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优化幼儿一日活动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作者】 王 慧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南村镇郭庄中心幼儿园



【正文】  幼儿期正处于认知起步与习惯养成阶段,是人一生中重要的一段时期。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幼儿总会在不断模仿中形成对于某一行为的依赖。因此,以一日生活为辅助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既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认知意识,又能更好开掘幼儿各方面潜能,促使幼儿获得更好发展。幼儿期是幼儿性格形成、习惯养成的最重要阶段,这时期幼儿各方面发展好对幼儿一生都有益处。常规是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必须遵守的班级约定,理解与体会各种常规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律水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活动的“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感,又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培养自觉的纪律性,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有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一日生活皆课程,我们利用各种契机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全面支持幼儿学习与可持续发展。
  1、循循善诱,课程跟进,教育融入一日生活
  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种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的不易改变的活动倾向。当前幼儿父母由于自身素质或工作等原因,无暇顾及孩子习惯培养,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缺乏足够重视和系统教育,所以我们要在关键期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幼儿园教育对孩子良好习惯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将养成教育融合在孩子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养成良好习惯。
  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对幼儿多观察、多注意,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表扬鼓励及纠正,让幼儿的良好行为得以巩固并发扬。活动中针对幼儿表现进行随机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环境是最好的老师,适宜的环境能引领幼儿自主地参与。我们在走廊和活动室内进行了相应的环境创设。如:试试看你会吗?瞧我做的棒不棒!在卫生间墙上粘贴有趣的漫画,告诉幼儿上厕所要排队,不拥挤,一个跟着一个,养成良好的秩序感;盥洗室的墙面上贴着“七步洗手法”的图样,引导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在主题墙上,教师和孩子一起制作和收集生活自理能力的图片。
  2、利用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2.1区域游戏促进习惯养成
  游戏在一日生活中占据了很大部分的时间,也是幼儿学习的主导活动。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尤其是角色游戏,通过扮演、体验和模仿角色,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惯。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感兴趣的游戏中,幼儿能按照一定要求,约束自己不良行为。如:用餐前要洗手,洗手时要排队,不能拥挤;游戏结束后要将材料收拾好;午睡时能自己穿脱衣服和鞋子等,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的生活习惯。在培养幼儿习惯时若不是一味提醒他们就总会忘记,可以自编一些简单儿歌,通俗易懂,这样可让他们熟练掌握要领和正确方法。如在洗手时边说儿歌边洗手,寓教于乐,培养正确的洗手习惯。
  2.2传统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
  2.2.1将传统民间游戏融入零散活动中。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每个环节之间存在较大关联,且每个活动间应存有过渡时间,巧妙连接零散时间,幼儿教师要给予这些零散的活动时间高度重视。同时教师可积极融合传统民间游戏,比如入餐之前组织幼儿参与五子棋的游戏活动,之后组织幼儿在喝水前进行翻手绳的游戏,或在幼儿离校前组织幼儿进行拍手或者跳舞等游戏。由此可以减少幼儿等待的有限实践,保证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每个环节间科学的过渡,落实动静结合的教育活动理念。
  2.2.2将民间游戏运用在幼儿体育课程及户外。幼儿园开展体育运动重点是体育课或者运动会的内容,户外运动的时间中存在体育内容以及其他活动,包括郊游活动。针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融合民间游戏期间可尽量选择小规模且幼儿能自主完成的游戏,包括跳绳和推小车或踢毽子等。此外户外活动游戏类型可以结合丢手绢和丢沙包游戏加以展开。由此可加快幼儿自身肌肉群的协调发展,帮助幼儿逐步发展合作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落实寓教于乐的活动理念。
  2.2.3将民间游戏运用在幼儿主题活动中。我国久远的历史科学文化,诸多传统节日,教师可借助主题活动加以实现。通过主题活动开展,幼儿可更全面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感受多种节日气氛,对幼儿爱国主义情怀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比如针对端午节,教师组织幼儿参与传统民间游戏,且游戏以“同手脚”的形式展开,向幼儿介绍赛龙舟的相关内容,给幼儿规定游戏规则,树立幼儿团结合作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将幼儿分为若干小组,在地上放置两个木板,要求幼儿自主站队排列,之后把幼儿的左右脚分别和两块木板加以捆绑,一起行进,最后将先到达终点的幼儿小组评价为优秀小组。幼儿感受到自由自在的生活,陶醉在美妙的游戏环境中,强化了对民间文化的了解,便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3、潜移默化,注重幼儿自主性
  很多活动中老师们都担心幼儿不能达到预期结果,所以在整个活动中干预很多,“不能这样”“不是这样”“你要这样做”等等,不断的阻碍中幼儿的自主性不知不觉中被一步步扼杀了。我们在园尝试开展了一次混龄的器械游戏活动,游戏中我们选取了大班和中班的几个班到操场中进行自主选取器械游戏活动,在过程中幼儿很开心自由地选取喜欢的器械,原来我们以为幼儿会出现集中在一些热门的器械争夺中,并出现单一训练的状况,但活动中幼儿自觉排队,并不会在漫长的等待中浪费时间,他们会根据当时排队情况而选择其他器械游戏,其实给了孩子自由,他们就能自己找出适合自己的路,还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并尝试去实践它,孩子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被动的。游戏结束后,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各种器械的锻炼,得到了预期不了的成效,所以老师要尊重幼儿自主选择权,放出手中的“线”,孩子能飞得更高,孩子的成长会更自由。
  4、利用音乐教育功能提高幼儿自制力
  4.1选择合适音乐规范幼儿一日生活
  幼儿一日常规生活应是有序的,有序的生活秩序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根据幼儿特点,结合音乐,使常规教育事半功倍。根据幼儿园一日生活流程,教师可设立不同的音乐指令。比如要集合幼儿,教师可选择节奏较强,音乐活泼欢快的《铃儿响停当》《小松树》等,用特定的音乐对孩子进行集合、收拾玩具等行为能力培养。一节课要结束了,教师要提醒小朋友们进入盥洗间,进行如厕、洗手等环节,可选择舒缓的三拍子的音乐《小白船》《小鸟的舞》等。午睡时间到了,轻柔的《摇篮曲》有助于提醒幼儿快快进入卧室,脱衣服,赶紧上床入睡。幼儿听到各种不同节奏、不同性质的音乐,在长久的熏陶中,自然的形成常规行为。
  4.2利用音乐教育功能提高幼儿良好自制力
  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歌曲含有极强的教育功能,引导人们向善,向幼儿传达积极情感。我们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意志努力的现代化新儿童,遇事不冲动,有一定自我约束能力,而音乐中有的地方休止符,有的有七分音符,有的地方需要高昂的情绪,有的地方声音需要延长。一首音乐依靠着各种音乐注意点,使其变得优美,富有感染力。这些学习都需要幼儿的专注力和自制力,幼儿根据音乐曲调,完成合唱,使幼儿在歌唱中体验音乐的旋律美。比如《一分钱》中含有德育教育,拾金不昧的精神需要宣扬,《一分钱》这首歌没有刻板的说教,只有娓娓的叙说,活泼的乐曲适合幼儿来园活动中幼儿玩游戏结束整理玩具,收拾玩具时进行,暗示孩子们要将玩具送到原来的地方,提醒幼儿不私藏玩具,看到有掉落的零星玩具要捡起来及时送给老师,音乐教育中寓教于乐的作用就在此。
  4.3利用音乐的规则功能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每首音乐都有不同的音乐节奏,教师要结合舞蹈活动中的动作安排,加上一定的音乐游戏规则,使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养成自愿遵守规则的意识。比如《摇篮曲》一响起,幼儿自觉脱衣服、上床入睡。萨克斯音乐《回家》响起,幼儿自动自觉地整理好衣物,排队准备放学。音乐的提醒与暗示功能,提高幼儿自律水平,使幼儿完成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在一日常规管理中教师要挖掘音乐教育价值,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使班级常规逐渐变得有序。
  5、家园配合,形成合力熏陶强化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争取家长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幼儿园教育,也离不开家庭教育。一周有七天,我们发现:小朋友好不容易养成的习惯,在家休息了两天,周一进来又回到了原点。这就和我们家长的意识有关,对于幼儿过多的包办代替,也有家长因为小朋友做事速度太慢就不让幼儿去做,自己去收拾。我们要保证幼儿园与家庭配合一致,让习惯5+2≧7,而不是等于0。引导家长鼓励幼儿在家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对幼儿的尝试和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做的不好或做的慢而包办代替。良好习惯养成既要按一定要求去做,还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综上可见,习惯培养的过程是长期的,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配合,持之以恒坚定不移的完成,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给孩子一份享用终生的礼物!
  参考文献:
  [1]郭燕芬.优化一日生活管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J]读者文摘.2016(33).
  [2]何倩.浅谈幼儿教育在一日生活中的渗透[J].科学大众.2014(9).
  [3]周瑾霞.帮助孩子找回失落的自信[J].学前教育.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