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阅读教学重在兴趣的培养

【作者】 郭巧云

【机构】 湖北省竹溪县中峰镇花桥寺小学 



【正文】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阅读教学,那么阅读教学将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最动人的画面。它将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平静的教学中、安静而枯燥的学习中荡起无数涟漪。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兴趣因素的培养。 
  事实上,对学生智力的培养完全依赖着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发动机、是力量的源泉。试想,如果我们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不能使他们具有稳定的情感,坚强的信念,良好的性格,那么智力的发动机就会发生故障,甚至会把学生爆发出来的智慧火花熄灭。 
  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不仅维系注意力,增强理解与记忆,而且对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阅读兴趣的培养有多种渠道。
  一、营造美好氛围,激起阅读欲望
  有人说:“一堂好课并不是取决于老师讲得有多精彩而在于老师善于营造学生的学习氛围”。是的,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独角戏唱的再精彩,没有热情的观众等于零。如果学生有浓厚的学习气氛老师只需适当引导,善于激发,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个书声朗朗的环境中,学生的“读欲”更容易被激起和催化。在教学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学生不爱读书,于是每天早读我总是带头读,并且组织爱读书的同学参加到这个行列中来,读唐诗读出“飞流直下三千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浪漫与豪情;读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深情厚谊;读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大漠美景;读出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人生哲理……读现代文读出毛泽东诗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磅礴气势;读出朱自清《匆匆》中对时间的珍惜,《春》中对无限春光的赞美……通过营造读的氛围,班上好读书的学生渐渐多起来了,你读,我读,大家抢读,自然而然不愿读书的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到这读的行列中。因此,我们可以从学习环境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组建阅读合作小组,由兴趣相投的三四人组成读写组、读画组或读演组等一起进行阅读活动。从多方面去刺激学生读的欲望。 
  二、创设优美情境,引发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寓意深刻的寓言……在教学这些课文时,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文章是生活和自然的再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在教学《咏柳》时,我开始并不去学习课文,而是在班上开展一次有关柳的活动:“画柳、写柳、赞柳、积累关于柳的句子”。根据学生自己要求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学生非常积极,结果学生的作品很出色。再由学生的作品引出《咏柳》,学生兴趣高涨,讨论热烈,学的轻松愉快,掌握的也很牢固。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和学生一起画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风、春天的雨……一起感受春天,一起赞美春天,一节课罢了学生还意欲未尽。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三、开设多种活动,丰富阅读内涵
  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致力于学生整体领会,让学生心无旁骛地去读书,读书就必然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长期得到满足后,读书兴趣自然而生。例如定期阅读某些作品写读后感,评选优秀的作品,予以表彰。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比赛,评选出小故事能手,这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四、倡导阅读个性,发展阅读创新性 
  人是有个性的,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行为方式习惯化的心理决定了人与人的差异性。所以,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性格差异性,倡导阅读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个性化阅读习惯呢?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见解。如在教学《木兰诗》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走路都很困难,木兰怎么还能够参军打仗”?另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也有一个问题不懂。木兰是一个女子,行军打仗、吃饭睡觉都和士兵们在一起,怎么可能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我首先给予了肯定,然后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学生讨论激烈,一会儿学生就讨论出了好几种答案。一节课就在这热烈的氛围中展开了。对于学生在阅读体验中获得的新颖独到的见解,教师应肯定并鼓励学生把这种独特的体验反映在自己的创作中,即写“个性化阅读笔记”。由于课时所限,可将阅读教学延伸到阅读后的“随笔写作”中,鼓励学生通过“个性化随笔”延伸“个性化阅读”。
  总之,通过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大大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意识,使学生阅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意识,让阅读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