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谈高中化学课教学的几种导入技巧

【作者】 王 鑫

【机构】 四川省西昌市一中



【正文】  【摘 要】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必须重视对导入教学技能的探究。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讲究课堂教学导入艺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设计和灵活运用。 
  【关键词】 高中化学;导入技巧;实验

  针对化学学科教学的特点,或联系已知、温故知新;或激情启趣、因势利导;或实验演示、直观导入等等。巧妙的“导语”设计,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明确学习目标,启开思维的门庭,让学生在兴致勃勃、情趣盎然中进入对新知识的求索过程,为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而开辟新途径。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奠定了基础。
  高中化学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教学技巧有以下七种:
  一、实验导入
  这种导入新课的特征是教师从演示新的化学现象入手,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许多激烈奇幻、生动鲜明的化学反应现象很容易吸引住学生。如“美丽喷泉”“水中着火”“空杯生烟”等有趣的实验都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讲原电池一节课时,就可以直接准备三组实验让学生去探究:第一组将锌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第二组将用导线相连的锌片和铜片同时放人稀硫酸的烧杯里;第三组将上述第二组的导线中间接上一个电流计。实验完成后通过设问和引发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和新信息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可以获得新的发现,学生在新的发现过程中可使自己处于自主和积极的最佳状态,必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用生活现象导入
  这种方式的特征是教师根据内容所涉及的范围,设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现象中所观察过的,与新课有关的化学现象中的典型问题提供给学生,要求他们给以科学的解释,再由此导入新课,可以大大活跃学生思维。例如:在讲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时,可以向学生提问明矾为什么可以净水,三角洲是怎样形成的等。这些问题来自生活实际,更能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毫无疑问,这样的引入,学生感到亲切而自然,能强烈地吸引学生去追求答案,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并使之抽象化、系统化。
  三、故事导入
  这种方法是教师通过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关的化学家的故事和化学发明史等科学史料性故事,提出与本课内容有关的问题导入新课,其最大特点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能帮助学生开启科学思维、探索发明的思路,是颇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导入新课的方法。例如,讲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时,可以先讲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18世纪,对于元素的分类,从德伯莱纳的“三元素组”,迈耳的“六元素表”到纽兰兹的“八音律”,都做了大量工作。门捷列夫面对庞杂零乱的各种元素,坚信“偶然中有必然”,终于在1869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创造性的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可见,门捷列夫的成功在于他比别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能开拓创新。通过这一类故事导入新课,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并有可能推动学生确立从事化学科学探索的志向抱负。
  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关于化学的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和发展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设疑导入法
  这种方法可以穿插于以上三种方法之中,也可以独立使用。学习过程是对未知的探索和追求真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客观事物提出质疑,并由发现问题走向探索问题的解决。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由问题的引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愿望,进而提高课堂效果。例如:在教学《盐类水解》这一节内容时,可先设置如下问题:
  师:今天这节课,先请同学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我这儿有一瓶Na2C03溶液,但可能不纯,还会有少量NaOH,谁能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确认是否含有NaOH?
  生:(很多学生会想到)取少量试样,滴加酚酞试液看是否变红色,以此来判断NaOH是否存在。
  师:(暂不评论)此方案正确与否首先要判断Na2C03溶液能不能使酚酞变色。
  师(或生)演示:取少量Na2C03晶体,加蒸馏水溶解,再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变红!
  此时,讲台上参与演示的学生显示出纳闷的神色,台下学生也开始议论。
  师:Na2C03是盐类,而且是正盐,怎么其水溶液会显碱性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除了使学生感到引入新的概念或理论的必要性外,还有助于学生把知识和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原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知识获得深化。
  (五)复习导入法
  由既有知识导入新课就是利用化学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新知识作为既有知识在逻辑上必须的继续和发展,显示出学习新课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有机物时,学习完乙烯的性质之后,要学习烯烃时,教师可以先复习乙烯的结构和性质,然后延伸到烯烃的结构并指出其和乙烯的结构相似、化学性质也相似。这样学生就会把既有知识与新知识有机联系起来。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可以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更深入地了解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既有知识得到巩固,新知识更易掌握。
  (六)直接导入
  这种导入只起“开门见山”的作用,让学生知道学习本课的目的,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少用为佳。
  (七)综合导入
  事实上,很多新课的导入都不可能是仅限于前面的六种导入方式,六种导课方式还可以综合运用、灵活选择。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采用,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导入方式变得愈来愈丰富多样。例如在讲环境污染时就可以播放一些录像或音像资料。在讲晶体结构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投影晶体结构模型等等。
  总之,导人教学,是“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个大课题下,一个十分重要的具体课题,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品质和思维速度,与课堂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因此积极开展对导入教学的研究,是十分重要,十分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