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议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者】 李 勇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沽河街道孙受中学
【正文】 【摘 要】 生物学是揭示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奥秘的一门学科,千姿百态的生物及其神奇的生命现象对学生都会产生吸引力,受好奇心的驱使学生会产生质疑,提出许多的问题。目前威胁人类生存的粮食、能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膨胀四大问题都与生物科学息息相关,学习这些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信息技术;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并且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当代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大批的创造型人才。
一、乐学善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一个人的创新思维是建立在琮的知识技能之上,否则谈创新思维便是空怀壮志。知识的获得首先要对知识感兴趣,产生“我要学”的要求,其次是会学习,善于吸纳有用的知识信息。当前生物教学处于低谷期,乐学善学尤其重要。如在教学“动物的行为”时,就动物行为而言,动物的动作如单纯地用书中几幅静态插图和语言描述,知识显得枯燥无味,课堂显得死气沉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如将这一内容发为电教录像教学,效果就迥然不同。电教媒体特有的声像并茂同时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器官,使其大脑皮层出现多个兴奋点并产生相互联系,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感受到学习是轻松愉快的,驱使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心理发展,变被动为主动,又达到乐学的目的。同时,教会学生善于用生物学特有的观点去分析生物现象,学习生物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又达到善学的目的。一个人知识面越广,创新思维空间就越大,就越能培养其联想思考、多问思考、求新求思考的能力,这样才会有创新思维的闪烁点产生。
二、观察提问是创新思维的手段
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对培养创新思维至关重要。观察、提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问题到结论式教学改为“问题探究结论”式的教学,如在“鲫鱼”的教学中,让学生带3“鱼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的问题,观察鱼的形态、结构,从而得出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丰解剖鲫鱼观察心脏时,有个别的学生观察到心脏不是整体同时跳动的,而且是同部位跳动的时间不一致。这是在还没有讲到心脏的心房心室的舒张期和收缩期知识的情况下观察和提出的问题,这个小小的发现,看似没有什么显著的价值,却锻炼了学生的心智,其实这正是创新思维宝贵的火花。为学生创设思想摩擦,充分展开想象,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发现问题寻找事物间联系中逐渐形成富有逻辑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培养顽强的创新思维意志
创新思维意志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甚至是冒险的精神。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介绍科学家及生物学家的成功历程,以培养学生顽强的创新意志。例如: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文革期间顶住政治压力,在水稻扬花的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着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当极其难得的几棵雄性不育水稻被“红卫兵小将” 们夺走后,他还是继续寻找和研究。凭着自己的顽强的意志,成功地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又如:年轻的助教班丁在发现胰岛素的过程中,同样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实验室潮湿、闷热,多数被用作实验的狗由于伤口感染而死亡;由于经费短缺,他为了实验连生活费都搭上;仅有两位本科在校生助手,其中的一位还中途辞别,更遭的是班丁的女友也在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的情况下离他而去。班丁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坚持实验,最后终于发现了胰岛素而获得1923 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再新颖的创新也会半途而废。相比之下,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就显得微不足道。
四、培养灵活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能克服常规思维的单一性、单向性,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幼稚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中无不包含着创新的火花。求异思维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指一种现象在第一个场合出现,在第二个场合不出现,而这两个场合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条件就是这一现象的原因。例如:曾经有人发现一只生下来就缺少主翼的母鸡,生蛋期比较早,蛋的重量也明显超过其他鸡。人们从这只畸形鸡身上的到启发,把刚出生的小鸡分成两组:一组进行切翼手术,另一组不动手术,经过100天后,切翼的体重明显超过不切翼的。由此得出结论:小鸡切翼可多长肉、多产蛋。另一种理解是指面对现有的事物着眼于发展、变化、改进和创新,并从异于他人的思考角度去观察,异于前人的方式去思考、异于以往的思路寻求改进现状、创造新事物的有效思维方式。例如:美国学者赛尔曼发现链霉素的过程:他依据结核杆菌在土壤中遭到破坏的事实,大胆设想,土壤中一定存在结核杆菌的拮抗菌,通过努力他终于在1943年从土壤中分离出产生链霉菌的放线菌。由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组织学生大胆改进生物课本中的教学实验,敢于标新立异,并小心进行验证。例如:在济南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验证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的实验中,用金鱼藻代替萌发的大豆做实验,从而提出几个有关光对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影响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培养科学态度及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在寻找客观规律的过程中,需要严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需要及时分析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哪怕是极偶然的一个发现,否则就会与即将获得的新成果擦肩而过。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分组调查学校附近的农田、池塘生态系统 ,要求学生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准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分组调查学校附近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状况,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整改方案;分组收集有关沙尘暴、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水华、赤潮等现象的产生与危害,同时提出预防及治理方案;分组收集有关艾滋病、疯牛病、口蹄疫、碳蛆病及SARS病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的致病机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分组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适当的点评。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只要我们把握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收集并编排创新思维教育素材,灵活运用有效的信息教学方法和手段,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一定能培养出大批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杨平安.新课改的初中生物教学需转变方式[j].新课程学习(中学),2009,(05).
[2]张世恒.新课程下如何提高生物教学的实效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1,(26).
[3]田风袆.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8):182.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信息技术;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并且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当代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大批的创造型人才。
一、乐学善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一个人的创新思维是建立在琮的知识技能之上,否则谈创新思维便是空怀壮志。知识的获得首先要对知识感兴趣,产生“我要学”的要求,其次是会学习,善于吸纳有用的知识信息。当前生物教学处于低谷期,乐学善学尤其重要。如在教学“动物的行为”时,就动物行为而言,动物的动作如单纯地用书中几幅静态插图和语言描述,知识显得枯燥无味,课堂显得死气沉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如将这一内容发为电教录像教学,效果就迥然不同。电教媒体特有的声像并茂同时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器官,使其大脑皮层出现多个兴奋点并产生相互联系,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感受到学习是轻松愉快的,驱使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心理发展,变被动为主动,又达到乐学的目的。同时,教会学生善于用生物学特有的观点去分析生物现象,学习生物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又达到善学的目的。一个人知识面越广,创新思维空间就越大,就越能培养其联想思考、多问思考、求新求思考的能力,这样才会有创新思维的闪烁点产生。
二、观察提问是创新思维的手段
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对培养创新思维至关重要。观察、提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问题到结论式教学改为“问题探究结论”式的教学,如在“鲫鱼”的教学中,让学生带3“鱼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的问题,观察鱼的形态、结构,从而得出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丰解剖鲫鱼观察心脏时,有个别的学生观察到心脏不是整体同时跳动的,而且是同部位跳动的时间不一致。这是在还没有讲到心脏的心房心室的舒张期和收缩期知识的情况下观察和提出的问题,这个小小的发现,看似没有什么显著的价值,却锻炼了学生的心智,其实这正是创新思维宝贵的火花。为学生创设思想摩擦,充分展开想象,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发现问题寻找事物间联系中逐渐形成富有逻辑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培养顽强的创新思维意志
创新思维意志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甚至是冒险的精神。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介绍科学家及生物学家的成功历程,以培养学生顽强的创新意志。例如: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文革期间顶住政治压力,在水稻扬花的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着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当极其难得的几棵雄性不育水稻被“红卫兵小将” 们夺走后,他还是继续寻找和研究。凭着自己的顽强的意志,成功地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又如:年轻的助教班丁在发现胰岛素的过程中,同样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实验室潮湿、闷热,多数被用作实验的狗由于伤口感染而死亡;由于经费短缺,他为了实验连生活费都搭上;仅有两位本科在校生助手,其中的一位还中途辞别,更遭的是班丁的女友也在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的情况下离他而去。班丁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坚持实验,最后终于发现了胰岛素而获得1923 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再新颖的创新也会半途而废。相比之下,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就显得微不足道。
四、培养灵活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能克服常规思维的单一性、单向性,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幼稚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中无不包含着创新的火花。求异思维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指一种现象在第一个场合出现,在第二个场合不出现,而这两个场合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条件就是这一现象的原因。例如:曾经有人发现一只生下来就缺少主翼的母鸡,生蛋期比较早,蛋的重量也明显超过其他鸡。人们从这只畸形鸡身上的到启发,把刚出生的小鸡分成两组:一组进行切翼手术,另一组不动手术,经过100天后,切翼的体重明显超过不切翼的。由此得出结论:小鸡切翼可多长肉、多产蛋。另一种理解是指面对现有的事物着眼于发展、变化、改进和创新,并从异于他人的思考角度去观察,异于前人的方式去思考、异于以往的思路寻求改进现状、创造新事物的有效思维方式。例如:美国学者赛尔曼发现链霉素的过程:他依据结核杆菌在土壤中遭到破坏的事实,大胆设想,土壤中一定存在结核杆菌的拮抗菌,通过努力他终于在1943年从土壤中分离出产生链霉菌的放线菌。由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组织学生大胆改进生物课本中的教学实验,敢于标新立异,并小心进行验证。例如:在济南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验证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的实验中,用金鱼藻代替萌发的大豆做实验,从而提出几个有关光对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影响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培养科学态度及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在寻找客观规律的过程中,需要严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需要及时分析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哪怕是极偶然的一个发现,否则就会与即将获得的新成果擦肩而过。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分组调查学校附近的农田、池塘生态系统 ,要求学生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准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分组调查学校附近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状况,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整改方案;分组收集有关沙尘暴、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水华、赤潮等现象的产生与危害,同时提出预防及治理方案;分组收集有关艾滋病、疯牛病、口蹄疫、碳蛆病及SARS病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的致病机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分组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适当的点评。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只要我们把握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收集并编排创新思维教育素材,灵活运用有效的信息教学方法和手段,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一定能培养出大批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杨平安.新课改的初中生物教学需转变方式[j].新课程学习(中学),2009,(05).
[2]张世恒.新课程下如何提高生物教学的实效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1,(26).
[3]田风袆.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