好好地在学生的朗读上花功夫,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他们爱上朗读。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比较实用的小经验:
  (1)利用音乐的魅力。音乐对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教师能在朗读教学时恰到好处的运用音乐,就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18课《广玉兰》时,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特别是这段话“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在教学这段话时,说实话,要把广玉兰的色彩和质感直接用语言向学生解释出来,还是比较难表达出来的。所以,在理解这段文字时,我只能出示广玉兰的图片,然后配上优美的钢琴曲,让学生边看完图后有感情的配乐朗读。那么学生就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到广玉兰色彩的淡雅和质感的柔韧而富有弹性,在潺潺如行云流水般的乐曲中更自然的体会到广玉兰的洁净和高雅。配上乐曲的朗读,学生也越来越爱读了。
  (2)利用范读的魅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常常对学生说:“用悲伤的语气读”“用欢快的语气读”……但是学生往往达不到老师预计的效果,因为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时期,是个还不成熟,还处于发展中的群体,教师完全靠他们自己体会读,有时是很难达到效果的。这时教师的范读就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直接感知,再次感悟,读出真情实感。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里面有好几处彭德怀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在训练学生读彭德怀的话时,起初,学生老读不出彭德怀的那种强硬却又不忍杀掉大黑罗子的那种感情。于是,我没有做进一步的理论指导,拿起书本深情读了起来。在读到“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的摘下了军帽……”时,我看到两个学生眼圈都红了。学生听完也就心领神会了,再让学生读,效果就好多了。有了老师做榜样,学生对朗读也就越来越感兴趣了。
  (3)利用表扬的魅力。表扬是对人的思想行为作出积极肯定的评价,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对学生起着激励的作用。我常常发现,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越来越不愿意单独朗读了,不是读得不好,而是都没自信,害羞。长期以往,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学生读完后即使的给予表扬,如“你读得很响亮,嗓音很好听。”“读得真有感情,比老师读得还好。”……这样就给他们增加了信心,让他们在鼓励下爱上朗读。
  总之,朗读教学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师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要悉心指导,让朗读成为语文有效课堂的铺路石,以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陈瑶.“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指导”《语文天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3
  [2]雷传玲;“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语文教育教学》2012、9
  [3]顾志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小学语文教学》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