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作者】 杨丽娟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康南小学



【正文】  【摘 要】 语文综合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无论是哪个学段的学生,都应该具备本学段相应的语文素养。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和语文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而且也表现为较强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生语文;方法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无论是哪个学段的学生,都应该具备本学段相应的语文素养。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和语文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而且也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语文素养之于语文和学生的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可见,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得语文素养呢?
  一、开展语言训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积累。因为积累是人的文化底蕴的积淀,是语文素养的基石。积累的多少既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高低、优劣的显性标准,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这里既有语言积累、生活积累,还有文化积累。
  现代语文教学区别于传统语文教育的标志是,前者积累的是一种激活的语言,是理解了的语言,后者是一种处于沉睡状态的语言,是死记硬背的语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把语言描述的情境,表达的意思既能概括化,又能具体化,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如《曼谷的小象》一文中的“从粉红色的晨雾之中飘来一阵悦耳的铜铃声”一句时,教师提出了“这里为什么用‘飘’而不用‘传’?”让学生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一个“飘”字把铜铃声的由远及近,晨雾的空灵飘渺,树林的静谧和谐显得淋漓尽致;而“传”字就显得平铺直白。字斟句酌,细细品味,人与文已融为一体。
  二、加强阅读指导,积累文化知识
  语言积累有文化的积累,但文化积累的外延远比语言积累要大得多,如在熟记成语的同时也感性地积累成语文化,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及上网浏览,扩大学生的文化积累,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在阅读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课外阅读更不可或缺、开展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必须切实抓好课外阅读。有效的课外阅读对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知识,提高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到语文素养都有着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大凡语文素养较高的人,都是得益于课外阅读的。
  1.合理配置,落实阅读内容
  据初步统计,人教社编著的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总计在15万字左右,加上《自读课本》,约30万字。这个数量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总量相差120万字左右。这种惊人的差额,如何补充?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让学生阅读。小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阅读兴趣与爱好是截然不同的,为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心须注意这一点。一般而言,低年级学生爱好阅读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爱好阅读童话故事,高年级学生爱好阅读传记、传奇故事,并对文学产生兴趣。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阅读内容。这样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利于使阅读内容系统化、具体化。
  依据语文教材,选择与课文相近的名篇佳作,供学生阅读。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订阅有关报刊,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
  端正态度,抓好即时性阅读材料的阅读。
  2.科学安排,落实阅读时间
  优化课堂教学,抽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减少重复、无效、无意义的课外作业,把时间腾出来让学生进行“自我阅读”。鼓励学生利用零星时间自觉读书、看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提高阅读能力。
  3.精心部署,落实阅读指导
  设计课外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技巧,不断提高阅读能力。阅读的方法、技巧很多,如怎样读一篇文章,怎样读一本书,怎样品析精彩语言,怎样归纳故事情节,怎样写读书笔记,怎样进行读书交流,等等。除了设计专门的指导课进行读书方法引导外,还可结合阅读课、作文课以及口语交际课等,让学生学习方法,积累经验,增强迁移运用、触类旁通的能力。
  4.多法并用,落实阅读检测
  适时适度的检测,既能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又能促进学生积极阅读,不断发展。课外阅读情况的检测,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汇报交流法——定期召开读书汇报会,让学生相互交流课外阅读的内容、方法、收获和体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中增长智慧,提高素养。
  竞赛比武法——通过开展讲故事、演讲、作文、绘画、表演等活动,让学生把课外阅读所得进行整合运用,促进学生通过读、用结合,实现自我发展。
  评选能手法——开展“朗读能手”、“背诵能手”、“讲故事能手”评选活动,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爱好,形成自己的个性特长。
  单项检测法——围绕“朗读、复述、背诵、精读、浏览”项目,组织单项检测,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逐步提高自己的各项语文基本功。
  三、优化作文教学,发挥学生表达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这就告诉我们,写作能力不仅是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体现,而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立足大语文教学观,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并将语文素养提升注入新的活力。
  1.释放学生心灵,鼓励自由表达
  “自由表达”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自由表达既能调动他们的参与欲与表现欲,发展作文能力,有有利于“成为一个在个性、才智和内心等方面发展健康的人”,如果学生应师而作,加上过多的附加条件,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又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只有给予表现自我的自由,给学生心灵的解放,学生才能自由的表达。
  2.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学生个性
  创新思维在作文中的体现似乎必须是耳所未闻,目之未及的,让人拍案叫“新”,这是把有创意的表达定位过高,其实学生有创意的表达不要去刻意追求,只有是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的结果,跟别人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同都是有创意的表现。
  3.善用模仿
  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模仿是学习“怎样写”的重要手段,是训练作文基本功的有效措施。教师善于授之以法,学生才会有法可依。例如:移物模仿。几句或一段精彩的话既可形象的描绘一事物的美丽,抒发一种情感;又适合展示另一事物的风姿,流露类似的感情。巧妙地稍加变化,将此事物移为彼事物就是移物模仿。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学习容易,是学生片段练习入门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再如:句式模仿。小学课本中的某些段落用一些比较的固定的句子连接起来。《跳水》中渲染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式“只要…就…”,“即使…也…”等。这些句式扮演的角色不同,又适合自己“抛头露面”的场合范围。阅读教学中,教师联系上下文注意给学生总结其特殊用法。学生掌握了规律,信手捏来记一场面,状一景物,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又如创造模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物外貌,动物外形,迷人的景物,热烈的场面等是精彩片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更换结构练习写与课文内容一致的片段模仿就是创造模仿。特别指出的是,模仿是以学生观察到的材料为题材,以范文为指导,真实的表达学生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四、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学习方式不是以掌握系统的语文学科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及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在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要调动多种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来研究、分析、解决和学生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是内发的学习动机所支撑,着眼于学生内隐的认识框架的构建。
  综合性学生的内容可以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如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口头或图文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也可以语文学科为依据,综合多种学科来设计,如办小报,组织对关注的话题进行讨论等。
  语文学家于漪老师说过:“课堂教学一种是熔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一炉,一种是单打一的进行教学,二者相比较,教学效率不言而喻。”这句话道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真谛。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全方位获得语文素养,而不是单纯的、唯一的。教无定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样组织课堂教学,无论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都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切实让课堂教学成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基地,扎扎实实的完成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