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班主任工作“冷处理”——让冷静成就你的管理
【作者】 张明兴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老乌沙小学
【正文】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必须协调好这样几种关系,即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被教育之间的关系。如果这几种关系协调不当,或稍有不慎,便可能因一方感情冲动而使事情激化,甚至弄得不可收拾。退一步,缓一缓的冷处理不失一种有效的工作艺术。如果说,班集体是学校教育的前沿阵地,那么,班主任则是这个前沿阵地上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对班集体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要做好班主任这一项宏伟的工程,要恰当巧妙运用“冷处理”艺术,来化解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班集体。
一、班主任工作的四大误区
小学生的心灵很纯洁,纯洁得像一张白纸。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是在“纸上画画的人,“画”得美不美,有时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然而有些班主任在“画画”过程中却忽视了教育艺术,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误区。
误区之一:动辄便“罚”。当下有些班主任效仿社会上到处处罚的做法,对学生动辄就“罚”。诸如:罚抄书、罚钱、罚物、罚站、罚面壁等等,不一而足,还美其名曰这是“以‘毒’攻毒,以‘恶’制严”。平心而论,有时适当地处理,作为一种批评手段,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但动辄便罚则是与教育规律相违背的。
误区之二:消极情绪的迁移:有些班主任常常不能驾驭自己的情绪,高兴时,学生可以“享福”;不高兴时,学生则要遭殃。他们每每因不顺心之事而情绪异常时,不是整天板着脸,就是训斥、讥讽、甚至体罚学生。殊不知这些做法容易产生教育的负效应,只能给学生造成精神的压抑,情绪上的刺激,使学生时常有一种恐惧心理与紧张感。
误区之三:知错不认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也不可能做到事事正确,但有些班主任明知自己有了错,却不愿或不敢在学生面前做公开的检讨,这样知错不认错,就会使这位班主任马上威信扫地,学生会因此而鄙视他,认为这个班主任言行不一,好唱高调。
误区之四:批评不分场合。批评教育是一种手段,也要讲方法、场合的,班主任批评学生也是常事,但有些班主任批评学生却不分场合。喜欢在办公室当众指责、训斥学生,认为办公室气氛严肃,批评其有威信。其实办公室是教师备课、工作的地方,在此公开批评学生并不好。学生被老师在办公室当众指责,便会觉得自己受到莫大的羞辱而自卑消沉下去。
二、班主任工作的“冷处理”艺术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即班主任工作既有规律可循,又无一成不变的模式。目前,对有些教师来说,不是缺少爱生热情与积极工作态度,而是缺乏现代科学的教育策略和处理艺术。那么,班主任要想走出这些工作误区,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恰当冷处理好这几种关系。
1、当家长与班主任的意见发生矛盾时的“冷处理”。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前提。但事实上,因为家长的文化层次、修养参差不齐,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与班主任默契配合,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或是不了解孩子,或是不懂教育教学规律的家长。
曾记得在一次期中考试后,为了调节班上学生的视野,避免长期在同一角度斜视。于是我进行了全班轮流换位。可没想到有位家长当天赶到学校,嚷道:“我的孩子个子不高,为什么把他放在后排坐,我的孩子学习也不差……”我知道三言两语很难转变他的看法,就和颜悦色地给他倒了一杯茶。和他聊起了孩子在家和学校学习、生活情况。通过闲谈中发现这位孩子的家长情绪稳定了些,趁此机会推心置腹地开导他,调换座位是出于对孩子负责,保护孩子的视力……经过摆事实,说道理,孩子的家长连连表示,以后一定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2、当学生与班主任的意见发生矛盾时,“冷处理”。
班主任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游戏、从生活到思想,内容具体,任务繁重。在众多的接触中,在对众多事情的处理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学生发生矛盾。这时候,稍有不慎,就会形成骑虎之势。但是如果这时班主任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冷处理”的工作艺术,可以避免对学生情感的伤害,同时有利于维护班主任自身的形象。曾记得又一次带着愉悦的心情,拿着书本去上课,当我刚踏进班级,整个课堂乱哄哄。讲话的讲话,下座位的下座位,打闹的打闹……眼前的这一幕顿时使我的情绪低落,当时我并没有发火,只是静静站在讲桌前,这一举动一下镇住了学生,课堂也渐渐安静下来。当时我并没有马上上课,只是悄悄走出教室,十几分钟过后,学生陆续来到办公室向我承认错误,当我再次走进教室,眼前的一幕使我不知所措,只见学生们低着头,不停的擦着眼泪,随着班长一声“起立!”同学齐声说道:“老师对不起!我们下次绝不会这样,请老师原谅!”说实话,此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只是强忍着没有流出来。通过冷处理能达到这样的教育效果,让我始料未及,这也许就是“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吧!
3、当任课老师与学生产生矛盾时的“冷处理”。
每位教师都有不同教学方法和不同处理事情的方法,学生适应层度也不一样。因此,有时课堂上和课外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这就需要班主任出面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协调必须建立在冷静、客观地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以理解、尊重、公正为原则。
记得本班的一次数学考试发生了这样的情况:高欢同学在这次考试中,因一时的疏忽没有考好,数学老师撤除了她班长的头衔,这一举动使她郁郁寡欢,指责老师、上课也无精打采。我了解情况后,在班级里以《我最想说的话》为题写一篇作文,在作文中我是这样给他写评语的:你能为这次丢掉班长这一班干头衔而难过,老师真为你难过,更为你高兴,因为你有一颗上进心。出现了这种情况,你更多的应该想想自己错在那里,不应该去指责他人,老师这样做肯定是想你记住这个教训,在下次考试中能考好。老师对你有信心,相信你能把失去的“东西”夺回来。后来她在周记中写到:谢谢老师,有了你的鼓励我找回了自信,有了充足的勇气去面对下一次考试;更谢谢数学老师,给了我一次战胜自我的机会,我知道数学老师对我期望很高,我一定不会辜负他。
4、当班主任老师与任课老师发生冲突时,“冷处理”。
某班音乐课秩序一直不好,当任课教师向班主任反映情况时,班主任觉得面子上下不来,接口便说:“我上课的时候学生都是很好的,为什么你就上不成课!如果你的音乐课也需要我出面管理学生,那音乐课由我来上不更好吗?”一番话引发了一场争吵。以后,学生上音乐课的情况就更糟了。
与之相反,另一位班主任在美术老师停了她们班半节课并找到她时,她既没有领着该老师找学生“算账”,也没有对该教师冷嘲热讽,而是请该教师先坐下来休息,自己到班上对同学们进行批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美术的重要性。而美术教师经过半节课的冷静思索后,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并决心上好今后的每一节美术课。
两个老师,一“热”一“冷”两种处理方法,收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在具体工作中熟练巧妙地掌握“冷处理”的艺术,遇事能保持冷静的心态,科学地处理问题,将有益于班级工作的开展,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益于同事的团结协作。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游戏,从思想到生活,内容具体,任务繁重。在众多的接触中,在对众多事情的处理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学生发生矛盾。这个时候,一般是班主任最紧张的时候,稍有不慎,就会形成骑虎之势。但是如果这时班主任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冷处理”的工作艺术,那就是另一种效果了。
一、班主任工作的四大误区
小学生的心灵很纯洁,纯洁得像一张白纸。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是在“纸上画画的人,“画”得美不美,有时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然而有些班主任在“画画”过程中却忽视了教育艺术,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误区。
误区之一:动辄便“罚”。当下有些班主任效仿社会上到处处罚的做法,对学生动辄就“罚”。诸如:罚抄书、罚钱、罚物、罚站、罚面壁等等,不一而足,还美其名曰这是“以‘毒’攻毒,以‘恶’制严”。平心而论,有时适当地处理,作为一种批评手段,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但动辄便罚则是与教育规律相违背的。
误区之二:消极情绪的迁移:有些班主任常常不能驾驭自己的情绪,高兴时,学生可以“享福”;不高兴时,学生则要遭殃。他们每每因不顺心之事而情绪异常时,不是整天板着脸,就是训斥、讥讽、甚至体罚学生。殊不知这些做法容易产生教育的负效应,只能给学生造成精神的压抑,情绪上的刺激,使学生时常有一种恐惧心理与紧张感。
误区之三:知错不认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也不可能做到事事正确,但有些班主任明知自己有了错,却不愿或不敢在学生面前做公开的检讨,这样知错不认错,就会使这位班主任马上威信扫地,学生会因此而鄙视他,认为这个班主任言行不一,好唱高调。
误区之四:批评不分场合。批评教育是一种手段,也要讲方法、场合的,班主任批评学生也是常事,但有些班主任批评学生却不分场合。喜欢在办公室当众指责、训斥学生,认为办公室气氛严肃,批评其有威信。其实办公室是教师备课、工作的地方,在此公开批评学生并不好。学生被老师在办公室当众指责,便会觉得自己受到莫大的羞辱而自卑消沉下去。
二、班主任工作的“冷处理”艺术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即班主任工作既有规律可循,又无一成不变的模式。目前,对有些教师来说,不是缺少爱生热情与积极工作态度,而是缺乏现代科学的教育策略和处理艺术。那么,班主任要想走出这些工作误区,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恰当冷处理好这几种关系。
1、当家长与班主任的意见发生矛盾时的“冷处理”。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前提。但事实上,因为家长的文化层次、修养参差不齐,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与班主任默契配合,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或是不了解孩子,或是不懂教育教学规律的家长。
曾记得在一次期中考试后,为了调节班上学生的视野,避免长期在同一角度斜视。于是我进行了全班轮流换位。可没想到有位家长当天赶到学校,嚷道:“我的孩子个子不高,为什么把他放在后排坐,我的孩子学习也不差……”我知道三言两语很难转变他的看法,就和颜悦色地给他倒了一杯茶。和他聊起了孩子在家和学校学习、生活情况。通过闲谈中发现这位孩子的家长情绪稳定了些,趁此机会推心置腹地开导他,调换座位是出于对孩子负责,保护孩子的视力……经过摆事实,说道理,孩子的家长连连表示,以后一定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2、当学生与班主任的意见发生矛盾时,“冷处理”。
班主任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游戏、从生活到思想,内容具体,任务繁重。在众多的接触中,在对众多事情的处理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学生发生矛盾。这时候,稍有不慎,就会形成骑虎之势。但是如果这时班主任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冷处理”的工作艺术,可以避免对学生情感的伤害,同时有利于维护班主任自身的形象。曾记得又一次带着愉悦的心情,拿着书本去上课,当我刚踏进班级,整个课堂乱哄哄。讲话的讲话,下座位的下座位,打闹的打闹……眼前的这一幕顿时使我的情绪低落,当时我并没有发火,只是静静站在讲桌前,这一举动一下镇住了学生,课堂也渐渐安静下来。当时我并没有马上上课,只是悄悄走出教室,十几分钟过后,学生陆续来到办公室向我承认错误,当我再次走进教室,眼前的一幕使我不知所措,只见学生们低着头,不停的擦着眼泪,随着班长一声“起立!”同学齐声说道:“老师对不起!我们下次绝不会这样,请老师原谅!”说实话,此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只是强忍着没有流出来。通过冷处理能达到这样的教育效果,让我始料未及,这也许就是“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吧!
3、当任课老师与学生产生矛盾时的“冷处理”。
每位教师都有不同教学方法和不同处理事情的方法,学生适应层度也不一样。因此,有时课堂上和课外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这就需要班主任出面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协调必须建立在冷静、客观地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以理解、尊重、公正为原则。
记得本班的一次数学考试发生了这样的情况:高欢同学在这次考试中,因一时的疏忽没有考好,数学老师撤除了她班长的头衔,这一举动使她郁郁寡欢,指责老师、上课也无精打采。我了解情况后,在班级里以《我最想说的话》为题写一篇作文,在作文中我是这样给他写评语的:你能为这次丢掉班长这一班干头衔而难过,老师真为你难过,更为你高兴,因为你有一颗上进心。出现了这种情况,你更多的应该想想自己错在那里,不应该去指责他人,老师这样做肯定是想你记住这个教训,在下次考试中能考好。老师对你有信心,相信你能把失去的“东西”夺回来。后来她在周记中写到:谢谢老师,有了你的鼓励我找回了自信,有了充足的勇气去面对下一次考试;更谢谢数学老师,给了我一次战胜自我的机会,我知道数学老师对我期望很高,我一定不会辜负他。
4、当班主任老师与任课老师发生冲突时,“冷处理”。
某班音乐课秩序一直不好,当任课教师向班主任反映情况时,班主任觉得面子上下不来,接口便说:“我上课的时候学生都是很好的,为什么你就上不成课!如果你的音乐课也需要我出面管理学生,那音乐课由我来上不更好吗?”一番话引发了一场争吵。以后,学生上音乐课的情况就更糟了。
与之相反,另一位班主任在美术老师停了她们班半节课并找到她时,她既没有领着该老师找学生“算账”,也没有对该教师冷嘲热讽,而是请该教师先坐下来休息,自己到班上对同学们进行批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美术的重要性。而美术教师经过半节课的冷静思索后,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并决心上好今后的每一节美术课。
两个老师,一“热”一“冷”两种处理方法,收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在具体工作中熟练巧妙地掌握“冷处理”的艺术,遇事能保持冷静的心态,科学地处理问题,将有益于班级工作的开展,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益于同事的团结协作。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游戏,从思想到生活,内容具体,任务繁重。在众多的接触中,在对众多事情的处理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学生发生矛盾。这个时候,一般是班主任最紧张的时候,稍有不慎,就会形成骑虎之势。但是如果这时班主任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冷处理”的工作艺术,那就是另一种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