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指导小学生如何具体叙事

【作者】 韩毓平 杨 颖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实验小学



【正文】  叙事的文章要做到内容具体,一定要把事情的经过有头有尾地写清楚。记叙文的六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均应交代明确,让人读后留下一个比较完整、深刻的印象。这里先介绍一篇习作。
  例文:
  捉蝉
  夏天一到,我家门前的几棵大树上,从早到晚总是传来“知了,知了……”的叫声,声音悦耳动听,好像在开着热闹的音乐会呢!
  一天黄昏,小明到我家来玩,我对他说:“小明,咱们明天去捉知了,好吗?”小明愉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采石场隆隆的炮声把我从梦中惊醒了。我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爬起来,连衣服也没扣上,就飞快地往小明家跑去。
  小明早就在门口等我了,手里拿着事先准备好的铁丝、竹竿等东西,看到我就说:“罩子还没有做好呢。”我俩立即动手,把铁丝围成一个圆溜溜的圈,再用塑料袋围住,然后用铁丝扎牢,绑在竹竿上。我们急忙向大树下跑去。
  这时,蝉正在“知了,知了……”一个劲地叫着。我们来到门前的柳树下,我抬头一看,一棵树上歇着十多只蝉,心里怪痒痒的,随手抢过小明手中的套竿,小心翼翼地把罩子向一只蝉套去。这时候,我心里“扑通、扑通”地直跳,惟恐蝉突然逃走。不料微微抖动的竹竿刚刚碰到树枝,那只蝉就拍着翅膀敏捷地飞掉了。“怎么搞的?一下子就让它飞掉了。”小明捶捶胸说,“看我的!”他一把夺过我手中的竹竿,向另一只蝉套去,动作是那么慢,好像不在动。然而,当罩子离蝉五六寸远时,只见他猛地一罩,蝉惊慌失措,“扑、扑、扑”一飞,恰好飞进罩子里。我俩高兴地跳了起来,嘴里连声喊:“套着了!套着了!”我接过蝉,把它放在饮料瓶里,刚把盖子旋紧,小明又套住了一只蝉。我真羡慕小明捉蝉的本领。
  小明一连套了五只蝉。我看得心里更痒痒了,对小明说:“你歇一会儿吧,让我来学着套几只。”小明把竹竿递给我,接过我手中的饮料瓶,站在一旁看着我。我学着小明的样子,果然套住了一只蝉,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一会儿,我们套到了二十多只蝉。我和小明看着这些蝉乖乖地呆在饮料瓶里,会心地笑了。
  这篇习作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开篇点题,重点把自己和小伙伴捉蝉的经过写得很具体,很生动。既写自己,又写小明,不时转换,过渡自然。读起来自然流畅,很是亲切、有趣。从这篇习作来看,我们要指导学生把一件事写具体,应注意以下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一、指导学生完整地写出事情的发展过程
  事情的发展过程就是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经过就是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要写好一件事,就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明白,写具体。
  《捉蝉》这篇习作,开篇巧妙点题,接着具体而又生动地写自己和小伙伴怎样捉蝉。在这一重点过程中,既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原因,又叙述了怎样准备捉蝉的工具,特别是在写“捉蝉”这一重中之重的过程中,既写自己,又写小明,过渡自然,各具特性。最后可以说是“满载而归”,那种愉悦的心情在“会心地笑了”中嘎然而止,结束全文。事情的前因后果、相互联系,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事情发展过程的主要环节:“我”怎样捉没捉到;小明怎样捉捉到了;“我”学着小明的样子捉捉到了。这些写得具体、形象而又生动,重点突出。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像这样最能表现人物特点,最能突出中心的情节,必须完整而具体地写出来,绝不能三言两语地把这些重点场面、经过情形一笔草草带过。
  二、指导学生注重重要细节的描写
  在以叙述为主的习作中,要指导学生抓住事情的特征,抓住有助于表达习作中心,突出主题的细节,浓墨重彩地加以具体地描述。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要写的人物活灵活现,所写的事情历历在目;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所写的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只有这样,才能突出表达习作的中心;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所写的习作有声有色。
  习作《捉蝉》一文,在这方面有所展示。小作者紧紧抓住“我怎样捉蝉”和“小明怎样捉蝉”这两个细节,写得很是不错。
  “我们来到门前的柳树下,我抬头一看,一棵树上歇着十多只蝉,心里怪痒痒的,随手抢过小明手中的套竿,小心翼翼地把罩子向一只蝉套去。这时候,我心里‘扑通、扑通’地直跳,惟恐蝉突然逃走。不料微微抖动的竹竿刚刚碰到树枝,那只蝉就拍着翅膀敏捷地飞掉了。”这个细节描写活灵活现地再现了“我”捉蝉这一瞬间的表现:小心有余,迫切有加。如“随手抢过”、“小心翼翼”、“微微抖动”等词,非常形象地刻画了“我”此时的“匆忙”状况。这个细节描写与前文“我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爬起来,连衣服也没扣上,就飞快地往小明家跑去”的细节描写一脉相承。
  “他一把夺过我手中的竹竿,向另一只蝉套去,动作是那么慢,好像不在动。然而,当罩子离蝉五六寸远时,只见他猛地一罩,蝉惊慌失措,‘扑、扑、扑’一飞,恰好飞进罩子里。”这个细节描写与前文“我”捉蝉的细节描写一对比,小明的表现是:“稳”——……慢,好像不在动;“快”——当……猛地……;“准”——恰好……
  有了这些细节的描写,“我”没有捉到蝉——“那只蝉就拍着翅膀敏捷地飞掉了”;小明捉到蝉等就显得合情合理,很是自然了。
  三、指导学生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动作变化、语言等
  叙事离不开写人,事情的发展变化是人物行动变化的结果;人物的行动变化受心理变化的影响,并一定程度上通过语言来表现,展现给读者。习作《捉蝉》一文,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所展示。
  1、动作变化描写。
  “我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爬起来,连衣服也没扣上,就飞快地往小明家跑去。”
  “我俩立即动手,把铁丝围成一个圆溜溜的圈,再用塑料袋围住,然后用铁丝扎牢,绑在竹竿上。”
  以上两个例子的描写,都是连续动作的描写。所谓的连续动作,就是人或物(动物)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出的两个以上的动作。从例1中的“爬”、“扣”、“跑”等这些连续动作变化描写中,可以看出心情是多么的迫切;从例2中的“围成”、“围住”、“扎牢”、“绑”等这些连续动作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动作是何等的麻利。
  2、心理活动描写。
  “我们来到门前的柳树下,我抬头一看,一棵树上歇着十多只蝉,心里怪痒痒的,随手抢过小明手中的套竿,小心翼翼地把罩子向一只蝉套去。这时候,我心里‘扑通、扑通’地直跳,惟恐蝉突然逃走。不料微微抖动的竹竿刚刚碰到树枝,那只蝉就拍着翅膀敏捷地飞掉了。”
  这个细节的描写,小作者既写捉蝉的动作,又特别揉进了自己的心理活动,溶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于一体,非常准确、具体而又生动地刻画出“我”是在什么心理状况支配下发出的动作。从而让读者了解到:小心是应该的,不少时候,过于小心,反而会误事。
  3、语言描写。
  由于“我”的过于“沉稳”,没有捉到第一蝉,在下面“观战”的小明有些着急了——“怎么搞的?一下子就让它飞掉了。”“看我的!”此处的语言描写,“夹”在“我”捉蝉之后,小明捉蝉之前,不仅是一个过渡,而且很形象地表现了小明为“我”着急及自己要亲手捉蝉的愿望。
  总之,习作时,只有把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适时、恰当地运用其间,溶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一体,习作的内容才能更加充实,细节的描写才能更加具体、生动,学生的习作才能有声有色,有血有肉。
  四、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叙文也是以情感人的文章。习作时要寓情于记叙文中,寓情于习作的字里行间,不能说空话、套话,不能讲大道理,更不能说违心话、假话。
  《捉蝉》一文的第一自然段:“夏天一到,我家门前的几棵大树上,从早到晚总是传来‘知了,知了……’的叫声,声音悦耳动听,好像在开着热闹的音乐会呢!”习作开门见山,不仅紧扣题目,而且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蝉的喜爱之情。也可能正是出于此原因,所以才会有下文“我建议捉蝉”、“怎样捉蝉”这些后事的发生、发展。再如:当小明捉到了第一只蝉时,“我俩高兴地跳了起来,嘴里连声喊:‘套着了!套着了!’”趣在其中,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小明一连套了五只蝉。我看得心里更痒痒了,对小明说:‘你歇一会儿吧,让我来学着套几只。’”不仅仅是对小明的关心,更是自己在经受第一次失败、总结经验后“要强”的表现。由此看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多么的重要。只有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文章才能打动人,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